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璐 編輯/ 李惠琳
每日優鮮的辦公室位於北京望京南的無界空間,與其地名一樣,每日優鮮的發展也是一個不設限、不設界的過程。
在白骨累累的生鮮領域裡,每日優鮮從一張白紙到今年銷售額近100億元,在一線城市實現了全面盈利。對這家2014年底成立,起步於微信商城的公司來說,生鮮是它叩開新零售大門的敲門磚。
在每日優鮮看來,用戶的需求永遠是「多快好省」。要「多」與「好」,平臺自建全球商品供應鏈,嚴格選品;要「快」,建立了「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二級倉儲體系,重新改造冷鏈物流,保證商品品質和會員1小時達的到貨速度;為了「省」,升級了會員制,提供特惠價格與服務。
這家公司一直在變革。攻勢狠、行動快,讓其成了投資圈的寵兒,目前已完成7輪、近9億美金的融資。從光信資本的種子輪開始,平均每半年拿下一輪融資,吸引了包括騰訊、老虎基金、高盛等全球頂級投資機構。
創業失敗的原因千千萬,成功的原因卻驚人相似:用最簡單的商業模式,找準目標客戶,滿足他們的需求。
《21CBR》記者專訪了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總裁曾斌,他分享了每日優鮮在新零售之路上,如何步步為營。
以下為曾斌口述,經整理。
「不要把成功太歸功於自己」
每日優鮮創立時,我們認為,企業或者商業模式機會來自兩頭需求的變化。一是消費者需求變化,二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供給側發生變化。
每日優鮮的創立,是我們發現兩頭都有了變化。最開始,用戶只要能買得豐富,願意忍受假的、差的產品,願意到線下超市,花很長時間開車、停車、排隊買單。
後來,用戶變了。 2015年,「85後」都30歲了,成為家庭購買主力。我研究過什麼時候女性開始成為家庭購買主力,結婚不是分界點,生孩子才是。結了婚開始低頻在家吃飯,對品質、安全還沒有高要求。生孩子之後,購買頻次、食品安全的需求升級就特別明顯了。
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是雙職工,工作強度大,特別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女性對好品質、快捷性有硬性需求。
這一需求,原來的供給方式不能滿足。原來的供給方式既不快、也不好。你去超市買東西不快,去原來的電商平臺買也不夠快。2015年,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只有2%左右,主要是因為不能滿足用戶「好」和「快」的需求。在超市,沒有人告訴用戶好壞,誰的入場費高、堆頭費高,就推哪家產品。沒有人覺得幫用戶選擇是有價值的。
原有的供給方式無法滿足,只有創新。
每日優鮮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我來幫你選,來承擔這個責任,我們用了全品類精選策略。
在求「快」方面,開始我們用最好的第三方冷鏈,發現還是滿足不了用戶需求,於是自建物流、建前置倉。
無知者無畏,我們不覺得有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有什麼事情一定要這樣做,我們是跨界者,要尊重自然規律,打破行業規則。
決策過程中,我們不會考慮原來的人怎麼做,只想用戶要什麼,用戶要快,那就提供更快的服務,把商品放到離客戶最近的地方,更快地交付給他。
2015年,我們在辦公室放了一張巨大的北京地圖,五環那一圈,大概是七百多平方公裡,我們就算這麼大的面積上大概要多少個前置倉才能覆蓋,然後開始做。
創新型機會要獲得突破式成長,還有一個關鍵點,供給側滿足時,恰好與新流量滿足方式結合在了一起——有很好的供給,還能用相對便宜的方式讓用戶知道。
每日優鮮很幸運,我們碰到一波新流量機會,就是微信。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日優鮮沒有APP,作為一個移動電商公司,我覺得這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
2014年底,2015年初時,PC還沒有特別沒落,要不要做PC端網站?當時我們有一個觀點:應該和時間做朋友。創業公司資源有限、精力有限,應該先投入種下種子能慢慢成長的,而不是投下去之後,可能慢慢化掉了。
我們一開始沒有網站,堅決只做移動電商。後來想,有人喜歡去搜索了解一下,我們就做了一個網站,簡單介紹我們是幹嘛的,最重要的提示是,請掃二維碼,下載APP。
那時我們就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第一任運營負責人就是我,規模很小,只有十幾個人,很多東西都不知道。直到今天我還常跟團隊說,做一個新業務的時候,一定要團隊領導親自去做。
我會去後臺看每個頁面,了解每個情況,甚至包括廣告投放,最早廣告詞都是我寫的,因為要測什麼廣告效果好。
