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剩女」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網絡熱詞,一般是指超過27歲仍保持單身的女性。她們通常擁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和安穩的生活,卻偏偏得不到愛神丘比特的眷顧。這並不是因為她們有相貌或身體的先天不足,而是由於對高層次生活質量的執著追求,希望自己的終身伴侶出類拔萃,過高的眼光導致感情道路不太順暢,在婚姻的殿堂門口遲疑徘徊,最終年近中年也沒有結婚,而被形象地稱作「剩女」。
今天中國的「剩女」現象越來越普遍,追求個性自由的都市女性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相當規模的「不婚族」和「丁克族」群體,成為當代社會一道特殊的風景。那麼,在中國古代社會,有沒有這種「剩女」現象存在呢?
一、中國古代「剩女」的傑出代表——孟光
東漢時期的平陵女子孟光是古代歷史上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剩女」。孟光天生又黑又胖,容貌奇醜,被歸為古代四大醜女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有著尋常男子都無法企及的力氣,能輕易地舉起百斤重的石臼。因為容貌欠佳,年逾三十仍然獨居在家,多有媒人登門為其做媒,也無一例外地被她拒絕。
有一天,父母向孟光問起不願出嫁的原因,才得知原來她早已有了心上人,那就是同縣的梁鴻。梁鴻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小勤學上進。有一次,他在上林苑養豬時不小心引起火災,大火蔓延至鄰居家裡,給鄰居造成了損失。
梁鴻不僅主動提出以所有的豬作為抵償,還到鄰居家中做傭工以彌補。左鄰右捨得知此事後,紛紛責備鄰居家索賠過高,並交口稱讚梁鴻的人品。受到責備的鄰居羞愧無地,便提出將賠償全部奉還,誰知梁鴻竟辭而不受,悄然離去。
孟光跟父母說,此生一定要找到梁鴻那樣的人品高潔之人,否則寧可一輩子不嫁人。後來,這話傳到了梁鴻耳朵裡,他便主動請人前去說媒。
要知道,此時的梁鴻根本不缺姻緣,由於他先前的高風亮節之舉聞名鄉裡,登門說媒的人把他家的門檻都快踩爛了,可是他卻不為所動,而對從未謀面的孟光情有獨鍾。
孟光接到媒人的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出大喜過望的樣子,也沒有準備綾羅綢緞,而是不聲不響地開始編織麻衣、麻鞋、籮筐。眾人不解其意,感到非常奇怪,孟光也不解釋,卻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到了過門這天,孟光終於像尋常新娘一般,濃妝豔抹、鳳冠霞帔,打扮得風光漂亮,可是梁鴻見了卻一連七天都沒有理她。
孟光見狀,主動開腔搭話:「我聽說夫君高義,為了小女回絕了許多親事。如今承蒙夫君不棄娶我為妻,卻不知小女何處行為不當開罪了夫君,還望明告。」梁鴻回答說:「我理想中的人生伴侶是一位簡樸勤勞的女子,願意與我一同在深山老林過隱居勞作的日子。沒想到你打扮得如此講究,可見你不過也是一位輕浮豔俗的人罷了,並非我苦苦尋求之妻。」
孟光噗嗤一笑:「我如此穿著打扮,正是在考驗夫君你的心意啊!其實我已準備好隱居生活所需的衣服和器具了。」說著,她卸下妝容,穿上布衣,拿出了早已織就的麻鞋和籮筐。梁鴻見此情景,旋即轉喜:「你真是我天造地設的妻子啊!」
從此,兩人共同隱居在霸陵山中,終生以耕織為業、詩琴自娛。兩人俱有車載鬥量之才,卻不求功名富貴,安於寧靜淡泊的生活,得到了世人「舉案齊眉」的頌揚。
二、獨守空閨還是委曲求全?鍾離春與雲英給出的不同答案
鍾離春在中國古代社會,男女婚配須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要嚴格執行「三書六禮」等傳統禮儀,單單依循雙方情感的自由結合是不合乎禮法的,可見古人對於婚姻大事的重視。尤其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都要低於男性,從為人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候都沒有自主選擇權,對於婚姻也無法提出過高的要求,因此按理說很難成為「剩女」。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一些擁有自主意識的女性堅持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們堅決拒絕被動的婚姻,絕不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將就、退讓。
戰國時期的鐘離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鍾離春生得五大三粗,面貌醜陋:頭頂內凹、雙目深陷、骨盤粗大、鼻孔朝天、頭髮稀疏、腰背歪斜、胸部扁平、膚色黝黑,不僅脖子又粗又短,甚至還有著相當扎眼的喉結。可以說鍾離春渾身上下沒有一絲女性的魅力,集所有醜陋於一身,所以年過四十,仍然孑然一身,沒有婚配。
