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陳學庚:農田殘膜汙染治理亟待攻克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院士陳學庚:農田殘膜汙染治理亟待攻克

2017-08-07 14:07: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雨昕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陳學庚(左)在接受採訪。 袁晶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8月7日電 (袁晶 袁爽)「農田殘膜汙染治理是新疆兵團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是亟待攻克的瓶頸,新疆兵團大面積應用地膜種植已經35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農田地膜殘留汙染呈現日趨嚴重態勢,農田殘膜治理是繞不過去的坎,必須面對。」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陳學庚在接受採訪時稱。

  以「中國節水農業創新合作與絲綢之路新機遇」為主題的第十一次全國微灌大會暨中國塑協塑料節水器材專委會2017年年會日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召開。陳學庚作了《新疆兵團現代農業發展與展望》的專題報告。

  陳學庚接受採訪稱,新疆兵團大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是從地膜植棉開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棉花生產整體水平很低,1980年,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墾區引進地膜覆蓋技術,快速實現了地膜植棉機械化。目前,新疆以及新疆兵團覆膜種植的農作物已由棉花擴展到番茄、玉米、甜菜、辣椒、瓜類等,總面積5000餘萬畝。

  陳學庚說,治理農田殘膜汙染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補貼政策、地膜減量化應用、可降解地膜應用、PE地膜機械化回收、回收的殘膜資源化利用等系列問題。

  他認為,治理農田殘膜汙染應該明確規定農用地膜的強度,凡不可降解的農用地膜強度應達到規定標準,為秋後機械化回收創造基本條件;確立「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嚴格規定當年新鋪地膜的殘膜回收率,達不到回收標準的,應用經濟手段予以處罰,達到回收標準的,應明確給予獎勵。經濟槓桿的撬動是最具有實際效果的,當年新鋪地膜的回收率標準應儘快制定;要把殘膜汙染治理意識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

  陳學庚特意提到,在農田地膜減量化應用方面,覆膜種植生產的效益不是很明顯,而且生長期能滿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建議不使用地膜覆蓋栽培。同時,在地膜應用方面,應根據不同作物的殘膜回收難度、適應性、增產效果等綜合因素,確定使用PE地膜或可降解膜,例如番茄,殘膜回收難度太大,應使用可降解膜。

  陳學庚說,近年來,世界上可降解地膜研究開發取得重大進展,應用面積在逐步增加,可降解膜替代PE地膜是最終趨勢,但存在相當長的共存期。PE地膜預計在未來10-15年時段仍是主流,實現農田殘膜回收機械化是必然舉措,將當年新鋪地膜全回收和耕層內殘留地膜逐步回收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不欠新帳,逐步還老帳。

  他指出,高強度耐老化地膜與普通PE地膜相比,成本僅增加10-15%,增加的成本可與殘膜餘值基本持平。目前,高強度耐老化地膜全回收機械的研究開發是攻關重點。PE地膜後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農田殘膜汙染治理最重要環節,讓回收的廢舊地膜有出路,資源化利用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完)