我們一個新客的獲取成本是兩塊錢,特別便宜,在今天可能是難以想像的數字,當用戶有需求變化的時候,我們敏銳地看到了,用一個很好的方式去滿足,剛好又碰到很好的流量期。
當時,很多社交玩法慢慢興起了,我們也用了相互邀請和分享這種社交方式,到今天,依然有超過50%的新客是來自於這個模式。
每日優鮮用了合適的流量模式、合適的商品模式、合適的交付模式,獲得了合適的發展。
很多人說每日優鮮做得很不錯,其實我覺得是用戶給了我們這個機會。在談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習慣從用戶談起,也有人會從技術驅動談起,從想法談起,我覺得那些應該排在用戶後面,要先有用戶和用戶需求的變化。
今年1月,我們去日本考察,發現他們的零售、電商的底層技術,支付技術等已經非常成熟了,只是消費者對新商業模式沒有需求。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不要把成功太歸功於自己,是消費者給我們的機會,也是好的創業環境給了企業機會。
「我們曾把中國市場想簡單了」
每日優鮮走過彎路,把中國看得過於簡單了,也把整個市場看得單一了。
去年年底,拼多多被人們發現,原來還有一個人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滿足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需求,然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
這件事對我影響非常大,發現中國確實是多樣性的。過去,很多人認為消費升級就是單點升級,談到升級就是跨境,買更好、更貴的東西。後來,我覺得是多點升級,每個層級的人都在升級。
消費不是逐層升級,或者說突破性升級,不是6層的人買5層的東西,5層的買4層。其實都在原層升級,從6變成6+,基本保持著原來的消費水平,希望以同樣的消費力買到更好的東西,獲得更好的體驗。
一開始每日優鮮就是一個模式——極速達。我們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探討,單一模式能否做好全部的市場。
最終總結是,小生意要大做,大生意要小做。
我們哪怕切入一塊市場,做一個類別,滿足一、二線人群對生鮮消費又快又好的需求,就足以讓每日優鮮成長為一個大企業了。但我們又想做更多人的生意,可能得有不同的生意模式。中國分了這麼多層,線上線下消費特點可以用兩句話總結:多層次、多場景。
每日優鮮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隨時隨地享受食物的美好」,要實現這樣的想法,應該基於核心能力不斷去做多元化布局,這是去年做便利購的原因。
是不是確實存在這個場景?有人在一個建築物裡面,一個小時等不及,恨不得馬上拿到。我們判斷無人貨架有它存在的價值,只不過這門生意在去年被過度催化了。
物極必反,無人貨架也一樣。有很多人問我怎麼去做無人貨架?我始終覺得無人貨架是個好生意,什麼叫好生意?就是看用戶有沒有需求,生意能不能做起來。客戶有需求,但是不要濫用,無人貨架是一個零售生意,第一就是地點,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放貨架的,在不能放貨架的地方全放了,當然不是好生意。有人開放貨架都放到火車站了,是準備做公益嗎?
首先,我們成立了一個無人貨架的評測部門,設定了準入指標,50人以上的企業辦公區,智能貨櫃放在開放空間,開放貨櫃放在封閉空間。只有這樣,這個貨架才能夠控制在正常的損耗內,達到合理產出。
曾經我們把某個城市的整個團隊都開掉過,原因就是「做假」,我們提供了標準和要求,他們沒有按這個做。
另外,當貨架陳設的位置越有限時,對商品的選品能力要求更高,去年有很多無人貨架公司,沒有做過相關生意,不懂選品,也沒有供應鏈。
每日優鮮有經驗和數據,很清楚比如徐匯中心裡哪些東西好賣,放無人貨架的時候,就去鋪這些商品,所以每日優鮮的單貨架產出會比其他的高好幾倍。
第三,供應鏈成本。對單獨的無人貨架提供商來說,可能要新建一套從大倉到終端貨架的物流,我們是現成的,配送員從前置倉出去送給不同的用戶,與送一個箱子給貨架補貨,沒有太大區別,成本極低。
我們不但做開放式的無人貨架,下一步可能還做智能無人貨櫃,會選擇用更好的方式、更好的結構和組織去做。
在未來,每日優鮮是一個基於核心能力去做多元化擴張的公司。有可能是某一種品類的全模式,所有跟生鮮相關的東西,我們都可能去做。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前兩天我看到一句話:今天的生意是八爪魚模式,一個企業聚焦和堅持單一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對企業來說,不能只看到那八個爪,要看到八個爪後面的那個頭,沒有頭就是八個蚯蚓,有了頭就是強有力的抓手。這裡的「頭」就是企業的核心能力。
每日優鮮的核心能力有三種。
