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一些人來說是財富暴增的一年。
比如,買蔚來、特斯拉、B站和拼多多股票的那些人。
2021年1月6日,有人做過一個統計,這一年,蔚來汽車、特斯拉、B站、拼多多的年化收益分別為1291%、745%、392%、365%。
也就是說,2020年初你投資10萬買股票,買蔚來就會賺129.1萬,買特斯拉就會賺74.5萬,買B站就會賺39.2萬,買拼多多就能賺36.5萬。
沒錯,就是躺賺。
靠著政策利好、公司策略、空白市場等,這些公司就像一輛極速前進的列車,而你靠著眼光搭上了這趟列車。
然而,還有一群人賺了,那就是買比特幣的。
2021年1月8日,比特幣的收盤價是40599.3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而一年前的2020年1月8日,收盤價只有8059.6美元。
短短一年,比特幣暴漲404%。
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前你花10萬買了比特幣,如今將賺40.4萬元。
如果再往前數10年,比特幣的暴漲將以千萬倍計。
人們嘗遍了社畜的心酸、打工人的苦楚,誰又不想一夜暴富呢?
眼看著身邊有人靠著買比特幣賺的盆滿缽滿,跑步入場的人越來越多了,而忽悠人們買比特幣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你看看,就連知乎提問裡都帶著幾分挑釁。
不用說,這個人大概率買了比特幣。
而當回答站到制高點上,戳痛現實的痛楚時,似乎所有不買比特幣的人都是傻子,活該辛苦。
更有人數,那麼多人說比特幣是騙局,但它卻從誕生之初的1美分,漲到幾十美元,幾百美元,幾千美元,又一路漲到如今的四萬美元,比特幣的價格一定會繼續上漲。而且能漲第一次,就能漲第二次,不買還等什麼呢?
但這才沒兩天,2021年1月11日,比特幣一日暴跌接近9000美元,24小時內跌幅超過20%。
整個加密數字貨幣市場多達20萬人爆倉,137個億血本無歸,這些全都是真金白銀。
而在比特幣的每一次暴跌背後,都存在著這樣血本無歸的故事。
幾天前,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甚至特地發出警告:如果消費者投資這類產品,他們應該做好賠光所有錢的準備。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騙局,我們暫且不論,先討論一下比特幣是什麼,它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而這要從比特幣的誕生說起。
0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在書中,他如此描述比特幣存在的理由:一種允許線上支付直接從一方發送給另一方而不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的純粹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支付?電子現金?這不是貨幣的功能嘛。
那帶著「貨幣」的期許誕生的比特幣,有沒有被用來交易呢?當然有,但屈指可數。
已經誕生12年的比特幣,和美國visa信用卡以及萬事達的交易量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你幾乎看不到那個紅點的存在。
僅有的這些交易量,很大一部分還來自於比特幣的投資買賣,而不是用來支付購物,而用來支付購物的那一部分,很多還是無法擺在檯面上的暗網交易。
因為相較於普通的法定貨幣而言,比特幣沒有辦法被監管。
從誕生開始,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去中心化。
啥是去中心化呢?就是不需要中央銀行這樣的機構來記帳,不需要政府擔保,直接點對點交易。
對於不法分子以及一些擅長投機的人來說,這似乎很美好。
但對於廣大普通人而言,這幾乎就是一場災難。
因為,比特幣很可能會被竊取,據統計,單單是2018年,黑客就竊取了價值17億美元的加密貨幣;2019年,這一數字是40億美元;2020年,這樣的事情也並沒有減少。
錢存在銀行會不會被偷?當然也會,但國家和銀行會幫你追回來。
但比特幣原本就無人監管,又有誰能為你的丟失負責?
再者,作為人們日常交易使用的貨幣,價值的穩定實在是太重要了。
如果它昨天還值4萬,今天就只值3萬了,明天還有跌到幾千的風險,你敢拿著它當錢花嗎?
這真不是我危言聳聽,看看這幾年比特幣的波動。
它和美元之間的匯率波動,就像是在坐過山車,而作為一種法定貨幣,歐元和美元之間卻是一條平滑的直線。
如此劇烈波動的比特幣,人們如何能把自己的辛苦勞動換做它,然後安心地拿著,並用它換取生活所需呢?
