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英雄」不問出處 —新聞—科學網

2020-12-18 科學網

他是江蘇人,卻紮根邊疆工作六十載;他只有中專學歷,卻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輩子只幹了農業機械研究一件事,卻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

 

他就是陳學庚,自稱「土八路」,習近平總書記卻對他說「英雄不問出處,一切人才都要在戰場上見分曉」。

 

推動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

 

20 世紀 60 年代,江蘇一大批人來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設,陳學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畢業後,陳學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團奎屯農校,選擇了分數線最高的農業機械專業。從此,陳學庚與農業機械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20 世紀 80 年代前,新疆棉花生產的總體水平很低,一到每年5月定苗和9月採收時節,新疆兵團就「機關關門、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還有60萬內地採棉大軍進疆,全民投身棉花生產。即便如此,1982 年新疆棉花面積僅佔全國的 4.9%,總產量佔全國的 4%,兵團平均畝單產也僅有 38.6 公斤。

 

針對地膜植棉農藝要求,兵團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機具聯合作業新理念,構建了以「種床整理、機械鋪膜、膜上打孔穴播、種孔覆土」為主要內容的鋪膜播種機械化技術體系。

 

陳學庚當時負責農七師 130團的地膜機研製小組,不到 2 年的時間,他就完成了 2BMS 系列機具研究,班次作業效率相當於300 個人工。在此之後,陳學庚團隊繼續加大力度改進鋪膜播種新機具,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和農藝要求,不間斷地研製推廣多種新機具,形成了系列新產品,完成了從成果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換全過程。

 

地膜植棉機械化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第一次提升,該項成果也獲得 1995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兵團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栽培新技術。為滿足機採棉種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陳學庚率領團隊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研發成功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

 

陳學庚說:「精密播種機研究成功,科研團隊緊接著狠抓成果的推廣,當時『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傳統理念根深蒂固,包括相當多的團長們都認為單粒精播風險太大。」

 

面對困難,陳學庚沒有退縮。2004年春播,科研團隊在農一師推廣棉花精量播種機,他們早晨起早從石河子出發去阿克蘇,1200公裡路程當天晚上就趕到,期間行車時間超過15小時。

 

「當時調整機具都是團隊科研人員自己幹,一個春播下來,現場講課、現場演示會、出苗現場觀摩會就進行了20多場,用事實改變了傳統理念。重視科研、重視成果推廣,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硬道理。」陳學庚說。

 

2014年,新疆棉花畝單產已提升為 155.7 公斤,新疆以佔全國 42.3% 的面積,生產了佔全國59.5% 棉花總產量,成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播種技術與裝備的創新促成新疆棉花產業的二次提升,徹底改變了新疆棉花生產落後的局面。

 

解決農田殘膜汙染問題

 

地膜鋪蓋栽培技術為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讓新疆兵團棉花單產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這種方式產生的殘膜汙染對生態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陳學庚針對新疆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為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做好殘膜回收研究,另一個就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機採棉花品質。

 

2014 年,陳學庚帶領團隊深入「農田殘膜治理項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在PE地膜機械化回收板塊,已取得突破壞性進展。

 

「農田殘膜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項技術能完成的。我們做的是PE地膜的回收,其實具體工作做起來非常艱難。我們主張使用降解膜,但是降解膜的價格是普通PE地膜的2~3倍,農民不是很容易接受,同時降解膜的增產效果達不到要求,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也會影響降解膜性能,因此解決農田殘膜汙染問題不是一件容易事兒。」陳學庚說。

 

面對現實困難,陳學庚從2017年開始,提出了農機、農藝、農膜相結合的理念。從農藝栽培措施到地膜質量、到回收殘膜新型機具的研發,陳學庚全套同步進行。他把回收的殘膜進行二次加工處理,生產出其他產品,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已研製出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殘膜回收新機具,為解決兵團農田殘膜汙染問題做出了貢獻。

 

培養高層次人才

 

 2018 年,陳學庚又有了一個身份:石河子大學研究員。

 

「為什麼我叫自己『土八路』,是因為我沒有碩士和博士學位,只是針對新疆兵團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攻克瓶頸,一點一點往前走。儘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沒能靜下心來做理論研究。」陳學庚說。

 

為了「補上」這一課,陳學庚選擇到石河子大學。「這是一所綜合性大學,高層次人才聚集,學術氛圍濃厚,對於總結、提煉過去的工作,靜下心來做理論梳理,有很大的優勢。」

 

陳學庚告訴記者,中國是農業機械製造和使用大國,卻不是農業機械製造的強國。從2004年通過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中國的發展才進入了「快車道」。

 