第一,非標品的開發和運營,不局限在生鮮。生鮮也是慢慢做成的,開始時我們只做水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不斷學習怎麼做蔬菜、水產等,將來會涉足更多非標準化產品。
第二,物流重構能力。我們首創了前置倉的模式,重構了即時冷鏈交付體系。今天我能重構前置倉,也許明天還能重構點別的東西,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用戶運營能力。
基於這三種能力,相關生意,或者生鮮的各種模式,每日優鮮都會不斷進入,把核心能力最大化。
現在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事了。我以前學商業的時候,老師會說護城河,講聚焦。今天,可能連聚焦的地方都沒有了。敵人都不從地面過來,可能從天上來、地下來,無從判斷。
今天的競爭,應該是「進攻式打法」,我有一支騎兵,有強大的進攻能力,去敵人那裡攻佔更多的地方。
商業也一樣,把所有可能威脅到我核心區域的業務,都佔領,這是最安全的,所謂的固守或者聚焦核心模式,都出局了。現代企業家最需要的一種能力,就是進化能力,不要去固守任何事情。
我們請了著名管理大師拉姆·查蘭做管理顧問,他的《執行》影響了我和徐正(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很多年。幾個月前,我們第一次跟老先生吃飯,他說書中那些東西都OUT了,不要再看了。他認為,今天最好的能力是適應變化的能力,最好的公司是能夠進化的公司,最好的管理者是能夠不斷自我調整、不斷進化的管理者。
我們內部開玩笑,創造了一個詞叫「傻x時間」,意思是,你回頭看「過去多長時間的自己」是「傻x」,意味著你相對那個時間已經進化了。如果你看十年前的自己是「傻x」,說明你十年才進化到現在,如果你看三個月之前的自己「傻x」,說明你進化的速度很快。我們希望自己能進化得更快一些。
每日優鮮會不斷優化、調整,從原來單一零售商的模式,到去年開始做會員制,今年初做了無人貨架,與智能的無人零售,我們還會成立基金,對外投資,學習。
每一天、每一步,每日優鮮都在不斷進化。
「存量講究專業,增量講究創新」
各大平臺上,有人選貴的賣,有人挑便宜的賣,我覺得選品模式沒有好壞。
前不久,我和一個上市公司董事長聊天,他做蘋果生意,現在是蘋果採摘的季節,蘋果分一二三四級,在山東有人專門收四級以下的蘋果,在拼多多賣得巨便宜,可銷路特好,一天可以發兩大車。這不是壞事。
第一,四級以下的蘋果原來可能得扔掉,現在有銷路了。
第二,有些消費者不能天天吃蘋果,蘋果價格超出他的需求,但四級蘋果他能每天吃一個。這對消費者、供應商都是好事。
原來有些人是賣高端、高利潤的產品,沒問題,那是選擇的用戶定位。每日優鮮也有自己的用戶,我想做的是最大眾、最主流的用戶,在中國最中間的消費者,希望給他們提供好的東西,這是我的選擇。那我要做的就是研究怎麼在這個選擇上,去獲得更好的成長和利潤。
零售不是高利潤的生意,合理的利潤來自於:我們知不知道這些創造合理利潤的商品在哪裡,什麼樣的供應商才能提供這種商品,供應商成本如何。
我們對採購的要求是專業級的,一個採購人員負責的商品種類很少,每個商品他可以研究很透,貿易型的採購只能談價格,比如「過去買一百噸的豬肋排,今天變成三百噸的豬肋排,你應該便宜一些」,這是貿易型的談法。
專業型買手的談法是豬種多少錢?把豬養大的話,每天飼料多少錢?屠宰加工、包材、運輸成本多少,整體算下來供應商養豬的成本是多少,留出多少合理利潤,剩下多少應該是我的利潤。
這是我們買手的談法,在存量商品上,我們做專業化的溝通,大家都掙合理利潤,你不用擔心沒錢可掙,我也知道我應該賺多少錢。
另外,我傾向去創造增量,給客戶更好的東西,或者把現有東西做更好,讓用戶喜歡。比如說有一種雞叫清遠雞,在南方比較流行,雞種很好也很貴,一隻雞零售價賣到一百塊錢左右。
客戶買這種雞做什麼?我發現很多客戶是煲湯。用戶多是小家庭,煲一隻雞的湯喝不完。後來我們就去測,一個三口之家,如果一人喝一碗到一碗半的湯,需要多少量的雞,最後發現四分之一雞就可以了。
市場上,四分體的雞沒人賣過。我就找到供應商,提出單獨包裝,銷售專供每日優鮮四分之一體的雞。在去年「雙十一」,我們上了這款產品,19.9元,最多一天賣了一萬多份,復購率極高。
我常說,要創造滿足客戶需求的,既不浪費,又能滿足你需要的商品。這樣,供應商賣了更多的雞,我也獲得了更多的銷售額,用戶也用更便宜的價格滿足了一家人煲湯的需求。
我希望每日優鮮不是做貿易型的零售商,而是創造型的零售商,只有創造獨有的商品,獨有的服務,獨有的黏性,才有長期的發展。
做會員制,也是同樣道理。我們要做最好、最簡單的模式——提供最好的商品,最好的交付,最快的交付速度,最好的服務。當然,今天,會員剛起步,差別沒那麼大,只是配送更快,價格更優惠。未來可以做更多,比如有些商品只提供給會員。當一個人成為會員之後,他的信任度就會提高,會員的產出、購買頻次、單價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每日優鮮一直都在堅持做一件事情,因為這樣,團隊也變得簡單。
以前的零售商都說要做商品組合,打造流量商品,通過商品拉流量、掙錢,這太複雜了。公司的操盤手真能知道哪個商品能拉流量,能掙錢的嗎?