比特幣的劇烈波動,決定了人們不會願意把它當做貨幣,最起碼短時間內如此。
02
其實,更大程度上,不是人們願不願意拿它當貨幣的問題,而是他們所在的國家敢不敢允許它當貨幣的問題。
因為匯率的大幅波動,對一個國家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有多少人還記得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泰國曾經是「亞洲四小虎」之一?
1996年,泰國的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政府迅速打開國門,吸引了大量外資,不過這些錢大部分都流入了泰國的股市和房地產,進而推升了房價、拉高了股市。
於是,眼看著這裡能賺錢,便有更多的錢進來,沒錢的乾脆找銀行貸款炒股買房。
泰國各銀行的平均貸款利率一度高達17%,少有人願意拿著錢去幹實業。
1997年的泰國,經濟看上去一片繁榮,但內裡早已經脆弱不堪。
而早在5年前,泰銖才剛剛和美元掛鈎,實行固定匯率,也就是1美元換25泰銖。
可現實是,美國經濟正在強勁發展,而房地產泡沫下的泰國經濟卻在衰退,按理來說,1美元的真正價值早已遠高於25泰銖,泰銖必須貶值。
但對於當時的泰國來說,如果讓泰銖貶值,大量外資就會逃離泰國,另一方面,泰國還外債時,就要還更多的錢。
無論是哪件事情發生,泰國政府都無法承受,他們只能咬牙挺著。
這一切都被國際投機者索羅斯看在眼裡,他打賭泰銖一定會貶值,他甚至還精心策劃了一場助推泰銖貶值的大戰。
1997年3月,泰國央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及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4月,泰國三大主要銀行長期借貸級別被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從A2下調到A3;
索羅斯預感到,機會來了。
5月,索羅斯開始從銀行大量拆借泰銖,然後在市場上拋售,並連續發動了三次,普通吃瓜群眾根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眼看著泰銖被大量拋售,要貶值,便跟著拋售手上的泰銖。
泰國的外匯儲備不足,於是開始向周邊的國家求助,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央銀行紛紛開始拿自己儲備的美元購買泰銖,花了足足150億美元,泰銖才停止了下跌。
這一波,索羅斯損失了3億美元。
但索羅斯卻通過在泰國央行的內線人士得知,泰國政府的外匯儲備已經所剩無幾了。
6月,索羅斯帶著國際炒家,再次對泰銖發起了進攻,這一次更加猛烈。
泰國根本無力招架,6月19日,財政部長宣布辭職。
第二天,老百姓便紛紛到銀行去提取存款,拿著取出來的錢去兌換美元,去搶購貨物,無論如何都比泰銖拿在手裡值錢。
7月2日,新財政部長僅僅上任12天,便被迫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和美元之間的兌換可以自由浮動,短短幾天,泰銖貶值20%,到年底便貶值44%,甚至一度貶值60%。
而炒作的索羅斯們只需要再花很少的美元買來泰銖還給銀行,其餘的便都是淨賺。
在這場攻擊中,單單是索羅斯就足足賺了20億美元,而失去這些財富的正是廣大泰國百姓。
眼見著索羅斯靠著這個賺了錢,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炒家跟上,並用類似的手法,席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而他們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中國香港的港元。
就算國際金融炒家們再有錢,也不至於富可敵國。
這場大決戰,以香港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港元沒有像泰銖一樣貶值,香港百姓也留住了他們的財富。
任何一個國家,一旦金融體系的決策權失落,都會面臨滅頂之災。
而比特幣要去中心化,要擊潰全球各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沒有一個大國會願意。
因為這背後,是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是老百姓的財富安全,是這個國家長久的安全和穩定。
至今,沒有一個世界大國願意把比特幣作為自己的法定貨幣,別說是法定貨幣,就算是作為貨幣流通都少有國家願意支持,也包括資本主義如此盛行的美國。
比特幣,帶著成為貨幣的夢想誕生,但它成為一種主導貨幣,在我們肉眼可見的時間內,基本不可能實現。
各個國家辛辛苦苦建立的金融體系,憑什麼拱手讓給比特幣?
