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表面多環芳烴可光化學降解—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紅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黏土表面多環芳烴類物質具有光化學降解性能。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應用催化B輯:環境》、《毒性材料雜誌》等。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多環芳烴汙染的深度光催化氧化治理技術提供了基礎理論支持。

 

多環芳烴是一類典型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主要來源於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或工業活動的排放。土壤是多環芳烴的主要匯集地,且多環芳烴在表層土壤的光催化降解是影響其環境轉歸的主要過程。

 

研究人員以多環芳烴菲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黏土表面菲的光化學行為,分析菲光解產物和路徑,探討黏土層間微環境理化特性對菲光催化降解過程的影響,得出黏土有促使多環芳烴光催化降解性能,且黏土表面理化特性和汙染物分子特性決定著多環芳烴的反應速率和降解產物分布的研究結論。

 

研究人員對菲在不同類型腐植酸與黏土複合物表面光催化降解動力學進行對比,分析腐植酸在菲的光化學過程中可能的光敏化作用、吸附滯留作用和自由基捕獲作用。

 

結果證實,黏土表面少量富裡酸和胡敏酸的存在會促進多環芳烴的光化學降解性能,但當兩種腐植酸的含量超過某一臨界值後,其存在會抑制多環芳烴的光化學轉化。

 

《中國科學報》 (2013-08-2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等研發出了一種低溫等離子體廢水處理技術,能夠對諾氟沙星為代表的喹諾酮類抗生素進行降解處理。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環境領域類專業期刊《光化層》上。 該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企業合作,利用自行研製的醫療廢水處理一體機產生臭氧,對諾氟沙星進行降解處理,並利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分析降解產物,研究了其降解諾氟沙星的效率及機理。
  • 難降解廢水生物電化學系統強化處理的研究進展
    MEC與MFC略有不同,MEC陰極的電子受體多為還原電位較低的底物,如難降解汙染物等,需通過給予外加電壓,促使陰極電勢降低到難降解汙染物能夠發生還原反應的電位。MEC的基本原理是微生物降解底物所產生的電子經細胞膜傳遞至陽極,然後在外電路上的電源所提供的電勢差作用下到達陰極,與陰極上的電子受體相結合生成氫氣、甲烷等還原產物。
  • 第十三屆全國表面工程大會在廣州舉辦—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表面工程大會暨第十二屆全國青年表面工程論壇於11月13日至16日在廣州舉行。   據了解,第十三屆全國表面工程大會以「新時代的表面工程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周克崧擔任會議主席,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劉敏擔任會議副主席。開幕式由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勇主持。
  • 塑料降解之變
    而降解塑料在土壤或堆肥環境中一般會在6個月內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推廣降解塑料,是解決塑料汙染問題的有效手段。「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在幾種大宗材料中,塑料是最年輕的。  塑料本身品種多,性能覆蓋範圍大;加工方便、成本低,可異形或加入顏色;質輕價廉,安全性好;穩定性好,不怕風吹日曬,耐酸鹼腐蝕。因此,塑料很快進入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1950年全球塑料產量200萬噸,2018年已超過3.6億噸。  廉價使得塑料製品的很大一部分變成了一次性用品。
  • CLIPTAC蛋白降解技術 另類前藥設計
    新聞事件今天看到謝博士轉的一篇2016年舊文,很有意思。這是Astex科學家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的一篇文章(doi.org/10.1021/acscentsci.6b00280),介紹的是一個叫做CLIPTAC的蛋白降解技術。
  • 黃志鏜院士:高聚有機皆化境—新聞—科學網
    黃志鏜考入同濟大學的這一年,正值學校回遷上海,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多,所以黃志鏜這一屆新生推遲到1947年春才開學。由於原有校舍已不復存在,被迫臨時分散到市內多處。在同濟,入學第一年要進入新生院學習一年的德語。德國化學工業長期領先於世界,學習德語無疑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效工具。 1947年下半年開始,黃志鏜進入正式的大學學習。
