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會讓「腳註」消失嗎?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當我的小狗Pumpernickel在廚房地板上第一次發現葡萄時,它舔了一下,然後用嘴巴含了一下就吐了出來。事實上,Pumpernickel的食譜還是很廣的,接受了不少一般認為並非小狗感興趣的食物,如胡蘿蔔、西蘭花、麵包圈。但它卻對葡萄沒有好感,還有葡萄乾。    

十多年後,我在自己的一本有關狗的認知的書中加入了這件軼事,作為「馴化」一章的開場白。之後我了解到葡萄乾和葡萄「被懷疑對狗有一定的毒性,即便只是很小的劑量——這使我想到Pumpernickel之所以排斥葡萄乾,很可能是出自本能。」我把這個作為腳註(footnote)加到了書裡。    

僅僅是個腳註,我並沒有把有關葡萄毒性這一事實加入正文,因為這並不是軼事的一部分。我也沒有將它放在主要章節中,因為它與馴化也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覺得這還是值得關注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把它歸納成一小段放在頁面的底部。    

可自從放進這一小段後,我還是收到了很多滿含憤怒和質疑的讀者來信。為什麼我要餵它葡萄?難道我不知道葡萄有毒嗎?通過與這些讀者進行信件回復,我驚奇地發現所有提出這些不可思議的評論的信件都來自於電子書的讀者。在電子版中腳註被拖到章節的末尾,成了尾注(endnote)。如果腳註面臨著未被閱讀的風險,尾注看樣子就更是這樣了。    

對於像我這樣的腳註倡導者來說,這次經歷讓我失望。於是乎,每次進入書店翻看圖書,腳註都成為我首先關注的方面。我的編輯大膽容忍了我書中的許多腳註(儘管刪去的要比留下的多)。如果我的名字能夠進入別人作品的腳註,我將感動十分榮幸。    

當然,學術圖書中仍然保留有很多腳註。標準的腳註是說明來源,為文章中的引用內容指明出處。這些腳註可以非常有用,也可能近乎迂腐,有些時候僅僅是為了增加一些權威感,或是提供作者寫作的路徑。法律文書的腳註尤其多,或許想證明法律都是建立在以往法律的基礎上的。    

但是我更支持另一種腳註:隨性的腳註。這種相對隨意的腳註,可以讓我們更加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可以間接獲取更多的信息。通過閱讀這些不太規則的標註,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心理起伏都似乎躍然紙上。在我喜愛的哲學論文中,我似乎能聽見作者輕聲說話。我還能記起很多腳註是這樣寫的:「想像一下……」,「考慮到……」,甚至在奧斯汀著名的思考實驗中還有這麼一句:「你是個傻瓜……」我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博學的講壇中被帶入到智者的秘密去處,聽到更多智慧的內容。    

小說裡面,最吸引我的是尼爾森•貝克(Nicholson Baker)的《夾層》(The Mezzanine),其中就有大量腳註——其中有一條佔了四頁,開頭是「自動扶梯是安全的……」(像一扇門出人意料地打開了!我進去了!)一些書可以讓我們了解腳註的歷史,如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的《腳註:一個奇怪的歷史》(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查克•澤比(Chuck Zerby)的《惡魔的信息:腳註的歷史》(Devil’s Details: A History of Footnotes)等(都是充斥著腳註的書)。格拉夫頓(Grafton)將我帶入歡樂的腳註,而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羅馬帝國淪亡錄》中大量評論、對話、解釋性的腳註則引起沉重的閱讀體驗。這種旁白在18世紀非常盛行,當一位諷刺小說家寫一篇嘲諷小說時都充斥著腳註。皮埃爾•培爾(Pierre Bayle)的暢銷書《歷史與批判詞典》出版於1690年,創造性地採用腳註的方式指出其他學術作品中的錯誤。對於約翰•霍奇森(John Hodgson)的《諾森伯蘭郡的歷史》(History of Northumberland)一書,我想引用格拉夫頓和澤比對它的評價,我們至少值得翻閱這本書所有的腳註的腳註的腳註,總共165頁。    

後來我發現人們對待腳註的態度非常誇張。一本學術手冊讚美腳註像是「翻筋鬥」,格拉夫頓則將歷史學家的腳註比作「牙醫鑽牙時的嘶叫」。法律腳註,存在更多的爭議,有的人認為它是一根「金礦脈,通往大量的金礦」,另一位法律作家則將其稱為「邊角料」。在大師的手裡,腳註就是一首「狂想曲」。但更多時候,腳註被稱之為「應被禁止的」、「醜陋的」、「像細菌一樣」;甚至有一位討厭腳註的教授將其稱之為「破壞性的老鼠」。我不止一次聽說有作者用「累贅」來評價腳註。據說,諾埃爾•考沃德(Noël Coward)這樣說過,「看腳註就像是半夜正在和愛人親熱的時候,卻不得不跑去樓下開門。」    

