說起「寒門貴子」,大家肯定不會陌生,無論老師、家長、還是親戚、長輩都沒少說過這話,但要是仔細觀察,其實也不難發現:班裡成績優異的同學怎麼好像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有教養懂得為人處世的,似乎也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有特長、有能力甚至將來的「貴子」也幾乎與寒門無緣。
反觀身邊兒窮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相對來說差一些,而且在與人交往等方面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就讓人不禁發問了:寒門真的能出貴子嗎?
說句實話,古人說的「寒門貴子」有可能一直是被現代人誤解了。這句話的出處有很多說法,但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就以「寒門出貴子,男兒當自強」來說吧:
中國古代社會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沒有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沒有對學生的貧困補助和助學貸款,與中考高考最相似的是科舉制「進士、明經」的選舉,在那個很多人都吃不起飯的年代,上得起「官辦學堂」甚至上得起「私塾」的人家,都不會很窮的。
肯定有很多人會說我這是胡說八道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程門立雪的楊時、鑿壁偷光的匡衡、聞雞起舞的祖逖、懸梁刺股的蘇秦......這樣的例子是可以找出幾百個甚至上千個,但古代社會的寒門子弟卻有上億人呀!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今天,偶爾哪個寒門出了個清華北大,於是人們競相追捧,恨不得吹到天上去,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寒門學子不比富家子弟差。
這些其實也很好理解,應該很少有人或者有哪個新聞說過哪個豪門出了個有出息的兒子或者哪個寒門出了個敗家子吧,不是沒有,而是太常見了沒必要說。人們只能看到那些明面上的,就像所有人都看到馬雲創業成功了,應該很少有人看到那不計其數數以百萬計的創業失敗者吧。
寒門貴子很少,少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寒門貴子又很多,多到即使只有萬分之一,也足夠人們口耳相傳傳不完,也夠書上寫不完,新聞上報不完。
有句話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所謂的寒門,其實是與氏族相對應的庶族,並不是窮人家。與現在的人分三六九等一樣,古時人分四等,士農工商,參加科舉並做官是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反觀商人,雖然有錢,但是社會地位最低,因為在君王眼裡,他們沒有為國家作多少貢獻。
「寒門貴子」在古代的意思是:沒能做得了官但是又能吃得起飯上得起學的家庭能出「貴子」。當代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上不上得起,只有願不願意上。古代的寒門貴子,對應到今天來說,也就是沒當官但是比較有錢的家庭能出貴子。說是「豪門貴子」也並不為過。
寒門學子樹立的目標應是成為「貴子」,而父母要做的是儘快擺脫「寒門」。如此,或許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年以後,「寒門貴子」將不僅僅只是個個例、只是個故事、只是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