「臼頭深目,長壯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發,折腰出匈,皮膚若漆。」——劉向《列女傳》
但是,鍾離春的單身卻並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她極高的眼光。後來,鍾離春主動求見齊宣王,向他提出自己的一系列政見,當時就將齊宣王深深地折服,於是冊立她為王后,可謂是古代「剩女」歷史上的一段輝煌傳奇。
不過,並非所有古代「剩女」都有鍾離春這般的志向和耐性。
所謂「剩女」,現代人常常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言語間難掩嘲笑和鄙夷的態度,其實這只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如果委曲求全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那才是一生中莫大的痛苦。
雲英清朝著名的內閣大學士趙光執掌刑名二十年,歷經四朝皇帝,家資萬貫。美中不足的是,他家中有三個女兒,卻沒有子嗣,其中大女兒和二女兒都英年早逝,獨獨剩下三女兒雲英空守閨閣。
趙光死後,年逾三十的雲英繼承了萬貫家財,便委託世伯萬青藜為自己尋一門好親。她特別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自己必須做原配夫人;第二,男方必須是少年韓林;第三,男方必須與自己門庭相配。
萬青藜一看這三個條件就犯了難,上哪兒找如此完美的男子呢?
無巧不成書,進京趕考的門生胡隆洵映入了他的眼帘。胡隆洵孑然一人,又是新科進士,前兩項都符合。唯獨他家境貧寒,這第三條卻不符。萬青藜無奈給雲英致書相告,問她願不願嫁,雲英也知世伯為難,雖然自己心不甘情不願,但最終還是勉強答應了。
兩人的婚後生活並不美滿。在雲英心裡,胡隆洵始終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都是拜自己所賜他才享受了榮華富貴,因此常以傭人視之,從來不給丈夫碰自己。即便如此,雲英還是時常覺得鬱悶煩躁,沒過幾年也早早離世了。
三、古代獨立女性的悲劇:僅憑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衝破世俗傳統的束縛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詩經》
後世普遍認為,《詩經》中記載的「遊女」很可能就是一位剩女,她擁有獨立自我的新思想,拒絕了男子的求婚,卻因此不得不過上了孤獨的生活。她悠然自得地隨風泛舟於漢水之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心甘情願地成為一名無所歸依的剩女。
古代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國家人口的數量直接決定了農業的興盛和國家的富強,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不把人口作為衡量國運盛衰的重要指標。除了休養生息、藏富於民,朝廷還會通過制定律令的方式增加人口的繁衍。
如漢朝的孝惠帝就曾頒布政令,如果有女子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唐朝則將這一限制前推到15歲,嚴重者甚至要面臨牢獄之災。
在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古代社會,勢單力孤的女性很難衝破傳統禮教的束縛,尤其是古代家庭多以兒孫滿堂為福,如果不給夫家生三四個孩子,好像這些女子就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如果女兒遲遲沒有出嫁,就會被左鄰右舍私下議論「嫁不出去」,父母臉上自然無光。這一系列因素就像一層層的桎梏牢籠,不停地催促年輕女性趕緊嫁人,她們對於自主和真愛的追求在世俗眼光面前顯得太過渺小。
結語
大齡剩女不結婚就有錯嗎?她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做到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是新時代女性的傑出代表;她們並非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和嚮往,恰恰相反,對於真愛的完美主義才是「剩女」現象的根本原因。
古代女性用親身經歷給了我們一目了然的答案:相比承受失敗婚姻所帶來的痛苦,保持單身其實是更好的選擇;你心心念念不顧世俗眼光所堅持的,終有一天會得到月老眷顧的迴響。
參考文獻:
《詩經》
《後漢書》
《列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