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沽河街道中趙格莊自然村,村南端兩條蜿蜒的水泥路上,一臺灑水車正在養護新修的路面,路兩邊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閃著銀光。 「西紅柿前期賣3塊多錢,現在的價格2塊左右,一天能摘三四百斤,多的時候摘四五百斤。」在一個西紅柿大棚裡,沙瓤的西紅柿,紅得誘人,正在收摘西紅柿的郝紹君喜滋滋地說,「我租賃了兩個大棚,後面棚的黃瓜已經收完了,賣了接近2萬塊錢。西紅柿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前這一整片都是村民自家的土地,每年都是種植小麥、花生等傳統農作物,每畝地除去良種、化肥、機械耕種收割費等,所剩無幾。」村支部書記王志剛介紹,為了更好發揮地域優勢、資源優勢,今年5月份,沽河街道利用財政扶貧資金385萬元,在中趙格莊自然村建設高標準果蔬大棚22座,每座佔地面積約2畝,並配套建設管理房1間,接通了水電。「開始村民心裡沒有底兒,6月份趙書記自費領著有意向發展果蔬農業大棚的村民,去平度崔家集鎮扶貧農創園參觀學習,才讓我們對種植葡萄有了信心。」承包了兩個大棚的村民王明先說,「辦事處幫助將棚區的道路硬化,以後不管種植還是銷售,交通都很方便。」 在黨的扶貧政策下,中趙格莊自然村流轉土地70餘畝,新建冬暖棚22座。「我們明年將統一種植設施藤稔葡萄,充分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優勢,從種苗、管理到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沽河街道黨工委委員、專業黨建工作者趙春輝說。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沽河街道堅持將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相融合,發揮「政府平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優勢,紮實推進群眾就業扶貧,確保農戶在領取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既可以自己承包賺錢,又可以在扶貧大棚打工掙工資,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形成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趙春輝告訴記者:「這批大棚,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餘萬元,同時上交辦事處扶貧資產收益20餘萬元,這筆資金將用於因病、因殘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貧困家庭,給他們更多的幫扶。」
【來源:萊西市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