相關焦點

  • 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英雄」不問出處 —新聞—科學網
    他是江蘇人,卻紮根邊疆工作六十載;他只有中專學歷,卻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輩子只幹了農業機械研究一件事,卻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   他就是陳學庚,自稱「土八路」,習近平總書記卻對他說「英雄不問出處,一切人才都要在戰場上見分曉」。
  • 陳學庚:科研路上永不懈怠
    10月19日,在新疆農墾科學院工作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說。陳學庚是兵團培養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他始終紮根科研一線從事農機研究和推廣工作。他研發的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產品,填補了我國地膜植棉機械化應用領域空白;他研製的一次作業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將鋪膜播種技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掛。回憶起3年前總書記接見自己的情景,陳學庚依舊難掩心中的激動。「當時,我向總書記介紹了自己研製的大型精密播種機。得知該農機的性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時,總書記非常高興。
  • 習近平評價中專學歷院士陳學庚:英雄不問出處
    陳學庚院士是誰?陳學庚,男,1947年4月生,江蘇人。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程度。新疆農墾科學院農機所所長、研究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0年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6年國家人事部優秀中青年專家。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院士方陣」助力!這個聯盟匯智聚力,攻克環保「卡脖子」難題
    據悉,長三角生態環保產業鏈聯盟聚焦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和環境監測監控領域,特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張全興,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杜彥良,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朱利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
  • 膜法處理如何防治膜汙染
    膜汙染是指與膜接觸的料液中的微粒、膠體粒子或溶質大分子由於與膜的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引起物質在膜表面或膜孔內吸附、沉積,造成膜孔徑減小或堵塞,使膜通量變小且分離性能降低的現象。 由於膜汙染限制了膜的滲透通量,降低了膜的使用壽命和膜的分離效率,嚴重製約著膜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 我國東部地區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概況
    為 了解我國東部地區農田土壤重金屬的汙染現狀,基於東部地區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數據,採用半方差函數分 析及克裡金( Kriging) 插值手段,通過內美羅( Nemerow) 綜合汙染指數和地累積指數等土壤重金屬評價方法, 對我國東部地區農田土壤重金屬砷( As) 、鉻( Cr) 、鎘( Cd) 、汞( Hg) 及鉛( Pb) 的汙染概況進行綜合分析。
  • 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亟待治理
    據內蒙古河灌總局副局長藺福寶介紹,烏梁素海是河套灌區唯一的排水承洩區,接納了90%以上的農田排水,也是工業、生活廢水的唯一承洩區。它對河套灌區灌溉工程的正常運行和控制鹽鹼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藺福寶說,如果烏梁素海得不到有效治理,水質持續惡化,不能排入黃河的話,那麼巴彥淖爾市的農業、工業及社會發展都將受到致命打擊。
  • 河南省張良鎮:建築垃圾汙染環境亟待治理
    順著田間道路看到,在河南省姣姣食品有限公司的對面發現不知是何企業在空曠的農田堆放了大面積的建築渣土,建築渣土沒有任何覆蓋露天存放,記者在附近的企業了解是什麼企業在此傾倒渣土,得到的答覆是不知道。時間不長魯山縣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回復記者:是張良鎮政府沒收汙染企業的建築渣土和石塊統一堆積放在那裡。張良鎮人民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值得肯定,但是在存放沒收汙染企業的建築渣土和石塊時卻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環保要求存放建築渣土而露天存放,汙染了環境。做為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更應該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為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記者真誠希望張良鎮政府能夠積極作為,改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 食品安全手抄報:「餐桌汙染」治理
    福建省副省長徐鋼出席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並表示,福建省治理「餐桌汙染」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食品安全指標大幅度改善,下一步將進一步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完善治理「餐桌汙染
  • 文水縣金桃園多次被曝夜間偷排汙染農田
    山西省文水縣金桃園焦化廠今年以來數次因汙染農村環境被相關媒體曝光,近日記者再次來到此工廠所在地南武鄉,金桃園至今仍在大肆生產、夜間偷排。4月份,記者對金桃園汙染農村環境的狀況予以報導後,文水縣環保局對其作出罰款一萬元的行政處罰,但仍未能遏制該企業的汙染行為,附近村民對此頗有怨言。
  • 《泉州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方案(2021—2025年)》全文,農業面源汙染...
    著力解決農田殘膜汙染,將應用可降解地膜列入主要推廣技術範圍,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示範推廣,加大在蔬菜、花生、馬鈴薯等大田作物開展農田殘膜回收示範。在設施農業重點區域開展廢舊薄膜回收行動。大力推廣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約化育苗,減少大田育秧育苗薄膜汙染。
  • 烏蘇:殘膜回收四年實現「三級跳」 - 中國棉花協會
    烏蘇:殘膜回收四年實現「三級跳」 出處:中新網新疆    2020年12月09日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8日電(通訊員 王高升 李豔榮 報導)「這是我們用殘膜回收機回收過的秋翻地,只有零星的殘膜碎片。再看看鄰村沒回收的秋翻地,殘膜一串一串的。」
  •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央視《人物·故事》欄目報導瞿金平院士事跡
    經過長時間重使用,輕回收的疊加累積,殘留在農田的地膜逐漸增多,造成重汙染,讓農民的生存環境一度陷入尷尬的境地。如果白色殘膜不儘快解決,5-10年後農民將無地可種,誰來保住他們的「飯碗」?12月8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報導了華南理工大學瞿金平院士用自主創新技術解決農用覆蓋地膜的汙染問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事跡。
  • 張春賢會見世界膜界泰鬥黎念之院士(圖)
    11月2日至6日,世界著名科學家、世界膜界泰鬥、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恩裡化學技術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黎念之博士率領國際一流的膜技術、膜製造專家訪問團一行應湖南威靈頓膜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邀請訪問湖南,並參加中美合作項目——環保水處理高端反滲透膜技術項目重大合同籤約儀式。
  • 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外源汙染來源解析及防控策略研究
    汙水灌溉引起的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已經成為我國汙灌區的最嚴重問題,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由於汙水灌溉不當造成約62. 9 萬hm2 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而1990 年前後全國因汙水灌溉造成重金屬汙染農田的面積接近上億畝。
  •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把脈」廣西土壤汙染治理
    朱永官院士為廣西土壤汙染治理支招。趙瑞攝廣西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鑫在會上發言。趙瑞攝研討會現場。當天下午,「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研討會在廣西環保集團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朱永官攜手生態環境領域專家,以「助推農村水環境治理建設宜居美麗鄉村」為主題,圍繞土壤綠色生態修復和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目標,按照「問題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思路,通過專題報告和技術產品推介方式開展精準研討。
  • 住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住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的精髓要義,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以堅如磐石的決心和毅力,跨過汙染防治和環境治理這道關口,以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