  • 胡克源:讓火種發光,讓思想延續—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工作多年,胡克源的精力都放在研究高難度降解毒物上。作為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柳大綱的門生,胡克源曾研究水鹽體系相平衡多年,後響應國家號召,調轉方向,從無機化學轉向有機汙染物化學研究。 胡克源說,自己54歲時,新研究課題才「剛剛摸上手」。
  • 陶澍院士學術講座在昆明理工大學開講—新聞—科學網
    講座中,陶澍院士結合社會熱點和日常生活,重點介紹了大氣顆粒物、黑炭和多環芳烴等汙染物的大氣傳輸與健康危害,分析了各種汙染物的來源和佔比,以及全球各國家和地區的汙染程度,並通過大氣汙染圖表展示了汙染物與疾病發病率、人均壽命的關係。
  • 深切緬懷李小文院士-新聞專題-科學網
    (新聞連結)的消息,深感悲痛!         李小文老師2007年7月29日在科學網註冊開博,成為科學網成立上線以來首批活躍的博主之一,7年來多在科學網累計發表了1878篇博文,同時經常和科學網網友們進行密切交流,對年輕科研人員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照顧(例:海歸孫愛武事件)並多次參與科學網組織的各項活動(例:詳見在線訪談:中國最慘博士後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作者表示,了解是什麼導致泥漿形成,以及它會花費多長時間到達表面,有助於研究者醫生對未來爆發的預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給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架上「水泥」支架—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水分子往往是從鈣鈦礦薄膜的晶界處侵襲使得薄膜開始降解的,而晶界也是薄膜力學性能最差,最容易斷裂的部分。 研究顯示,帶有s-GO的可拉伸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效率為20.56% (1.01平方釐米),回滯現象可實現消除,並和剛性基底上的性能相當。
  • 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英雄」不問出處 —新聞—科學網
    陳學庚說:「精密播種機研究成功,科研團隊緊接著狠抓成果的推廣,當時『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傳統理念根深蒂固,包括相當多的團長們都認為單粒精播風險太大。」   面對困難,陳學庚沒有退縮。
  • 小小防霧劑 解決大麻煩—新聞—科學網
    2月6日中午,中科院化學所的金小玲接到了實驗室主任宋延林研究員的電話,「所裡已經批准了咱們研製防霧劑的申請,你可儘快到實驗室來。」 掛了電話,她轉頭告訴6歲的兒子:「今天媽媽陪你最後一下午,明天開始就要上班去了。」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然後,它們將聚合物的自由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無窮無盡的環。 這一過程產生了幾種類型的結,包括一個長258個原子的無休止的結分子,它包含7個交叉。研究小組使用了兩種技術——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學,來確認他們製造了無盡的結。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開發,生產更大的編織分子和材料。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合成方法以及理論所預測的高張力和開殼層性質,鋸齒型(A)環帶烴的穩定性不高,合成研究長期停滯不前,全共軛的鋸齒型環帶芳烴更是從未有過報導。首先,他們利用廉價易得的嗩[4]芳烴與嗩[6]芳烴作為原料,經酚羥基的三氟甲磺醯化及Stille偶聯反應構建了多烯基取代的大環中間體,隨後通過分子內的關環烯烴複分解反應(RCM)構建了環帶[n]芳烴[n]烯(n = 4, 6)。通過環帶[4]芳烴[4]烯化合物的選擇性催化氫化,實現烯烴雙鍵徹底還原以及部分苯環的還原,合成了高度不飽和的環帶烴衍生物。
  • 「界面反射中量子化的反常位移環流」首次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在研究中,劉影等研究人員在一個普遍存在的物理過程——界面反射中,發現了一個新的量子化物理量,即:界面反射中反常位移的環量積分是量子化的。該研究首先通過對稱性分析,給出了量子化反常位移環流的存在條件,然後使用具體的模型計算直接證明反常位移的環量積分具有量子化的特性。
  • 消毒液並非濃度越高越好—新聞—科學網
    如果酒精濃度過高,會很快在細菌表面形成一層凝固的膜,阻止酒精滲進細胞內部,難以將其殺死。如果酒精濃度低,對蛋白質的變性能力弱,也不容易殺死細菌。經過科學實驗發現,濃度為75%的酒精既能夠滲入細菌,殺菌效果最好。 滴露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對氯間二甲苯酚(PCMX),可使蛋白變性、酶系統失活,從而達到滅菌效果。
  • MXene氧化界面熱傳遞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論文第一作者、袁開軍團隊研究生張琦表示,熱量積累會加速MXene表面氧化影響器件長效表現。因此認知MXene及其氧化結構對熱傳導的影響至關重要。而熱傳導速率需從超快時間尺度測量以及微觀界面結構中分析其基本的熱擴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