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紅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黏土表面多環芳烴類物質具有光化學降解性能。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應用催化B輯:環境》、《毒性材料雜誌》等。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多環芳烴汙染的深度光催化氧化治理技術提供了基礎理論支持。
多環芳烴是一類典型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主要來源於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或工業活動的排放。土壤是多環芳烴的主要匯集地,且多環芳烴在表層土壤的光催化降解是影響其環境轉歸的主要過程。
研究人員以多環芳烴菲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黏土表面菲的光化學行為,分析菲光解產物和路徑,探討黏土層間微環境理化特性對菲光催化降解過程的影響,得出黏土有促使多環芳烴光催化降解性能,且黏土表面理化特性和汙染物分子特性決定著多環芳烴的反應速率和降解產物分布的研究結論。
研究人員對菲在不同類型腐植酸與黏土複合物表面光催化降解動力學進行對比,分析腐植酸在菲的光化學過程中可能的光敏化作用、吸附滯留作用和自由基捕獲作用。
結果證實,黏土表面少量富裡酸和胡敏酸的存在會促進多環芳烴的光化學降解性能,但當兩種腐植酸的含量超過某一臨界值後,其存在會抑制多環芳烴的光化學轉化。
《中國科學報》 (2013-08-28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