也正是為了促進中國農業機械研究的發展,做好高層次人才培養,特別是指導青年教師做科研,成為了當下陳學庚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都是帶著人衝鋒在農業一線,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今後,除了做理論提升,把這些知識傳授出去,對我同樣重要。獨木不成林,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難以發展的,依靠少數人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有組建一支強大的團隊,大家擰成一股繩往前衝,才能取得成功。」陳學庚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評價中專學歷院士陳學庚:英雄不問出處
    陳學庚院士是誰?陳學庚,男,1947年4月生,江蘇人。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程度。新疆農墾科學院農機所所長、研究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0年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6年國家人事部優秀中青年專家。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學庚:科研路上永不懈怠
    10月19日,在新疆農墾科學院工作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說。陳學庚是兵團培養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他始終紮根科研一線從事農機研究和推廣工作。他研發的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產品,填補了我國地膜植棉機械化應用領域空白;他研製的一次作業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將鋪膜播種技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掛。回憶起3年前總書記接見自己的情景,陳學庚依舊難掩心中的激動。「當時,我向總書記介紹了自己研製的大型精密播種機。得知該農機的性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時,總書記非常高興。
  • 院士陳學庚:農田殘膜汙染治理亟待攻克
    院士陳學庚:農田殘膜汙染治理亟待攻克 2017-08-07 1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雨昕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深切緬懷李小文院士-新聞專題-科學網
    (新聞連結)的消息,深感悲痛!李小文老師見證了科學網近8年來的發展,為科學網的發展建設提出過多項寶貴的意見。         2014年, 李小文院士因其衣著樸素作報告的照片走紅網絡,獲名「布鞋院士」並深受網友愛戴(新聞連結)。李小文院士「淡泊名利、執著科研」的形象,為日趨浮躁的科研界重樹了榜樣和信心。
  • 2020耒耜國際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在線上會議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作《走向新徵程,我囯農業裝備與機械化工程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考》報告。他指出,我國農業工程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戰略、工程科技與生物系統科技深度融合的研究。人才培養發展面對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長期弱化了對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生物系統生長、發育過程與產後處理、食物安全等有關的基礎理論和科學技術知識。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記者9月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學科組成員。
  • 首位院士加盟南大蘇州校區—新聞—科學網
    佘治駿攝影 11月9日,城市河流汙染綜合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加盟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擔任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平臺的特聘教授,全面負責平臺的組建和運行。這是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引進的第一位院士。 據介紹,徐祖信是我國環境領域的著名專家,長期致力於我國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帶領團隊研發了城市排水管網和河網耦合控汙技術,建立生態流量和環境容量協同調控方法,創新城市管網雨天溢流和農村汙水生態治理等關鍵技術。
  • 英雄可以不問出處,在三國皇后也可以不問出處
    三國是一個神奇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劉備以販履織席,連學費都要靠別人資助的困難學生,最終割據巴蜀成就季漢。曹操以宦官之後舉事,承受世家白眼,硬是打下魏國江山。孫權承父兄之遺,以少年之姿統江東數十載。諸葛亮原來躬耕南陽不世出,徐庶犯過事後棄武從文,魯肅以一富商身份成為東吳四大督之一,關羽,張飛,魏延更是起於行伍。
  • 英雄都不問出處嗎?「出處」二字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何謂英雄不問出處,意思是不必問英雄人物的出身和來歷,它的意思與原文有所不同。這句話出自元末明初詩人楊基所作《感懷》,原文是:英雄各有所見,何必問出處。英雄不問出處中的「出處」二字卻不單指出身和來歷。那還包括什麼呢?
  • 英雄不問出處,難道武功也不問出處?那麼關羽的刀法又如何解釋呢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說的就是只要功成名就,在某一個專項領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就不必再問人家的出身如何,這一點還是頗有些道理的。就拿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來說,你別管人家到底是逃亡的人,還是賣棗的人,後來人家威震華夏,這一點就不得不服。
  • 24位中國科學家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心動的offer》老師也不必這麼雙標,對王驍說:英雄不問出處
    老師希望王驍能改變這個問題,還表示進入工作後,大學生活就是過去式了,還強調了一句「英雄不問出處」,想告訴王驍,離開了大學進入社會,大學不應該成為他炫耀的資本,工作中還是實力見真章
  • 海洋材料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材料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由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毛新平院士主持 與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主辦方供圖 為積極融入國家「海洋強國」及「一帶一路」戰略,由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材料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於
  • 有志者事竟成,英雄不問出處
    論英雄不問出處,今日英雄,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 。曾窮到放牛賺學費,為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玻璃,最終逆襲成為玻璃大王!啥叫中國企業家,啥叫愛國,他們的高度普通人很難觸摸啊!退美國綠卡,讓福耀成為中國汽車玻璃代名詞。1946年出生在上海,後搬回祖籍福建,9歲上學,14歲輟學放牛,16歲開始做小生意,1968年22歲的他借錢才娶上老婆。
  • 少年自有少年狂,英雄不問出處
    古語曰:「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拿個戰伐不斷的年代裡,有很多人傭入亂世,為爭一片淨土,那些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身份地位。一些人,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得君主賞識,封為將軍,守護一方安寧,為老百姓做出貢獻,後來,流香百世,不管身份高低,只要為了國家,為了人民,都會受後代歌頌。
  • 聞玉梅院士:醫學的責任與魅力—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為醫學新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專題報告
  • 中科院院士:現在研究生和以前中專生沒區別
    隨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發難」:「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會場內兩位大學校長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繆協興和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徵宇則表示,大學生整體素質還是提高了的。
  • 中國工程院公布2013年院士增選結果—新聞—科學網
    二是為了進一步嚴肅院士增選紀律和淨化評審環境,制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對院士增選中院士、院士候選人和院機關工作人員違紀違規行為的認定與處理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於確保增選工作的公平和公正,營造良好的評審和選舉環境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三是全面了解和客觀評價院士候選人。
  • 出身土匪志願軍老兵,回國後判處死刑,最終判決:英雄不問出處
    自古以來,歷史上就有無數英雄,他們或出身草莽,或出身名門,但是不論是哪一 種出身,他們都為我們的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具有的分量就格外重一些。曾經就有這樣一位土匪出身的援朝老兵,他回國後被判了死刑,但是最終得救卻是因為判決書上的那句英雄不問出處。那麼,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