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吃過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從巨無霸的宣傳畫上看,"巨無霸"的確是名副其實,可惜我們吃到的和宣傳畫上的有很大區別,但也比普通漢堡個頭要大得多。
過去,"巨無霸"是麥當勞獨有的產品,英文名是"Big Mac"。不過最近麥當勞似乎要失去對這一名稱的獨家使用權了,因為歐盟知識產權局裁定撤銷麥當勞在歐盟註冊的Big Mac商標,今後在歐洲,其他快餐品牌甚至街頭小販也可以將自己個頭比較大的漢堡命名為"巨無霸"了。
雖然,麥當勞、肯德基這類洋快餐進入中國不過三十多年的歷史,但"巨無霸"這個產品竟然已經有了50年的歷史。早在1968年,麥當勞就推出了這種由多層蔬菜和牛肉組成的大個頭的漢堡,並註冊使用了"Big Mac"商標。巨無霸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歡迎,也許是手持巨無霸漢堡大快朵頤的感覺實在太爽了吧。
麥當勞還專門為巨無霸漢堡包舉辦了50周年的紀念活動,還推出了紀念幣。的確,巨無霸漢堡對麥當勞快餐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還影響到了不同年代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飲食喜好,也堪稱時代標籤了。
作為全世界流行的食物,巨無霸漢堡竟然還有匯率標杆的作用。在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上,有經濟學家專門制定了一個"巨無霸漢堡指數",用來衡量各國匯率,以此來推斷某個國家的幣值是否異常。具體怎麼衡量呢?
這位經濟學家將巨無霸漢堡作為衡量標準,認定一個巨無霸漢堡在世界各地的價值是相同的。比如,在美國紐約的價格為1美元,而在某個其他國家的價格為30球幣(瞎造的貨幣)。正常來說,美元兌球幣那就應該是1美元兌30球幣。
但是從實際匯率看,如果1美元只能兌20球幣,那就說明球幣的幣值偏高了;如果1美元實際能兌40球幣,那就說明球幣的幣值偏低了。這就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一種應用。不過這個理論存在一些缺陷,畢竟一個漢堡在各個國家的製作過程中,受人工、原材料、稅收等因素的影響,代表的價值肯定是不一樣的。
甚至在21世紀初,美國國會竟然要中國人民幣升值50%以上,原因是他們認為人民幣幣值偏低了,就是以巨無霸漢堡在中國的定價為理由提出的這個意見,是不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