在我心中,最簡單的商業模式是最好的。用最便宜的價格,最快的時效,提供最好的商品給客戶,也許未來我們掙會員費就好了。
「流量獲取的最大問題是信任」
大家都覺得杜蕾斯營銷做得好,可營銷最火的那幾年,銷量卻沒有上升。用戶喜歡你的廣告,和買你的東西是兩碼事。用戶的信任點建立在營銷信任點上,沒有建立在不錯的商品上,那就不行。
做廣告需要思考的是,客戶信任什麼?這個被信任的點才是獲取流量的來源。
對每日優鮮也一樣,今天的流量大勢,不是線上和線下的問題,而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問題,真正有價值的流量已經不在中心化的流量人手裡,各種線上線下的廣告投放渠道,從看到轉化成信任,再轉化成購買,有很長的路徑要走。流量在哪?今天有一個詞「流量去中心化」,或者換一個說法,流量在用戶信任的渠道上。
至於競爭與模仿,所有抄襲的人基本沒有成功過。每日優鮮的前置倉也被模仿過,到今天為止,其他人都撤了,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好走。我們不怕別人抄襲,每日優鮮在那麼小的時候,都沒有被人打死,我們當時面臨的競爭對手跟今天是一樣的,可今天已經是一年過百億的公司了,所有打不死我的人都使我更強大了。
我們下半年提出了「百城萬倉億戶」的計劃,過去整整一年,生意漲了3-4倍,沒有增加城市,一直是20個城市。我們在測試供應鏈和組織是不是足以支撐更多城市,養了一年。
進入新城市,我們會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逐個擴張,會不斷加強模式優化與人員自主化。「模式優化」主要是指後臺能力加強,包括完善倉儲補貨系統,選址模型和客戶運營模型等。
在組織上,人不是生產流水線上的一個個環節,人的創造力有很大價值,我們會把工具和模式交給區域負責人,在中間做微創新。這樣既管住了大框架,從文化到工作的模型不出問題,又給予了自我創新、自我進化的空間。
未來一年,每日優鮮主要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我們已經充分驗證了商業模式,獲得了用戶的認同和回報。下一步,橫向快速鋪設城市。
第二,從縱向來看,要突破產品能力,繼續深耕全球優質供應鏈,精選3000款生鮮商品,把自有品牌商品佔比提升至50%。
這兩件事情對組織都是考驗,進入不同城市,組織能不能支撐、是否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去跟上公司的進化。
為此,我們需要調整內部人員培養體系。今年我們成立了組織部,希望用組織部的方式保持人才的制度化、體系化、批量化發展。
我很喜歡一句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求將」難,「養將」相對容易,我們希望招一些有潛質聰明的年輕人,給他舞臺和空間,幫他成長,帶來更好的產出。
我一直跟團隊說,第一,不要停止創新,第二,不要創新太多。停止創新就停止了發展動力,創新太多,就有可能想太多,想到六個月,一年之後的事情,可能都是白想。
我們把創新變成了內部考核。這是我過去三年在調整的事,以前總希望把所有東西量化,以為量化的東西才可以考核評價。現在回想,其實不絕對,有些東西根本沒法量化。永遠追求量化,那是電腦。人和電腦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需要做很多沒有辦法量化的決策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