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直到臨死才突然想通:梁山真正的老大,不是宋江,更不是晁蓋

2020-12-13 騰訊網

「手中羽扇動天關,頭上綸巾微岸......一雙銅鏈掛腰間,文武雙全師範。」這是《水滸傳》對梁山軍師吳用的一段描寫,提起「羽扇綸巾」這4個字,大家腦海裡應該已經浮現出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不得不說施耐庵很懂刻畫人物外表。

但奇怪的是,施耐庵在文中明明說吳用很聰明,是梁山的「全勝軍師」,卻非給他安了個「吳用(無用)」的名字,看起來好像很矛盾。最初吳用這個形象出現的時候叫吳加亮,後來改吳學究,到了施耐庵這徹底變吳用。

《水滸傳》是名著,也是一部虛構情節很多的古典小說。情節是假的,但反映出來的一些理念,必定是作者仔細設計的。就拿梁山108將最後的結局來說,武松殘廢,林衝病死,宋江自盡,還拉上了李逵,吳用花榮墳前自縊,盧俊義上了奸臣當,失足落水而死......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水滸傳》都是一場悲劇,而所謂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造成好漢們悲劇的人是誰呢?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宋江,如果把梁山比作職場,宋江就是大贏家(招安之前),晁蓋是個被擠下去的倒黴蛋。

名著讀起來有意思,一方面原因就在於可以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宋江做了梁山管理者,但他投資失敗,導致兄弟們也跟著賠,只不過賠的是命。在熱血少年看來這是義氣,是過命的交情,但多年後再讀《水滸》,就能發現宋江與吳用都不簡單,義氣對他們而言也是武器。

招安這項投資是宋江堅持、吳用促成的,盧俊義在這件事裡沒啥存在感,晁蓋更不用說,早早死了,攔不住。很多人會說招安是梁山好漢唯一出路,但換個思維想想,招安這一情節的設計,其實可以說是施耐庵的無奈,他一個古人,怎麼敢把好漢們的反叛寫成功?

真要那樣的話,《水滸傳》可能在古代被禁得特別徹底,流傳不到今天。梁山108將的行動是一體的,宋江寫了「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詩,但他骨子裡還是沒有黃巢叛逆,他用義氣凝聚了眾兄弟,然後把自己的理想安在眾兄弟身上,要兄弟跟他一起去玩命。

武松反對,李逵反對,都沒用。吳用一直站在宋江身邊,堅定支持他。值得一提的是,吳用在宋江墓前自縊時解釋了下原因:「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皆賴兄之德......兄弟無以報答,願得將此良夢,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

其實從現實角度來看,吳用自縊應該不止感念宋江這一點原因,還有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吳用是梁山軍師,宋江走了,盧俊義走了,下一個能指揮梁山剩餘兄弟的只有他,而且之前梁山調兵,哪次不是吳用安排的?

有趣的是,宋江出戰,吳用就像個小尾巴每戰必跟,除非宋江刻意把他丟給盧俊義(於是吳用那次就很巧地沒發揮作用),偏偏晁天王夜打曾頭市,吳用不跟了。吳用安排這些實在駕輕就熟,朝中奸臣既然解決了宋江盧俊義,接著對付吳用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二,吳用或許也考慮到了,宋江拉李逵死,為的是絕了剩餘兄弟的心思;既然吳用一直追隨宋江,他自然按照宋江的思維走,他選擇自盡,某種程度上也是打消剩餘兄弟的想法,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梁山好漢們橫不起來。

第三,吳用站在宋江墓前的那一刻就想通了,梁山實際上的老大,這艘船的掌舵者,不是宋江更不是早死的晁蓋,而是他自己。吳用是元老,是首先跟著晁蓋上山的人,是梁山大事小事的安排者,是站在梁山泊主身後出謀劃策的軍師,是梁山走向招安的促成者。

要說晁蓋被宋江取代吳用一點心思都沒動,恐怕很難讓人相信。施耐庵寫得很委婉,只在一些細節處點出了異常,不管晁蓋打曾頭市那次是故意不帶上吳用,還是吳用沒想著去,總之吳用在宋江上山後改變陣營是真的。

晁蓋死了,宋江坐上頭把交椅,但他做的那些事,沒有吳用的幫襯根本難以完成——像如何排兵布陣打跑朝廷官兵、如何利用李師師完成招安、如何安撫眾兄弟,吳用都已經替宋江想好了。

最後看到眾兄弟的下場,看到宋江的墓,吳用心裡的感受絕不是感懷宋江託夢的義氣那麼簡單。也許有後悔,也許有愧疚,也許有無力,又或許吳用根本就不想也不敢再面對剩餘的兄弟們,宋江都倒在了毒酒下,無用的吳用還能做些什麼挽回局面呢?悲劇是一點點積累原因的,不是某個時刻腦子發熱造成的。吳用的悲劇,也是整個梁山的悲劇。

