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河街道中趙格莊自然村扶貧大棚成村民致富「聚寶盆」

2020-12-18 湘湘帶你看社會

日前,記者走進沽河街道中趙格莊自然村,村南端兩條蜿蜒的水泥路上,一臺灑水車正在養護新修的路面,路兩邊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閃著銀光。 「西紅柿前期賣3塊多錢,現在的價格2塊左右,一天能摘三四百斤,多的時候摘四五百斤。」在一個西紅柿大棚裡,沙瓤的西紅柿,紅得誘人,正在收摘西紅柿的郝紹君喜滋滋地說,「我租賃了兩個大棚,後面棚的黃瓜已經收完了,賣了接近2萬塊錢。西紅柿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前這一整片都是村民自家的土地,每年都是種植小麥、花生等傳統農作物,每畝地除去良種、化肥、機械耕種收割費等,所剩無幾。」村支部書記王志剛介紹,為了更好發揮地域優勢、資源優勢,今年5月份,沽河街道利用財政扶貧資金385萬元,在中趙格莊自然村建設高標準果蔬大棚22座,每座佔地面積約2畝,並配套建設管理房1間,接通了水電。「開始村民心裡沒有底兒,6月份趙書記自費領著有意向發展果蔬農業大棚的村民,去平度崔家集鎮扶貧農創園參觀學習,才讓我們對種植葡萄有了信心。」承包了兩個大棚的村民王明先說,「辦事處幫助將棚區的道路硬化,以後不管種植還是銷售,交通都很方便。」 在黨的扶貧政策下,中趙格莊自然村流轉土地70餘畝,新建冬暖棚22座。「我們明年將統一種植設施藤稔葡萄,充分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優勢,從種苗、管理到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沽河街道黨工委委員、專業黨建工作者趙春輝說。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沽河街道堅持將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相融合,發揮「政府平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優勢,紮實推進群眾就業扶貧,確保農戶在領取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既可以自己承包賺錢,又可以在扶貧大棚打工掙工資,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形成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趙春輝告訴記者:「這批大棚,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餘萬元,同時上交辦事處扶貧資產收益20餘萬元,這筆資金將用於因病、因殘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貧困家庭,給他們更多的幫扶。」

