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有啥用,為何妃嬪們接過後都欣喜異常?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金瓜子」,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顧名思義,「金瓜子」就是金子做的瓜子,其實不是。
金瓜子是古代對碎金的一種代稱,它沒有固定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因此可以說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金瓜子,就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通常來說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間,按古時金銀錠的標準大概為一兩左右,這個重量和大小的貴金屬正適合人們放在手裡把玩。
自古以來金銀的兌換標準在一比十左右浮動,明末至清朝中葉比例有所增加,到了清末,甚至達到一比二十。
要知道清朝時期官員一年的工資也就幾十兩銀子。可能有人會說了嬪妃畢竟是皇帝的女人,收入比員工高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
那就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據檔案記載,清朝時期皇太后年金二十兩、銀兩千兩,皇后年銀一千兩。
這下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皇帝賞賜了金瓜子之後嬪妃們這麼高興了吧,這就跟現在都市白領們拿的獎金一樣,是一筆意外之財,何況這筆錢還不是一個小數目。
有了這筆錢,嬪妃們不僅可以買買化妝品買買新衣服,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來繼續吸引皇帝,還可以打賞自己的手下,讓他們更加忠心耿耿的服侍自己。當你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團隊,爭起寵來也必然事半功倍。想想甄嬛手下的幾個忠僕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是一筆獎金之外,「金瓜子」也有其象徵上的意義。首先這是皇帝表達對一個嬪妃的喜愛或者說是看重。
看過很多宮鬥劇的觀眾們肯定知道,得到皇帝的寵愛在後宮裡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說得到皇帝的青睞就得到了全世界,畢竟有句話說的好,男人通過武力徵服世界,女人通過徵服男人徵服世界。比起皇帝的寵愛,那一點點意外之財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最後「金瓜子」其實也是一個稀罕的物件,大家不要以為皇帝很有錢可以隨便賞賜給別人幾千幾萬兩,黃金白銀隨便挑。
首先古代封建帝國財政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叫國庫,一部分叫內庫。
國庫的大部分來源就是稅收,而內庫來源就比較雜亂了。實際上皇帝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只是內庫的,如果想動用國庫的錢幹自己的事,那不好意思得跟大臣們打報告,大臣這個時候就會開始哭窮了,什麼財政又赤字了,今年好幾個縣出現了災荒沒辦法繳稅,什麼地方可能會打仗需要置辦兵備,總之要錢沒有要命也不給。
這個時候皇帝也會開始哭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啊,內庫要養著後宮成百上千號人,預算卡死死的,我身為一個皇帝手裡總得有點零花錢吧。
需要賞賜的時候我得隨手能拿出來就給了,總不能是:愛妃啊你等著,我手裡錢不夠了,我讓太監去我的小金庫裡拿點,一會兒給你送來。你琢磨琢磨,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所以啊,別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皇帝也有他的難處。這個時候還得隨手給嬪妃一筆「巨款」可以說是真愛了。
不僅讓嬪妃有了「裡子」更有了「面子」,你說嬪妃能不高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