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官上任「三把火」觀察:似成勞民傷財代名詞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7月份,隨著各地黨委換屆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批年富力強、履歷豐富的官員走上新的領導崗位。領導幹部如何履新,群眾充滿期待——

  為什麼有些新官青睞「三把火」?

  今年4月,發生在山東青島的「退草種樹」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網民對青島推行的植樹增綠大行動有許多質疑。其實,青島發生的事情並不讓人陌生,一些城市主要領導更換後也出現過類似現象。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新官上任該不該燒「三把火」的思考。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官員尤其是「一把手」履新後,往往打著「改革」、「創新」、「開拓」等旗號,對前任班子制訂的規劃、決策等,不加任何分析評估就全盤否定,然後另起爐灶,重新擬定執政思路,而且必須與「舊官」劃清界線。

  為什麼有些新官上任熱衷於「三把火」?「從積極方面說,使幹部迅速進入角色,推行獨特的從政理念,展現富有個性的風格魅力,這也未嘗不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德山說。

  「我們肯定官員上任幹一番事業的熱情,但是怎麼幹,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指出,目前有些官員往往注重短期效應,重視物質性的、看得見的成效,忽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長遠的基礎性的建設。

  網友「組工小兵」指出,有些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政治人格,它凸顯了部分領導幹部追求政績的盲動,也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如今「三把火」似乎成了虎頭蛇尾、勞民傷財、缺乏持續發展規劃的代名詞,老百姓更是談「火」色變。楊德山也指出,有些幹部燒「三把火」,起初確實能讓人們眼睛一亮,博得讚譽,但很快就會陷入窘境,自己的承諾面臨人力、財力等多方掣肘,難以為繼。如果停頓下來的話,威信掃地,甚至位置動搖,於是,不惜勞民傷財。

  為什麼「三把火」變成「瞎燒火」?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來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出任劉備軍師初期,三次火攻曹操,既顯現了自己的才華,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受世人讚譽。但現在越來越變成了一種套路,為了燒火而燒火,甚至是「瞎燒火」。為什麼這「三把火」到如今變了味兒呢?

  作為一名新官,往往會有較高的工作熱情,恨不得「一口吃出一個大胖子來」,企圖各項指標節節攀高、立竿見影。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工作熱情不夠,還必須有科學的態度,樹立科學的政績觀。

  陸士楨解釋說:「這種『拍腦袋』決策之所以可以實施下去,還與領導幹部個人在決策中的權重太大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缺乏完整規範的程序,也就是沒有一個完善的決策機制。公共事務的決策程序應當是相對固定的,個人在決策中的影響力應當是有限的,越規範越不容易出現忽視民主的個人專斷的『三把火』行為。」

  「我們倡導個人風格及特長在執政過程中的發揮,但歸根到底,要明白自己決策的根本目的是為老百姓幹實事,幹好事。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追求表面政績,那就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反思。」陸教授指出,要加強整個幹部隊伍素質建設,貫徹科學執政的理念。

  「地方如何發展,該地都有數年內的發展規劃,甚至年度計劃。新官點燃的『三把火』往往會打亂法定的規劃、計劃。新官到任貿然『點火』,標新立異,是對前任工作和新地方幹部群眾的不尊重、不信任,還會削弱黨在人民群眾中的整體威信。」楊德山認為,這樣的「三把火」常常是「虛火」、「邪火」,不燒也罷。

  「三把火」要慎燒,一張藍圖繪到底

  有評論指出,新官上任要先給自己澆「一盆水」,讓興奮的頭腦冷靜下來,多了解真實情況,多思考些實際問題;多搞些調查研究,同幹部群眾談談心,與智囊們碰碰頭;尊重前任的勞動成果,在黨的事業的接力賽中,接過前任的接力棒,繼續向前跑,要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想實招、幹實事上。

  如何杜絕領導上任「瞎燒火」?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教授認為,主要是靠科學民主決策,不能憑領導意志,不能違背科學發展的程序。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現在我們有些領導,不能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膽子大,脫離實際,過於理想化。因此出臺改革措施,必須通過討論,重大決策公示、聽證制度等都必須落到實處。對於「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官場不良作風要有懲治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這樣才能使官員決策更慎重。

  「『火』往哪個方向燒?怎麼燒?要真正深入基層,聽取百姓的聲音,訪民情,聽民意,解民難,重點關注百姓關心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並且通過制度的保障切實把惠民的政策落實到實處,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北京市西城區公務員小劉說,「我們希望這『火』不是官員為了追求政績的恣意決策行為,而是始終為百姓服務的『火』一般熱忱。」

