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售菜機、自助果汁機、自助健身房、自助洗衣房……「掃一掃」享受各種便利的生活服務已然成為都市的新時尚。如今,在紅紅火火的垃圾分類時代,一種叫做「智能分類回收機」的自助設備已經成為這場全市範圍內「垃圾革命」的好幫手,社區居民不用積攢一堆報紙、紙板箱、可樂瓶等廢品(可回收垃圾),等著「搖鈴鈴」上門,它們隨時可以通過「智能分類回收機」變成現金,從而讓被廢品「霸佔」的陽臺煥然一新。
「統購」模式,避免低值可回收垃圾一扔了之
家住楊浦區開魯二村的李阿姨,就是這樣一位熱衷於給「智能分類回收機」「投料」的社區居民。
春節過後,楊浦區開魯二村的垃圾箱房邊擺上了「網際網路+回收」企業——「愛回收」投放的一臺「智能分類回收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李阿姨先是通過「愛回收」的微信公眾號,註冊了積分帳戶。隨後,每隔一兩天,她就把報紙、紙板箱、可樂瓶、舊衣服等可回收垃圾交到回收機那裡。第一步,先掃一掃回收機上的二維碼,「大傢伙」的「肚子」打開之後,李阿姨把混有各種可回收垃圾的馬甲袋一股腦兒扔進去。不多久,「大傢伙」面板上顯示出稱重2.5公斤,積分25的字樣,這意味著按照每公斤1元錢的回收價格,李阿姨已經獲得了25分積分,折合2.5元現金。
工作人員和李阿姨一起,先把紙板箱踩扁才能給智能回收機「投料」。
李阿姨告訴記者,積攢到200分,相當於20元現金之後,就可以提現到她的微信帳戶裡。記者看到屏幕上顯示,迄今為止,李阿姨的帳戶已經有34.1元了。
「各種垃圾打包在一起,統一價格,老百姓會不會覺得吃虧?」記者問道。
據負責回收點運營的「愛回收」兩網融合事業負責人韓曉光告訴記者:「如果分得太細,很有可能那些可賣可扔的低值可回收垃圾又會混到生活垃圾中。我們投身這一領域,就是想為垃圾分類盡點力,也得到區裡的大力支持,因此,我們設計了這一『統購』模式。」
李阿姨算了一筆帳後,對記者說道:「『搖鈴鈴』開價是一公斤1塊2,但現在周邊棚戶拆了不少,『搖鈴鈴』不好找。這裡雖然收1塊公斤,但玻璃瓶、塑料瓶、舊衣服等也是這個回收價格,我覺得挺公道。另外,平時我要攢一堆廢品才去賣,現在倒垃圾時順便就把把廢品交給它,不佔陽臺地方。還有就是智能回收機24小時都能投放廢品,我發現我們小區的上班族以往都把可回收垃圾一扔了之,現在也開始『做人家』賣錢了。」
「24小時投放,不怕有人在工作人員下班後,把磚頭投進去換錢?」記者又問道。
智能回收機的「肚量」很大。
「我們這套系統有人臉識別的高科技,由於手機是實名制的,惡意投遞磚頭的行為攝像頭會拍攝下來,多次這樣就會列入我們的黑名單。」韓曉光說道。他還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年底,「愛回收」已經在楊浦區建設了121個回收網點,共投放200臺自助回收設備,每天共計能「吃下」近74噸可回收垃圾。以開魯二村的這臺「智能分類回收機」為例,每天能「吃下」二三百公斤可回收垃圾。「公司計劃到2019年底,網點數量達到500個,投放數量超過1000臺。」未來,他們還將開發出新的機型,如帶有小型化壓縮裝置的,可以增大每單回收量。
「分類計價」模式,機器投入費用更大,但老百姓「垃圾換錢」更加明明白白
把可回收垃圾隨時變成現金,這樣的一幕也出現在靜安區一座上世紀90年代的老公寓。這天,居民老黃拎著兩個裝滿飲料瓶的大購物袋,來到一臺叫做「小黃狗」的智能回收機前,她將飲料瓶一個個地投入其中的「飲料瓶和易拉罐」回收箱。「1個、2個……22個,一共22個飲料瓶,可拿1.1元。」經過計數,屏幕上自動顯示出飲料瓶個數和可獲得的現金。
機器一旁的「小黃狗」工作人員隨後讓她打開APP。最終,她確認了這筆1.1元的現金已經存入了她的帳戶。在她身後,又有一位居民抱著一大堆紙箱趕來。工作人員幫她把紙箱壓扁後,放進其中的「紙類回收」箱,自動稱重後,屏幕顯示可獲得2.51元。
「小黃狗」運維人員介紹說,這一組機器是去年8月份起在該小區試運營的,由一臺黃色的觸控螢幕主機以及4臺智能回收箱構成,可接收「紡織衣物、塑料瓶、紙品、金屬「四類可回收物。與「愛回收」的「統購」模式不同,「小黃狗」的垃圾回收實行分類計價,垃圾投放進去實時返現,累計達到10元即可提現。