相關焦點

  • 吳用臨死前才突然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不是宋江也不是晁蓋
    事實上梁山真正意義的領導者並不是宋江,而是吳用。其實直到吳用自殺前才知道自己才是梁山上的老大,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吳用一直都是梁山上的決策者,當時晁蓋還在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聽吳用的。當時的吳用就是梁山上決策的主要人物,晁蓋只能算是發號施令的人。晁蓋死後,吳用又投入到了宋江的懷抱中。宋江比起吳用來說,他更加的沒有自己的主見,在梁山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吳用在出謀劃策。當初梁山上招安這麼大的事情,也是吳用在其中幫忙策劃的。
  • 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說起梁山好漢,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水泊梁山108將,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直到今日仍然令眾人稱羨。而說起梁山的老大,很多人自然反應那必是宋江,及時雨宋公明的名聲,那可是人人盡知啊,招安的這條路,基本都是宋江帶領著走出來的。
  • 直到吳用自盡前,他才明白,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在很多讀者看來,吳用是一個腦袋靈光、老奸巨猾的人,他飽讀詩書卻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雖有宋江的智謀,但沒有足夠強大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梁山這個大梁挑起的人物。事實證明,這樣的想法是比較片面的,也是讀者未深入了解吳用所得出的結論。包括吳用自己也沒有想到,梁山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直到吳用自盡前,他才明白這個道理。
  • 直到吳用上吊自殺之前,他才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但晁蓋並不止步於此,又繼續吸納了不少英雄好漢,水泊梁山寨也建立起了一定規模。但梁山真正壯大起來還是在宋江的帶領下,宋江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收攏了一大批人才,至此梁山才集合了一百零八將,形成了規模和發展出的實力,甚至驚動了朝廷。宋江原本只是山東鄆城縣衙的一個小官吏,雖然為人仗義、樂於助人,卻只想為國效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安穩度日。
  • 吳用臨死前終於明白,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在《水滸傳》中大部分英雄好漢都是逼上梁山的,他們落草為寇後便開始反抗朝廷,雖然梁山好漢有勇有謀,但是最終還是結局悽慘,作為梁山的軍師,吳用親眼看著梁山從巔峰到覆滅,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梁山真正的老大並不是宋江,而當他意識到真相的時候便絕望自盡了。
  • 吳用臨終前幡然悔悟,梁山真正的掌權人,既不是晁蓋也不是宋江
    為北宋朝廷死心塌地做事的他最後卻也只落得一杯毒酒的下場,想必他在臨死之前的內心也是十分悲憤與絕望的吧。 這時他才深深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兔死狗烹」,曾經把酒言歡的108位梁山好漢,眨眼之間大部分都生死永別,吳用哀嘆一聲,在宋江墓前的樹上繫上了一條白綾,梁山好漢之前的一幕幕往事頓時浮現在他的眼前,直到現在他才幡然悔悟,梁山真正的掌權人,既不是王倫也不是宋江。
  • 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其實梁山真正的老大一直都不是宋江
    但實際上,梁山真正的老大並不總是宋江,直到吳用自殺前夕,他才明白了答案。最早在梁山,寨主實際上是王倫。這位男士雖然也做了一些打家劫舍、攔路搶劫的事情,但他膽子比較小,一直控制著自己的規模,儘量不招惹朝廷,這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很明智的一種做法。然而在水滸傳的價值觀裡,王倫的這種行為是很不稱職的,被很多人鄙視。
  • 吳用臨終才幡然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不是宋江,也非晁蓋,而是他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最後梁山好漢的結局都很悲慘,死的死、傷的傷。但是其中有個叫吳用的人物,卻是自己自盡,為什麼會這樣呢?吳用的性格特點是:沉著冷靜,足智多謀,人稱智多星。他在上山之前曾是一位教師先生,飽讀詩書,擅長謀略,後來被宋江重用成為梁山謀臣。在梁山的地位如同《三國演義》的中諸葛亮。當然,他的才智遠遠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 宋江被賜死,吳用上吊臨死才明白:原來梁山大哥從來都不是宋公明
    因為梁山隊伍當中表面老大是宋江,而背後操縱宋江執行力的卻是吳用!02為什麼及時雨宋江會接受吳用的操縱呢?因為智多星吳用心中所想正是宋江心中所向,只不過吳用能夠點到宋江心裡罷了!「吳用即無用」,但卻不是真的無用施耐庵老先生在《水滸傳》當中給智多星吳用的命名,我想是體現了老先生內心隱含意思的。