  安徽省圖書館工作人員小胡認為,如果履新者在執政之始就踏實而嚴肅地在某些方面有所作為,『燒一把火』,既是為民為己樹立信心,更是實實在在地為實際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實際上,任何地方的長遠發展,都是一場接力賽,需要歷屆黨委和政府前後銜接,持續努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任何調整也都應當是在反覆調研的基礎上,有科學根據的,經過論證的,符合法定程序的。相關專家指出,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前任領導的規划進行適當調整是有必要的,但調整和創新不是全盤否定、重新敲鑼,而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完善與創新。任何新的政策舉措也應當是有科學根據,經過民主論證討論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調整,「三把火」要慎燒。

  「能有一番成就的新官,履新之初總會花時間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尊重當地老幹部、老同志,甚至請教前任;尊重當地現任幹部,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和同志關係。與此同時,他們還時時保持開闊的大局意識、清醒的政治頭腦,時刻領會中央和上級一些重要指示精神,把所在區域發展和進步放在更大範圍內思考、決策。」楊德山說。(本報記者 龔 亮 王昊魁)

相關焦點

  •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妨先理「舊事」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9月份,隨著各地黨委換屆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批年富力強、履歷豐富的官員走上了新的領導崗位。新上任領導幹部身負黨和政府重託,更凝聚著無數百姓的期望,他們如何履新,怎樣燒「三把火」,無疑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 新官上任別「急點火」
    據某網站爆料,某市的新書記上任不到一個月就三次更換了沿用了50餘年的黨報報頭,黨報作為黨政的喉舌有其特殊性,其內容、形式的變化調整往往會帶來一定的政治影響,無論是讀者還是媒體人,都對如此折騰黨報報頭頗有意見。很顯然,這位新書記的「三把火」點錯了地方。    15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與記者談話時就提到過:「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證明能力。」那麼新官上任該不該「點火」?
  • 新官上任「三把火」成為官模式?透視出制度惰性
    那時,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傳到後來便成了俗說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如今,「諸葛亮上任三把火」的傳人,從上到下,各行各業,大有人在。此外,新官上任要「燒」出「三把火」,從中「燒」到外。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上任伊始,面對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也是迅疾地、無選擇地、毫不猶豫地放上「三把火」。
  • 「新官上任」要燒旺「三把火」
    當前,各地領導班子換屆工作陸續結束,很多領導幹部是「新官上任」,調整到了新的崗位。「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儘快完成角色轉換,在新的崗位上履職盡責,燒旺紀律、工作、作風「三把火」是關鍵。 燒旺「紀律」之火,立「規」嚴「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領導幹部違法亂紀都是源於「松、懶、散」。
  • 解讀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與三支箭效應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話意含的是新上任者的企圖心與急於求成。用這句話來檢視不同層次新上任者,其中在去年底分別就任的包括「直轄市」在內的新科地方縣市長、臺北市長柯P上任以來鋒頭最健,迄今已經燒了不只三把火。
  •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火燒得「夠準」!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近日,廣東省汕頭市新上任市委書記馬文田的「三把火」燒得「夠準」、「夠狠」、「夠實」!這「火」燒得一些幹部一時亂了陣腳。這「火」給人一種工作不能虛、不敢虛和虛不了的緊迫感,那種在會上照稿「念經式」的匯報行不通了,習慣於在辦公室「辦公」的工作方式過不了關了。
  • 新官上任,要慎起爐灶另開張
    ■趙 超  慕佩洲當前,第二季度幹部調整已經到位,少數新官上任後,不注重新單位的實際情況,對上一任未完成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不了解、不關注,反而醉心於「另起爐灶」,甚至是推倒重來。
  • 新官上任拉攏人心的4大權術
    作者:尚德諮詢包紅剛新官上任,你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一般來說,你可以這樣來做:1、少表態,多觀察,以靜制動剛到一個崗位上,你需要多觀察,觀察你的下屬,觀察這個團隊的文化,觀察方方面面,總之,先沿襲目前的情況,好逐步過渡到你所需要的團隊氛圍,團隊特點。
  • 專家忠告:如何把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變成自己職場升遷的火!
    相信職場人都聽過「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話把。在職場中人人都怕這三把火,生怕一個不小心撞到槍口,成為犧牲品。導讀:身在職場,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交換領導的事,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人可能會理解為就是來樹立威信,專門來整人的,你可以這樣理解,但是未嘗不是機會;風險往往伴隨著機遇:
  • 為什麼有些領導新官上任「三把火」會引火上身?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且一定要把火燒的旺一些,讓這幫小弟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老大。可許多新晉升的管理者不僅沒有把別人點著,反而造成自燃了,整個部門要麼聯合起來反抗「暴政「,採取軟抵抗的形式;要麼紛紛離職,另謀他就,造成整個部門分崩離析,業績低落,直接導致老闆懷疑你的管理能力,有的新晉升管理者因為壓力太大,沒幹過兩個月自己就走了,而且留個爛攤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玉帝哥以為他們犯了「三把火」禁忌:胡幹、胡說、不低調。