正因為分類計價,所以「小黃狗」單組機器的成本要比「愛回收」來得高,但對於老百姓來說,「垃圾換錢」的過程中是啥廢品就值啥錢,顯得更加明明白白。據內部人士透露,單組機器的價格要超越6萬元,而「愛回收」機器的價格是3萬元左右,儘管如此,業內傳出消息,「小黃狗」由於背後有大資金的支持,布點速度在「智能分類回收機」領域是最快的,記者從該公司的官網上看到,截至目前,他們已經進駐全國進駐37城市,覆蓋小區7817個。
「智能垃圾回收機」行業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
市商務委市場體系建設處有關負責人士對記者說,如今,隨著走街串巷、以個體經營為主的「收廢大軍」成為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主力軍,他們存在著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分揀技術水平差,「利大搶收、利小少收、無利不收」的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高價值的廢品如紙板箱、報紙等有人收,再生利用問題不大,而低價值的廢品,如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等就不收。老百姓辛辛苦苦把垃圾分類之後,低價值廢品賣不掉,也就不知不覺地混入到生活垃圾中去了。
而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網際網路+」風口也開始吹向這一領域。如今,本市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已再不局限於傳統的固定回收站點形式,智能化自助回收機、APP預約回收、網際網路+回收等現代化的回收模式逐漸得到運用。
在智能分類回收機領域,除了「愛回收」、「小黃狗」,還有「阿拉環保」、程勝環保、天楹環保、睦邦環保等一批企業,儘管模式有一定區別,但它們都按照政府的要求,高價值、低價值可回收垃圾「通吃」,這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低值可回收垃圾的出路問題,值得倡導。
然而,儘管目前這些「智能分類回收機」方興未艾,但它們都普遍面臨著進場難的情況。一方面表現在由於其中不少企業採取了與某個區政府進行合作的模式,因此,在該區布點還可以,但跨區就有一定的難度;二是除了社區之外,其實商超、辦公樓宇、產業園區等也非常適合智能分類回收機的擺放,但苦於沒有相關的推進政策,進展還十分緩慢。
其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方興未艾的「智能分類回收機」的背後,都有大資本、風險投資運作的背景。作為網際網路企業,初期的「燒錢」並不難,但如果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燒錢燒過一陣之後,難以為繼,這一點,此前的共享單車領域的亂相就是一個教訓。
市商務委市場體系建設處這位負責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這些「網際網路+回收」企業最需要突破的瓶頸是規模效應,達到一定的回收規模後,才能盈利,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這個角度來說,她建議社會各方力量攜手,積極遴選龍頭企業,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和比選後,再攜手進行跨區更大規模的集中收運,企業就能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也呼籲,「網際網路+回收」企業在進入小區的基礎上,下一步不妨與商超、辦公樓宇、產業園區等社會公共場所多加溝通,協商出符合雙方利益訴求的布點方案,從而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商超、辦公樓宇、園區廢棄物管理更加有序,環境也更加優美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