  • 吳用自殺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梁山真正的老大,並不是宋江
    所以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的景象其實是真實的,真實的歷史中,宋江也起義了,公元1119年宋江帶領失地農民發起了一次起義,和小說中一樣,他也被詔安了。但是歷史上的宋江沒有「智多星」吳用。
  • 吳用逝世前終於醒悟,其實梁山真正的一把手,從來不是宋江
    提起吳用大家估計都不會陌生,因為吳用是梁山的軍事,他在梁山排行第三位。因此江湖又稱吳用為「智多星、賽諸葛,加亮先生」。可見吳用當時在梁山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哪麼為何吳用在逝世前終於醒悟,其實梁山真正的一把手,從來都不是宋江,哪麼誰才是梁山真正的一把手?
  • 直到吳用上吊前,他才幡然醒悟,梁山的智多星從來不是自己
    但是,即使是他們也不敢說自己是真正的梁山「智多星」,而吳用所謂的「智多星」,只是眾人抬舉他所稱。而吳用也覺得自己是「智多星」,但是直到他知道了宋江被毒害,自己前去弔唁,回想這一生,才發現梁山上真正的智多星,從來都不是自己!而是梁山的老大——宋江!在宋江被毒害之後,吳用曾經做夢,夢到了宋江。他便來到了蓼兒窪。
  • 直到上吊前,吳用才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從來都不是宋江
    要說《水滸傳》裡最足智多謀的一位,非軍師吳用莫屬。吳用只手策劃了梁山幾近所有的軍事活動,幫助晁蓋、宋江建立起了龐大的梁山集團。期間激林衝火併王倫、破曾頭市和祝家莊、巧取玉麒麟,屢立奇功。這豈不是貽笑天下人。宋徽宗立馬就判了他落榜,且罰他以後不許再考。這才有了後來當鄉村教師的由來。而另外一種說法,其實更符合本文的論調。作者其實是用較為戲謔的方式,來點明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他詭計多端,使了許多小把戲逼人上的梁山。
  • 為什麼吳用最終選擇了宋江,而不是晁蓋?
    為什麼吳用最終選擇了宋江,而不是晁蓋?很簡單,宋江才是領袖群倫的帶頭大哥,晁蓋不是。單論江湖義氣,晁蓋是堪與宋江匹敵的。也正是如此,劉唐、公孫勝混跡於黑道的江湖的人物甫一知道大名府那邊有十萬貫金珠啟程押送東京,馬上想到要找晁蓋幹這票彌天大案。晁蓋也表現得非常有擔當。
  • 吳用自殺前一刻才幡然醒悟,梁山真正的老大絕非宋江,而是他
    而吳用作為梁山上面的軍師,他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吳用一直到自殺的時候才明了,原來在涼山上面領頭人,根本就不是宋江。吳用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不管什麼樣的事情,他都可以考慮的非常長遠,並且出身書香世家,他的目標就是考取功名。不過因為是讀書人有一身傲骨,沒有給自己打點好關係,蔡京在皇帝面前說了他的壞話,還說他是吳用之人,導致他與官位無緣。
  • 直到宋江喝下毒酒,眾人才恍然大悟,梁山老大既非宋江,也非晁蓋
    但也正是宋江喝下了毒酒後,大家才反應過來,這梁山真正的老大還真從來都不是宋江。那是誰?是「智多星」吳用。還真不是,從某些方面來說諸葛亮的確比不過他,比如說陰謀詭計方面。 吳用是有計謀,但他有的都不是堂堂正正的大計,而是一些詭計,看《水滸傳》中沒看到吳用看上一位好漢後我就是心中一驚,又一位好漢要倒黴了。因為他們想要盧俊義上山,於是盧俊義滿門被滅,因為看上了朱仝,所以李逵殺死了三歲的小衙內。
  • 他對梁山覆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到死才發現梁山老大並不是宋江
    因為他在後方步步謀劃,才有梁山當日的盛況。說他聰明他倒是真為梁山做了不少的事,但說他蠢笨也是真的蠢笨,窮其一生他也沒有看清梁山的真正老大究竟是誰。直到到了梁山之上大家才真正發現了吳用這人的智慧和手段,先前當一個普通的私塾先生,都是埋沒了他的才華,他堪稱真正的軍師,胸有城府必成大器。
  • 梁山真正的「老大」是誰?
    而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有一個簡單卻又複雜的問題存在,那就是,梁山的真正老大是誰呢?一、梁山真正老大並非明面所指相信《水滸傳》是很多書迷們的心頭之愛,書中的梁山好漢反抗欺壓,讓我們看到了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而最後受宋朝招安為宋朝徵戰,也讓我們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更看到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
  • 宋江曾與晁蓋爭奪梁山領導權 吳用或起到關鍵作用
    《水滸》中託塔天王晁蓋是宋江之前的梁山老大,曾有人推想如果晁蓋不死,梁山會去向何方。其實,晁蓋是必須要死的,梁山原本就不是他的梁山。所以,後來排座次的時候,時遷白勝這等人都上應星宿了,晁蓋卻連個土地爺也沒混上,證明他就是個打醬油的。  水滸梁山上,在晁蓋和宋江之間一直在進行領導權的爭奪,這一點早有公認。不過對於這段鬥爭的描述分析,則並不多見。
  • 晁蓋對宋江親如兄弟,但是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做了些什麼事情呢?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和吳用等人劫取了朝廷的生辰綱,後來在當地待不下去了,最後選擇了投靠了梁山。在晁蓋上山之前梁山的老大是王倫,當晁蓋上山之後,山上的大部分兄弟都明顯的偏向到了晁蓋這邊,王倫這個人心胸比較狹隘,所以千方百計的想出辦法來趕走晁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