【來源:萊西市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徐州睢寧高效設施大棚成為低收入戶致富聚寶盆
    初夏時節,睢寧縣梁集鎮北河村的農業園區內,2000多畝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草莓等各色蔬果長勢喜人。村民們感慨,去年3月投用的60畝扶貧高效設施大棚,已成為低收入戶致富的「聚寶盆」。有睢寧「後花園」之稱的梁集鎮,以「三農」為主抓手,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結對幫扶等舉措,讓鄉親們紮根鄉土,樂享幸福新生活,曾經的窮鄉僻壤迎來「幸福春天」。興起農業扶貧新模式「以前都是簡易的土棚,散戶種植,經濟效益不好,大家的積極性不高。」
  • 永嘉縣巖頭鎮表山村:竹林成村民致富「聚寶盆」
    村民們開始為一年一度的筍乾製作而忙碌,大家都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曬制筍乾,鄉村裡飄著一股濃濃的筍乾香味。走進巖頭鎮表山村內,到處都有村民曬制的筍乾,有的曬在竹篾席上,有的晾曬在陽臺上,有的攤曬在屋前的庭院裡。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曬著筍乾。一位正在曬筍乾的村民鄭老伯說,曬制筍乾就是要找這種黃泥筍,曬出來比較白而且味道鮮,10斤的鮮筍只能曬1斤筍乾。
  • 巖孔街道:壩區產業地 致富「聚寶盆」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利用壩區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等優勢,抓實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示範種植基地,將壩區產業基地打造成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 通許縣玉皇廟鎮:產業經濟成為村民致富「發動機」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近年來,玉皇廟鎮聚焦貧困精準發力,黨委政府千方百計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村民收入穩步提升,讓產業經濟成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發動機」。在玉皇廟鎮,汴梁小宋城扶貧產業園、十三香原料供應基地扶貧產業園已經成為了玉皇廟鎮脫貧攻堅中的「主力軍」。阜牛崗村的小宋城產業園,發展設施農業大棚76座。
  • 打破村莊界限 惠民何坊街道以土地整建制流轉帶動村民致富
    ,探索整建制流轉新模式  在何坊街道何坊社區楊劉村,整齊的西瓜大棚裡一片豐收的景象,村民們正在將西瓜裝車,發往天津、北京等地銷售。「這西瓜的批發價格在1塊左右,這可比中麥子、玉米收入高多了。」楊劉村村民劉吉巖笑著告訴記者,他通過村裡的土地整建制流轉開始發展特色農業。對於劉吉巖口中所說的土地整建制流轉,記者們十分好奇,何坊街道辦事處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周文軍給出了答案。
  • 尉氏縣大營鎮:小草莓成了村民群眾的「致富果」
    1月14日上午,在大營鎮大營村博源種植合作社的草莓種植大棚裡,一畦畦油綠茂盛的秧苗裡點綴著一顆顆色澤飽滿、紅豔動人的草莓,三五成群的遊客正高興的忙著採摘、品嘗、拍照,現場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
  • 景泰:設施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聚寶盆」
    近年來,景泰縣依託農業資源稟賦,創新機制,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棚菜種植欣欣向榮,設施養殖科學規劃,種養殖結構不斷向智能化、專業化和多樣化發展,設施農業成為新時代農民增收致富的「
  • 光伏「聚寶盆」照亮村民致富路
    「託了這些光伏板的福,現在我們自己用電都不成問題,多出來的電還能賣給國家給我們帶來收入,政策真是越來越好了。」西暘鎮的村民說。據介紹,西暘鎮一帶年均日照時間超過1400小時,山地資源和坡度條件也適宜建設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
  • 「運鴻集團」:讓駐地「藍寶石」變「聚寶盆」 小太陽變成「金雞窩」
    古時此地作為戰鬥要塞的田家鎮,乃武漢鎖陰之地、攻荊入楚的門戶,它是沿江要塞中最堅固、最大的堡壘。昔日的地形險要的軍事要塞重地,如今,因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成為企業大展宏圖之地,成為重要工業城鎮,帶動了地區經濟,也富裕了人民生活。
  • 高平市北詩鎮:念好「產業經」 鋪就致富路
    由於當地土質差,不符合乾鮮水果的種植條件,村民沒有收入,村集體經濟長期為零。村民賀秋根告訴記者,「以前也沒什麼收入,現在是國家政策好了,給村民建了大棚,去年幹了一年香菇大棚,今年又接著幹。」然而,香菇種上了,可銷路卻成了困擾他們的新問題。北詩鎮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如何把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讓鎮村兩級幹部們犯了愁。
  • 保康阮家灣村創新扶貧思路「獎代補」 村民「踮起腳」勤勞致富
    記者 白菲斐攝陳功存(中)等五位致富帶頭人受到村委會表彰。記者 白菲斐攝  產業扶貧 腰包漲起來是硬道理  在離村委會一公裡多路的山腰上,住著一位種植大棚香菇的引路人陳雄茂。原先他在富士康打工,扶貧工作隊進村後,他回家種代料香菇,從去年5000袋到今年10000袋。
  • 三水對口幫扶湛江遂溪餘村村 500畝荒地今成聚寶盆
    56歲的湛江市遂溪縣樂民鎮餘村村村民餘妃利說,自從三水扶貧幹部給村裡建了抗旱井和灌溉水渠,村民不用再看天吃飯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起來了,棄耕的土地也流轉起來。繼2019年建成10個抗旱井後,三水區駐餘村村工作隊便緊鑼密鼓地謀劃土地流轉和村集體資源開發利用,用3個月時間完成了涉及5個自然村的土地整合和流轉,500畝荒地迎來了產業開發的春天。
  • 【脫貧攻堅進行時】岡上鎮合山村產業扶貧大棚工程項目開工
    【脫貧攻堅進行時】岡上鎮合山村產業扶貧大棚工程項目開工 2020-04-30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際網路+玻璃溫室高效節能大棚,費縣巨龍山下的智慧「聚寶盆」
    初冬時節,費縣探沂鎮北王管疃村的高效農業扶貧基地內,新建的智慧網際網路+玻璃溫室高效節能鋼結構大棚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棚內運用最新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草莓長勢喜人,預計11月底完成授粉,年前上市。村民們感慨,高效農業蔬菜溫室大棚扶貧項目已成為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 扶貧甘露潤民心 他們是產業扶貧帶頭人
    在河北,有這樣一群扶貧幹部。用最美好的年華,紮根在最艱苦的地方,啃最難啃的骨頭,拔最難拔的寨……脫貧攻堅的最後戰役,已然吹起了衝鋒號。他們,正是千千萬萬衝在扶貧最前線戰士的縮影。【扶貧人物誌】系列作品,講述這些優秀扶貧幹部的扶貧事跡。本期第五篇,他們是產業扶貧帶頭人,帶領百姓搭上致富的快車。
  • 扶貧產業園讓群眾致富有抓手
    園區採用「黨支部、村委會+合作社+貧困戶+市場」的產業扶貧帶動模式,統一負責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連續三年為貧困戶分紅10餘萬元。示範園全年開展生產,帶動貧困群眾和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 巢湖市亞父街道:特色農業築基石 產業扶貧促增收
    脫貧攻堅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是產業扶貧。近年來,巢湖市亞父街道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之舉,以特色種植為發展重點,把扶貧由「輸血」變為「造血」,不斷鞏固扶貧成果,拓寬致富門路。    選對產業扶貧方向。充分利用城郊區位優勢、鼓山景區自然資源,調整小麥、水稻等常規種植作物面積,深挖蔬果特色農業資源,綜合發展休閒農業。
  • 燕園街道赴張家口赤城縣開展扶貧調研對接工作
    為有序推動2020年對口幫扶項目落地、擴大結對幫扶範圍,6月3日至4日,燕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楊興文,燕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鵬等一行6人組成工作組,赴張家口市赤城縣開展扶貧調研對接工作。赤城縣委常委、副縣長趙可,以及縣扶貧辦、發改局、移動公司有關同志和三個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陪同調研。
  • 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組織村民進行大棚修復、蔬菜種植等工作
    受颱風帶來的暴雨影響,壽光一些大棚雖然進水不是特別嚴重,但出現了牆體坍塌。8月18日,記者來到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多個村子看到,大棚修復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大棚修好後就可以栽種菜苗了。包工頭成本價幫著菜農維修大棚8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小店鋪村。該村多數農田都是蔬菜大棚,因為去年修建了排水溝,颱風到來之前也做了充足準備,村裡的蔬菜大棚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幾乎沒有進水的,只有個別大棚的牆體受損。
  • 商丘睢陽區閆國強:當好領頭羊 讓村民從小康生活變得更富裕
    下轄11個自然村沒有一條像樣的鄉村公路,村民遇到下雨天出行都很困難,更別說在泥濘的道路上走出脫貧致富路了,田地裡農業基礎配套設施薄弱,村民灌溉莊稼十分困難,人居環境髒亂差,村裡連一個像樣的公廁都沒有,面對楚廟村的現狀,如何讓一個窮了幾十年的村子甩掉貧困帽子,成功脫貧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在充分調研、思考之後,閆國強想到了兩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