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這個詞是外來詞,是英文dink的縮寫。它的全稱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翻譯過來就是雙收入沒有孩子。這個詞最早從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傳入我國,丁克的現象在我國80年代開始逐漸的興起。所以至今算來中國首批丁克夫妻距今已有四十年了,現在有六七十歲的年齡了,那麼當初他們對自己選擇丁克夫妻是否後悔呢?
前幾天帶著孩子在海邊玩的時候,遇到一位六七十歲,也是同樣從北京來的老夫婦。他們大概跟我父母年齡相仿,看到我的母親帶著孩子在沙灘上玩耍,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這位大媽不僅感慨當時年輕的時候任性。
年輕時,夫妻倆就想全世界自由地玩,所以兩個人不管各自家庭怎麼勸說,就是不要孩子。但是,等到步入晚年六七十歲了,看著周圍的同齡人都抱上了孫子,享受天倫之樂,他們也感覺生活當中好像缺了點什麼。
我問他們感覺後悔嗎?他們說後悔倒是沒有,只是有一些極愛遺憾,雖然沒有孩子,但是這些年卻也過得自由。以後至於什麼情況他們不敢說,只能早做打算,他們說自己以後應該會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把養老院選擇好,這樣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在中國選擇做丁克家庭是與我國的傳統生活觀念相背馳的,我國幾千年就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但是隨著個體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特別是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的程度的加深,丁克家庭的數量也在逐年的攀升。而且大部分丁克家庭都是屬於中產階級,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水平,有著穩定的收入和生活條件,為了追求自我和自由,他們選擇放棄孩子。
那丁克家庭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丁克家庭的優點
丁克家庭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撫養孩子的壓力,出生到上大學,孩子的總開銷大概需要200萬人民幣,這還是僅僅給孩子提供一般的教育。可想而知這個數目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育兒理念,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賺的工資都花在孩子成長教育支出中。
而丁克家庭,夫妻雙方收入穩定,沒有撫養孩子的生活壓力,生活自然就會輕鬆很多。
※ 丁克家庭的缺點
丁克家庭面臨最大的缺點就是要面臨晚年的孤獨甚至無助。雖然養兒能防老的傳統觀念並不能得到現在父母的認同,他們認為養孩子是為了有更完整的自己,是為了得到一次新的成長機會,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在晚年如果身邊有子女的陪伴和照顧是會充滿很多溫暖。而少了兒女,可能就是孤獨和無助。
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報導,有的老人沒有子女,晚年獨自生活,身體有病,臥床不起,甚至有的老人在家裡去世多日也無人知曉,這種晚年可謂很悽涼。
是否做丁克家庭其實是每對夫妻自己的選擇,就像世界所有的事物一樣有其兩面性,優點和劣勢並存。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到晚年夫妻雙方都應該坦然接受,因為這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