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和吃有關;孩子的節日必然少不了手抄報。
自從記事起,就記住了中國好幾個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但凡過節,就有好吃的,就會放假,還可能有紅包。或者,也可以理解成,大部分的節日,都是孩子的假日。
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發現我們的節日,越來越多的只是單純的象徵意義。
走親訪友、發祝福簡訊、曬團圓飯、逛旅遊景點……過著過著,有些就成了硬性任務。
比如說,網上搜索一下,會發現有一個話題關注度很高,那就是:
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節日,為何大多都會和吃的相關?
這,其實已經不完全是大家的疑問了,也有一絲絲的抱怨在裡面,其中的潛臺詞是:
為什麼我過節就必須吃這個?比如說五仁月餅。
為什麼過節沒有別的慶祝活動?
為什麼我不能過節?
人,有時候就是這麼糾結,讓你過節,你抱怨除了吃什麼都沒有,不讓你過節,你更抱怨。昨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這個話題,我就說,每次過中秋,基本都沒啥感覺。好像,只有中秋不在家,才能感覺到團圓的意義。
這是實話,想想每年的中秋,你是咋過的?
要麼睡懶覺、要麼玩遊戲,這是大部分人過節最喜愛的消遣方式了。剩下的才是吃,才是走親訪友,後兩項,還不是每個人都心甘情願的,因為他們還想睡懶覺,還想玩遊戲。小時候,每次過節,父母帶我出去玩,有的時候還不情願,說出去人那麼多,那麼累,幹嗎要去啊?
真正為人父母了,才明白,或許你的父母更不想去,但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希望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節日的,不能讓你的節日過得沒意義,只是湊合著吃了一頓飯而已。
過節需要儀式感,而不是僅僅吃點應時應景的食物了事,更不應該只是完任務。
不過,很多慣性,都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說我,起床第一件事,仍舊是在想,今年中秋節,讓孩子們吃什麼,去哪玩。或許這就是傳統節日吧。所謂傳統,就是一種可怕的慣性,一種可以延續上千年的慣性。
但是,這幾年,我也發現,在孩子的節日裡,融入了不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確實更有儀式感,更積極向上,更有正能量,它,成了孩子每個節日,必不可少的東西。它的出場次數,比紅包還頻繁。
它就是手抄報。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過節就要寫手抄報就成了傳統。前一陣有人抱怨,到底是誰發明了作業,其實,我們也可以抱怨一下,到底是誰發明了手抄報呢?
春節、元宵、端午、清明、三八、六一……哪個節日你沒寫過手抄報?
節水、敬老、安全、節儉……又有哪個主題,沒畫過手抄報的呢?
就說這次中秋國慶雙節吧,很多人都在欣喜,國慶和中秋居然是同一天,可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是,孩子的手抄報,並不能兩篇合成一篇來過。
這個假期,別的作業不論,單單手抄報就有三份:
一份中秋團圓手抄報;
一份「紅旗飄飄」手抄報;
還有一份勤儉節約手抄報。
記得,以前,我跟父母抱怨傳統節日過得乏味的時候,他們就給我講解這其中蘊含的積極的意義,告訴我,這是我們的先祖一代代傳下來的文明與智慧,而今天,歷史又再次上演,當我把孩子從睡夢中喚醒,告訴他一天的安排,結尾還告訴他,又有哪些手抄報要寫的時候,我分明去孩子的眼神裡,看到了委屈與無奈,這樣的眼神,原本不應該出現在孩子身上的。
曾經,我一次次告訴孩子,做手抄報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
它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鍛鍊審美能力。
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
這遠比做一份手抄報花上的一兩個小時,要有意義的多。
可是,我越跟孩子說,心裡越犯嘀咕,到底是我在抗拒手抄報,還是孩子在抗拒手抄報呢?
手抄報與傳統節日來說,又該是儀式感還是任務呢?聰明的你,來說說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