除非未來的政治體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或者比特幣背後有暴力機構或者超級財團能夠幹翻所有國家,特別是美元和歐元、英鎊的主權國,否則很難有立足之地。
03
那我們不禁要思考,比特幣存在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投資嗎?如果說股票的上漲是因為它背後公司的成長和創造的價值,那是什麼在支撐一枚比特幣暴漲到幾萬美元,幾十萬人民幣?
有人說,是因為其稀缺性,比特幣是「數字黃金」。
的確,比特幣只有2100萬枚,有一定的稀缺性,不會通貨膨脹。
可是,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是首飾業、電子業、通訊業、航空航天業的重要材料。
而比特幣呢?看不見摸不著,除了挖礦時浪費的電力和帳戶裡跳動的數字,幾乎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又創造了什麼價值呢?憑什麼暴漲到如此程度?
我不禁想起了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一株鬱金香能值多少錢?答案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運河邊最繁華地段的一幢豪宅。
17世紀,荷蘭通過殖民擴張,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了全世界的海上霸主,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這樣富有的荷蘭,也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金融體系。
就在這時,原產於亞洲的鬱金香開始隨著貿易流通到歐洲,荷蘭培育了一些新奇的鬱金香品種,得到了法國貴族的瘋狂追捧。
精明的荷蘭商人嗅到了商機,並趁機大量囤積鬱金香,以至於鬱金香在荷蘭的貴族圈子裡,也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在貴族的帶動和輿論的吹捧下,荷蘭開啟了全民炒鬱金香的熱潮,貴族、農民、工匠、船夫、掃煙囪的工人、舊衣店裡的老婦......全都開始瘋狂搶購鬱金香球莖。
不是覺得它有多好看,而是覺得買了一定能漲價賺錢。
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甚至為鬱金香開設了規定的交易市場。
一朵1000元的鬱金香,可以在短短一個月內,漲到2萬元,而短短3年內,鬱金香的價格更是漲了1000多倍。
泡沫越吹越大,那時荷蘭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但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甚至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可以買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運河邊最繁華地段的一幢豪宅。
大家不停地買進,鬱金香的價格不斷上漲,新人也不斷地入場,似乎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
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交貨的時間快到了。只是,一旦把球莖種在地裡,就很難再買賣了。
但花這麼多錢買來的球莖,就算開了花又能賣多少錢呢?
一時間,被瘋搶的鬱金香球莖變成了燙手山芋,人們寧願少收點錢,也要把它賣出去。
一根針戳到了這個泡沫,然後泡沫要破裂的危機開始迅速傳導,人們紛紛拋售,生怕砸在自己手裡,鬱金香的價格一瀉千裡。
有些鬱金香的價格,甚至跌到最高價位的0.005%,有的鬱金香品種甚至比不上一顆洋蔥的售價。
在這場暴跌中,無數人傾家蕩產,人們紛紛湧向法院。
政府不得不終止了所有合同,禁止鬱金香投機交易。
這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鬱金香泡沫就此破滅,但荷蘭的金融體系遭受了巨大打擊,整整3年經濟陷入癱瘓之中,並間接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仔細想一想,瘋狂的比特幣和鬱金香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普通人而言,鬱金香尚且有點觀賞價值,而比特幣有什麼呢?
這就是一場龐氏騙局,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只要那些投機者忽悠足夠多的人相信比特幣會上漲,讓他們跑步入場,他們便可以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然後達到財富的增值。
尾聲
我毫不懷疑,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的價值,甚至相信它未來會被廣泛應用;
我同樣相信,有少數人會靠著炒比特幣暴富;
但這絕不是一個適合普通大眾的投資遊戲,因為,一個靠比特幣身家上億的故事,背後便是100個血虧100萬的故事。
無法自己增值的比特幣註定是一場零和遊戲,別人賺的一定是你虧的。
泡沫破裂的那天,就是大部分普通人哭訴無門的時候。
畢竟,你的對面是資本上億,專業做金融的國際炒家們,你憑什麼覺得自己會比他們強呢?
當然,如果你抱著當一顆韭菜的自覺,以及賭博的心態去,便全當從沒有看過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