有關腳註的爭論可能還有一段時間,電子書會悄無聲息地使腳註消失。電子書沒有消滅圖書;但是它消除了「頁面」。今天,電子閱讀器一般都是通過不斷滾動文本的方式閱讀,消除了靜止頁面,以及頁面底部的文字。Kindle的一位發言人告訴我,如何處理腳註由出版商決定。大多數出版商選擇將其作為尾注進行超連結,最糟糕的情況是,連超連結的尾注都取消了,需要讀者拖拉著滾動條往下找,幾乎沒法讀。    

我承認自己有些迷惑,技術創新正在危及腳註。計算機似乎解決了我們看起來最重要的問題——擠進列印頁的上標數字,能為文本下部留出足夠的空間。腳註預感到超連結的到來,後者將會成為閱讀時思路的中斷者。(腳註遠遠優於超連結:雖然超連結可以很有用,但一個人永遠無法像看腳註一樣及時發現頁面底部的錯誤信息。)即便有聲書已經解決了傳遞腳註的問題。聽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讀散文集《考慮一下龍蝦》(Consider the Lobster),在某個地方聲音突然有些不自然地悠遠起來,暗示這是腳註。華萊士的電子書並沒有去除腳註,大部分重要的旁白都出現在Kindle版和iPad版電子書的末尾。澤比的Kindle版《腳註的歷史》已經完全被尾注所代替。    

腳註真的應該完全消失嗎?我對這種腳註的消失感到悲痛。我並沒有覺得再朝下多看一些內容有什麼不好。一本書的目的不是僅僅呈現一種有條不紊的線性敘述,從不跳出對話,沒有多餘的評論。在我看來,腳註就是另一種標點風格,就是一個插入語,告訴讀者:「我有一些你感興趣的其他內容!」什麼好東西?你可以跟著作者的思維遊動。