  • 廣大官員應正對「新官上任三把火」
    昨日,習總書記對「新官上任三把火」進行了最新釋義,他指出:「有人總想新官上任給人一種新感覺,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我不這樣認為。一個合格的、成熟的領導者,要善於把握路線、方針、政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擇其要者而為之、擇其善者而從之,而非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
  •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怎麼燒?來看看新來的領導是如何做的
    要管理兩三百號的人員,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如何燒,是擺在他面前最棘手的事情。①來到以後,他屁股還沒坐熱,就叫上幾個主管領導,去管轄的幾個規模前幾企業進行走訪。除了帶業務骨幹,還帶上了幾個辦公室人員,扛著相機咔咔一頓拍。②整頓食堂,首先將食堂裡的燈換成了更加明亮的,然後把桌椅位置進行調整。
  •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是如何來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怎樣燒起來的?文/胡榮榮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上任,不放幾把火燒燒,新官的位子終歸不穩當。為了能夠把新官做好做大,放它三把火,燒死敵人,照亮自己,實在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說起來,第一個放這三把火的人還是一個很有名的聰明人。我們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個典故源於三國演義。這個上任之後一口氣就放了三把火的新官,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 習近平談「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貪一時之功
    習近平編者按:本文原載於「學習大國」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習近平談做官做人系列二:怎樣看待「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如何看待「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是否確實有意義呢?每件事都不是我一個人做的,哪能算是我的火而記在我一個人的帳上呢?有人總想新官上任給人一種新感覺,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我不這樣認為。一個合格的、成熟的領導者,要善於把握路線、方針、政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擇其要者而為之、擇其善者而從之,而非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
  • 新官上任千萬不要「先燒三把火」
    這樣一來,你將會更容易掌控自身過渡到新職位的步伐,企業過渡到新時代的節奏。迫切求成的新管理者我們以一位高管為例(姑且叫他格雷格),說明控制節奏的重要性。格雷格加入了一家大型消費品公司,擔任營運長。由於CEO打算24個月後退休,他也被默認為下一任CEO 。雖然格雷格既有才華又能幹,但他卻讓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
  • 新官上任三把火,點火時得注意這4點,穩中求進最重要
    來源: 管理大數據諸葛亮出山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連續三次火攻曹操,也燒出了自己的威信,於是後世流傳「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確,新官上任之後最希望的就是做出成績,證明自己,但是千萬別被「急功近利」蒙蔽雙眼。
  • 習近平談做官做人系列二:怎樣看待「新官上任三把火」?
    原標題:習近平談做官做人系列二:怎樣看待「新官上任三把火」? 編者按:想了解習大大對做官與做人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一、如何看待「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把火」是否確實有意義呢?每件事都不是我一個人做的,哪能算是我的火而記在我一個人的帳上呢?有人總想新官上任給人一種新感覺,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我不這樣認為。一個合格的、成熟的領導者,要善於把握路線、方針、政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擇其要者而為之、擇其善者而從之,而非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
  • 新官上任,聽聽陳戌源的「三把火」準備怎麼燒?
    原標題:新官上任,聽聽陳戌源的「三把火」準備怎麼燒?  陳戌源再一次「下海」了。在昨天召開的中國足球協會第11屆會員大會上,他被正式推舉為新一任中國足協主席。提起中國足球,很多人總會搖頭,「這裡面的水太深了。」陳戌源昨天卻和記者笑言:「水深怕什麼?我和大海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也沒被淹死。」
  • 陳戌源新官上任後的「三把火」將會是什麼?
    作為中國足球歷史上第一位沒有體育局任職背景的中國足協掌門人,陳戌源的上任會後的「三把火」會是什麼,他會給中國足球帶來什麼變化? 當選足協主席後,陳戌源說了這番話,「踏踏實實夯實足球根基,老老實實按照足球發展規律辦事,認真做好足球發展每一件工作。
  • 新官上任三把火——做最好的自己
    新領導上任,往往精力充沛幹勁十足,希望儘快幹出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現實中,很多剛上任的新管理層,沒有處理好剛上任的工作安排,事與願違,搞的上上下下都是怨聲載道。新領導剛上任,往往由於底子薄威信低,常常急於找機會,樹立自己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下屬觸碰底線,很有可能撞到槍口上。剛當上領導,威信不足,需要找個機會,來合理處理這樣的事情。利用一件棘手的事情,來增加自己的微信,劃清界限,兩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