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離我們最近,也是留下資料最詳實的朝代,所有皇帝畫像和記錄都讓我們看見一件事,清朝皇帝沒有一個胖子,而明朝好多胖子,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很容易理解大多數開國皇帝都瘦,因為創業艱難,清朝入關前的努爾哈赤是靠20多個兵統一了後金各部,創業艱辛,皇太極,順治,都是剛剛入關連年徵戰,依然是創業階段。
但創業以後的清朝皇帝,直至溥儀,都沒有胖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大原因歸結於清朝皇帝的教育體系,清朝從皇太極開始滿漢融合,吸取了明朝經驗,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和皇帝昏庸不作為有關,大多數明朝皇帝都不太靠譜,明朝本來從朱元璋廢除丞相,事必躬親,但後來發展出內閣,內閣處理大量事物,皇帝便高高掛起,只是遙控,並且設置了東西廠,錦衣衛,只管皇權穩定,不管國家大事。
清朝為避免皇權旁落,避免皇帝慵懶,對皇子教育和習慣養成上下了大功夫,首先年幼的皇子從小就開始培養嚴格的作息時間,每天早上3點起床,先背書,皇帝早朝後要親自檢查皇子學習情況,接下來要練書法,下午要練武術射箭騎馬,到下午4點多結束,還要晨昏定省,走很多路去請安,基本一天下來,累的要命,但日復一日,養成了習慣,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一直都很穩定。
長大成為皇帝以後,每天的作息時間更加緊湊,每天早朝,三四點就開始,早朝之後要去給太后請安,然後回養心殿或者別的辦公地點,比如軍機處,御書房和個別大臣商量事,之後十點左右吃早飯,吃完早飯要批閱奏章,偶爾有緊急事情還要去繼續開會,到下午兩三點吃晚飯,吃晚飯的時候翻牌子選晚上侍寢的人。
這裡特別提一下,清朝開始皇帝規定嬪妃只能侍寢,侍寢結束必須抬走,只有皇后可以和皇帝一起睡覺,這是避免皇帝休息不好。如果過了時間皇帝不說結束,太監們就會在門口催促,然後念祖訓,直到皇帝下令把妃子抬走為止。如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特別勤奮的皇帝,經常批閱奏章到半夜,所以他們也都有吃宵夜的習慣。皇帝在紫禁城中每天晨昏定省要走很長的路,大家去過故宮的知道路有多長,而很多清朝皇帝平時是不坐轎子的,都是步行,這都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
最後說說皇帝的假期,基本沒有,我們有大周末,就非常幸福了,皇帝除了在幾個重要節日三天可以不早朝,那主要是給大臣放假,但皇帝這三天還是要給太后請安,還要處理一些事情和奏章,所以要做一個好皇帝,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