相關焦點

  • PPT設計:如何為PPT添加腳註?
    如果你今天在做一個網上教學的PPT課件,需要讓你為所需的幻燈片添加一個合適的腳註,你會如何去操作呢?相信小編,貌似還有許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腳註,更別說去添加它了。那今天不知道腳註的小夥伴就可以跟著來學習一下,如何去添加了。其實「腳註」是Word當中的概念,是不是覺得明明很熟悉就是怎麼也想不起來,所以這裡你需要的就是變通。
  • 論文如何加腳註?
    腳註(通常在論文首頁的左下角)是論文作者的個人信息,例如作者的姓名,家鄉和其他信息或相應作者的信息,哪個項目或該基金的某個組成部分。腳註通常表示學術內容。腳註的功能是指示讀者需要參考其他信息,以使他們正在閱讀的段落具有完整的含義。
  • 黃文煒:日本的電子書元年
    Galapagos是多功能型終端,既是電子書,還能接收音樂配信,定時接收報紙和雜誌的內容。Reader雖只有閱讀單一功能,但是由於是黑白畫面,眼睛不容易疲勞,而且耗電少。與電子書配套的叫做「朗讀少女」的軟體緊接著問世,優美的女聲為你朗讀電子書上的作品……可以閱讀的機器遽然增多,傳統的紙上閱讀方式正在被顛覆,從放在手心的輕薄的機器上我們就可以悠悠讀萬卷書。問題是:從此書店和書真要消失了嗎?
  • 亞馬遜電子書包月服務會讓讀者讀更多的書嗎?
    亞馬遜電子書包月服務會讓讀者讀更多的書嗎? 2016-06-18 11:27 來源:澎湃新聞 亞馬遜中國於2月23日推出Kindle Unlimited電子書包月服務
  • 數位化時代,紙書路在何方 它會消失嗎?
    紙質書的未來上個月,第五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召開,會上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達到4.32億,人均閱讀12.4本電子書,我國數字閱讀整體市場規模已達到254.5億元,同比增長19.6%。早在前幾年,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在我國也長期處於攀升狀態。
  • 港媒:不是紙質書不爭氣 而是電子書時代來臨
    中新網1月12日電 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11日發表文章稱,現在是紙質書的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候了,不是紙質書不爭氣,而是電子書太厲害。很多文青都無法接受紙質書即將消失的事實,並且為紙質書羅織了各種需要存在的理由。殊不知,如此的糾結,正是紙質書日漸式微的表現。文章摘編如下:我想誰也不會否認,現在是紙質書的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候了。
  • 這些簡明的腳註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李長之在寫作孔子的故事
    "李長之所使用的史料不僅有文獻,還有出土資料和實地的考察印象,他寫第5節「和老子的會見」,腳註就說「參考漢武梁祠畫像,並依照宋洪适《隸續》對此圖的解釋」。第27節「整理詩歌和音樂」敘述孔子向師襄子形容他所理解的、相傳是周文王所作音樂的感受腳註就說:「見《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三章。
  • 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直到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通過網際網路的「電子方式」來閱讀新聞、信息的今天,在電子書和紙質書孰優孰劣方面依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爭執。我個人對於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接受,並沒有任何偏見。
  • 電子書之美
    原標題:電子書之美如同暗潮洶湧的辦公室,書的世界也有一場戰爭。豆瓣閱讀產品負責人戴欽每天都在經歷著,她打算把《馬雁詩集》裡的一段話送給朋友,但怎麼也想不起原句。於是,紙質書和電子書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她一邊在堆滿書的房間裡來回翻找,一邊在網上買了本快遞上門,同時還在手機App搜索它的電子版。
  • 圖書館會消失嗎?電子書取代實體書的可能性有多大
    圖書館會消失嗎?電子書取代實體書的可能性有多大?一種觀點認為,不去圖書館,學的東西肯定不多,沒有進行客觀對照,怎麼知道自己在網上學的一定比圖書館多?別的不說,光是這種邏輯上的東西就很難在網際網路上學到,除了聽邏輯學的網課,很難通過閱讀來增長相關知識。
  • 為什麼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會被「大屏升級潮」拯救
    摘要:PDF就像一面鏡子,它在數字世界的被追捧映射出當下的電子書的「幼稚」,而如今市面上流行的6寸屏電子書閱讀器並不適合閱讀PDF文件。  為什麼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會被「大屏升級潮」所拯救?電子書閱讀器的用戶也「樹欲靜而風不止」,被「大屏就是王道」的觀念時時撩撥。  為什麼電子書閱讀器沒有「大屏為王」?  然而,即使只有15%的人會在兩年之內升級電子書閱讀器(這對於手機行業無疑天塌噩耗),即使閱讀器早就讓人意興闌珊,「大屏升級潮」依然沒有到來,而且連潮汛都不曾傳來。
  • 今年才是日本電子書元年嗎
    今年夏天,隨著日本最大電商樂天日前正式發售低價格的電子書「Kobo」,業界大腕亞馬遜也即將向日本市場投放專用電子閱讀終端,日本電子書市場開始進入真正的普及期。《產經新聞》為此刊發題為《今年才是日本電子書元年?!》的述評,指出電子書市場在迎來巨大商機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課題。
  • 有聲書複製電子書成功的同時,是否會走上一樣的式微之路?
    早在20多年前,負責人貝絲·安德森(Beth Anderson)剛剛加入時,Audible還只是一家獨立的創業公司,那時的有聲讀物乏人問津,更別說會有回頭客。
  • 兩岸視角下的抗戰劇多了許多現實腳註
    原標題:兩岸視角下的抗戰劇多了許多現實腳註  臺灣《旺報》21日發表文章說,在大陸抗戰題材電視劇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民黨人抗戰的身影,也出現了操著濃重當地方言的港臺明星,這恰恰成為兩岸交流至今在碰撞與交合之紛繁態勢中的現實腳註。
  • 電子書,別囤著
    但凡對閱讀稍感興趣者,其手機、Ipad、Kindle等設備中多多少少都會存儲有電子書。這些電子書真正派上用場,被人認認真真地讀完的究竟會有多少?對之,雖無確切答案,但近日亞馬遜中國發布的一項「2015年度Kin⁃dle電子書閱讀行為報告」,可令人窺見一斑。
  • 無Kindle 不成電子書? - Kindle,電子書 - IT之家
    2013年6月,Kindle正式登陸中國,入華5年,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劉書告訴鳳凰網科技,中國已經成為亞馬遜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的第一大市場。書中自有黃金屋,劉書相信當人們收入到一定程度,閱讀會成為剛需,而kindle業務,能否承載更多想像空間,成為亞馬遜在中國的「黃金屋」?
  • 5G來了路由器會消失嗎?小編姐姐感覺會的!
    這麼重要的設備,幾年後會消失嗎?學姐感覺應該會的,原因學姐和大家說說哈。學姐認為,如果有很穩定並且不限流量的網絡出現,那麼就不需要路由器了。5G目前已經悄悄到來了,5G的速度應該比現在的4G快很多,具體快多少學姐還說不好,畢竟還沒有普及呢。
  • 電子墨水屏一定會黑閃嗎?NO!
    (註:彩色電子墨水的電子書並不是不能做,只是成本和技術還沒符合市場要求)。因為電子墨水的刷新是不連續的,每一次刷新完成就可以保持現在的圖形,即使拔掉電池也依舊保存。可能會有人問到,拔了電池吸引電子墨水的電壓就沒有了,那麼小球不就恢復原狀或者進入隨機的混沌狀態了嗎?答案是因為電子墨水具有雙穩態效應(磁滯效應)。
  • 消失的電子詞典
    經過歲月洗禮,風靡一時的電子詞典如今有些銷聲匿跡,不見蹤影了……輝煌的前世最早的電子詞典時代發端於到 20 世紀 60 年代。1963 年出版的《韋氏新大學詞典》(第七版),其內容呈現形式首次從傳統的紙質文本形式轉變為電子文本形式,這也看作是早期電子詞典的雛形。
  • 從莎草紙、圖書到電子書、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是否導致記憶的消失
    面對現如今的網絡記憶,作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隨著網絡平臺的關閉,我們的照片、電子郵件、音樂庫、購物記錄、人生回憶、生活感悟、學習資料也將全部消失。那麼,我們真的擁有自己的個人數據嗎?我們的數字記憶真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嗎?正如書的名字一樣,作者得出了結論:《網際網路沒有記憶》 ;信息存儲也並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