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隨著各地黨委換屆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批年富力強、履歷豐富的官員走上新的領導崗位。領導幹部如何履新,群眾充滿期待——
為什麼有些新官青睞「三把火」?
今年4月,發生在山東青島的「退草種樹」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網民對青島推行的植樹增綠大行動有許多質疑。其實,青島發生的事情並不讓人陌生,一些城市主要領導更換後也出現過類似現象。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新官上任該不該燒「三把火」的思考。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官員尤其是「一把手」履新後,往往打著「改革」、「創新」、「開拓」等旗號,對前任班子制訂的規劃、決策等,不加任何分析評估就全盤否定,然後另起爐灶,重新擬定執政思路,而且必須與「舊官」劃清界線。
為什麼有些新官上任熱衷於「三把火」?「從積極方面說,使幹部迅速進入角色,推行獨特的從政理念,展現富有個性的風格魅力,這也未嘗不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德山說。
「我們肯定官員上任幹一番事業的熱情,但是怎麼幹,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指出,目前有些官員往往注重短期效應,重視物質性的、看得見的成效,忽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長遠的基礎性的建設。
網友「組工小兵」指出,有些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政治人格,它凸顯了部分領導幹部追求政績的盲動,也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如今「三把火」似乎成了虎頭蛇尾、勞民傷財、缺乏持續發展規劃的代名詞,老百姓更是談「火」色變。楊德山也指出,有些幹部燒「三把火」,起初確實能讓人們眼睛一亮,博得讚譽,但很快就會陷入窘境,自己的承諾面臨人力、財力等多方掣肘,難以為繼。如果停頓下來的話,威信掃地,甚至位置動搖,於是,不惜勞民傷財。
為什麼「三把火」變成「瞎燒火」?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來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出任劉備軍師初期,三次火攻曹操,既顯現了自己的才華,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受世人讚譽。但現在越來越變成了一種套路,為了燒火而燒火,甚至是「瞎燒火」。為什麼這「三把火」到如今變了味兒呢?
作為一名新官,往往會有較高的工作熱情,恨不得「一口吃出一個大胖子來」,企圖各項指標節節攀高、立竿見影。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工作熱情不夠,還必須有科學的態度,樹立科學的政績觀。
陸士楨解釋說:「這種『拍腦袋』決策之所以可以實施下去,還與領導幹部個人在決策中的權重太大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缺乏完整規範的程序,也就是沒有一個完善的決策機制。公共事務的決策程序應當是相對固定的,個人在決策中的影響力應當是有限的,越規範越不容易出現忽視民主的個人專斷的『三把火』行為。」
「我們倡導個人風格及特長在執政過程中的發揮,但歸根到底,要明白自己決策的根本目的是為老百姓幹實事,幹好事。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追求表面政績,那就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反思。」陸教授指出,要加強整個幹部隊伍素質建設,貫徹科學執政的理念。
「地方如何發展,該地都有數年內的發展規劃,甚至年度計劃。新官點燃的『三把火』往往會打亂法定的規劃、計劃。新官到任貿然『點火』,標新立異,是對前任工作和新地方幹部群眾的不尊重、不信任,還會削弱黨在人民群眾中的整體威信。」楊德山認為,這樣的「三把火」常常是「虛火」、「邪火」,不燒也罷。
「三把火」要慎燒,一張藍圖繪到底
有評論指出,新官上任要先給自己澆「一盆水」,讓興奮的頭腦冷靜下來,多了解真實情況,多思考些實際問題;多搞些調查研究,同幹部群眾談談心,與智囊們碰碰頭;尊重前任的勞動成果,在黨的事業的接力賽中,接過前任的接力棒,繼續向前跑,要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想實招、幹實事上。
如何杜絕領導上任「瞎燒火」?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教授認為,主要是靠科學民主決策,不能憑領導意志,不能違背科學發展的程序。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現在我們有些領導,不能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膽子大,脫離實際,過於理想化。因此出臺改革措施,必須通過討論,重大決策公示、聽證制度等都必須落到實處。對於「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官場不良作風要有懲治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這樣才能使官員決策更慎重。
「『火』往哪個方向燒?怎麼燒?要真正深入基層,聽取百姓的聲音,訪民情,聽民意,解民難,重點關注百姓關心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並且通過制度的保障切實把惠民的政策落實到實處,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北京市西城區公務員小劉說,「我們希望這『火』不是官員為了追求政績的恣意決策行為,而是始終為百姓服務的『火』一般熱忱。」
安徽省圖書館工作人員小胡認為,如果履新者在執政之始就踏實而嚴肅地在某些方面有所作為,『燒一把火』,既是為民為己樹立信心,更是實實在在地為實際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實際上,任何地方的長遠發展,都是一場接力賽,需要歷屆黨委和政府前後銜接,持續努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任何調整也都應當是在反覆調研的基礎上,有科學根據的,經過論證的,符合法定程序的。相關專家指出,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前任領導的規划進行適當調整是有必要的,但調整和創新不是全盤否定、重新敲鑼,而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完善與創新。任何新的政策舉措也應當是有科學根據,經過民主論證討論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調整,「三把火」要慎燒。
「能有一番成就的新官,履新之初總會花時間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尊重當地老幹部、老同志,甚至請教前任;尊重當地現任幹部,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和同志關係。與此同時,他們還時時保持開闊的大局意識、清醒的政治頭腦,時刻領會中央和上級一些重要指示精神,把所在區域發展和進步放在更大範圍內思考、決策。」楊德山說。(本報記者 龔 亮 王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