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孔街道:壩區產業地 致富「聚寶盆」

2020-12-19 天眼新聞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利用壩區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等優勢,抓實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示範種植基地,將壩區產業基地打造成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在巖孔街道箐河社區的蔬菜種植基地,成片的蓮花白長勢喜人。務工群眾正在菜地裡採收蓮花白裝車,發往重慶、遵義等地。

箐河社區自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來,壩區產業基地成了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增收的香餑餑,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居民塗厚碧為了照顧還在上學的小孩,沒有外出務工,基地建成後,在家門口她就可以持續增收。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居民塗厚碧:「通過市龍頭公司和我們社區合作,在這裡發展產業,給我們老百姓增加了很多收入,也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的務工問題。」

在2019年,箐河社區就與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發展了600多畝的金絲皇菊,今年又接茬種植了490畝蔬菜,大力盤活土地資源,最大程度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群眾收入。

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唐聖臚:「去年我們箐河社區的群眾種植的金絲皇菊收入就達到120萬元,加上這一季蔬菜的種植,群眾的務工收入又可以增加20萬元,總共一年,我們可以為當地的群眾創造170萬元的務工收入,再加上群眾把土地流轉給我們。土地流轉費用已達50多萬,也就是說,可以為當地群眾一年增收220多萬元左右,平均每戶農民增加收入在1萬元以上,少數勤勞的群眾,務工多一點的可以達到1萬4至1萬6之間。」

箐河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壩區示範、全域推進、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產業之路,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聚焦目標任務,因地制宜抓好農業產業的技術服務、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各項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既能保障群眾的「菜籃子」,又能鼓起群眾的「錢袋子」,為經濟持續發展、群眾持續增收夯實基礎,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居委會主任周勇:「通過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大力幫扶,我們社區這兩年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老百姓的務工積極性也非常高。我們這兩天蔬菜的銷售情況每天都在五十噸以上,所以說通過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是能夠為老百姓真真切切帶來收入。」

作 者:陳 雪

編 輯:郝 濱

責 編:李資葦

審 核:劉禹沙

相關焦點

  • 務川都濡街道:「雙支部雙引擎」助推壩區產業發展
    桐木村大壩片區黨支部黨員在產業路修建現場調解矛盾糾紛為切實做好桐木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確保農戶增收。都濡街道採用「雙支部、雙引擎」模式分別搭建壩區功能型和實體型黨支部,為壩區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功能型黨支部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任支部書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任支部副書記、街道組織委員、掛包桐木村領導和縣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產發展中心主任為支委成員,街道相關股室人員為支部黨員,負責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布局、協調服務、資源整合、業務指導等工作。
  • 播州區三岔鎮:「壩區+黨建」助力產業發展
    今年,遵義市播州區三岔鎮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稻+藕、稻+疏+椒等產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激活產業發展內力,促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我們村成立了壩區黨支部,支部黨員同志挨家挨戶動員我們抓緊搞春耕備耕,還幫助我們謀劃產業、提供技術指導,我們種著也安心。」正在田間幹活的紅光社區勞動戶羅玉群說。
  • 【秋後壩區傳捷報】以500畝以上壩區為「主戰場」 打造貴州農村...
    在深入推進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中,修文縣聯綠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只是一個縮影。在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街道官堰村麥子寨組,一畦畦整齊的香蔥收穫在即,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當地採取「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實施「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統防統治、統一銷售」。
  • 遵義市新蒲新區:多措並舉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規劃謀布局  近年來,新蒲新區通過優化農業組合,著力推動壩區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壩區灌溉率達95%、道路通達率達95%、農機化率達50%、良種良法覆蓋率達10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80%,並根據壩區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 西秀區:壩區壩長謀發展 產業落地見成效
    為發揮500畝以上壩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主陣地作用,西秀區創按照高效率和規模化的要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落實「壩長」責任制,真正做到種植好、管理好、銷售好,加強產銷對接、技術服務和利益聯結,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參與到產業革命中來,確保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
  • 興仁:馬馬崖鎮壩區謀發展 產業調整見成效
    眼下,正值鮮姜收穫季節,興仁市馬馬崖鎮哪魯壩區種植的450畝生薑迎來了豐收上市,這段時間基地訂單不斷,成為當地群眾鞏固脫貧成果的「致富姜」。走進哪魯壩區生薑種植地裡,看到姜地裡正分散著許多村民,採姜、剪葉、裝袋,一片繁忙景象。
  • 惠水濛江街道: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惠水縣濛江街道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緊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根據五步工作法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221111」產業扶貧工程,結合實際,以壩區、旱地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強力推動農村產業革命,確保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 貴州:婁山關腳下壩區舊貌換新顏
    觀壩壩區裡的宣傳海報。新華社記者 向定傑 攝新華社貴陽7月9日電(記者向定傑)近日,貴州省遵義市婁山關腳下,匯川區泗渡鎮觀壩壩區3500畝「亮劍黑茄」成熟上市,基地每天都是一片繁忙的採收景象。「地無三裡平」的貴州,壩區不多見。為振興農村經濟、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冬天,全省啟動了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工作機制上,貴州提出各級主要領導擔任壩區「壩長」。泗渡鎮黨委書記王倩就是觀壩壩區的「壩長」,一年多前,她還在遵義市新蒲新區負責招商工作。「以前皮膚白,現在大家都說我就像這茄子。」王倩笑著說。
  • 譚勝勇到羊場鎮調研壩區產業、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譚勝勇到羊場鎮調研壩區產業、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發布時間:2020-01-10 11:04:38   作者:曾俊傑 陳月   來源:鎮遠網
  • 興仁陸官街道:調整產業結構 鋪就致富「新道路」
    採取土地分塊承包,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一分三統』的模式,帶動群眾致富增收,鞏固路官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成效。」陸官街道黨工委書記告訴記者。基地工人在除草基地技術管理員楊昌金正帶領村民除草採收黃豆對照「八要素」,用活「五步法」,按照興仁市「三區兩線五帶」規劃布局,陸關街道探索出「4+N+1」的產業發展思路,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 一村一品|香子壩的美麗蝶變!
    香子壩村位於城關鎮西側,距鎮政府 4.5 千米,全村轄5 個合作社,220 戶 743 人。據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懷濱介紹,以前我們村雖交通便利,但農戶只能坐在家門口看車來車往,守著綠水青山受窮。縣委書記李廷俊在該村檢查工作時指出:「對於香子壩這樣適合發展鄉村旅遊的村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推進旅遊產業和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以旅遊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符合康縣實際、順應民意的多元化產業扶貧之路」。「村裡變化這麼大,新農村建設能推進這麼快,主要是縣上和鎮上的大力支持,還有群眾的積極參與。凡是村裡建公益設施要用到村民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會主動捐獻出來」,王懷濱說。
  • 金塔:「聚寶盆」裡產業旺
    閆學兵高興地說。據介紹,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日光溫室產業發展起初並不被看好,溫室曾嘗試種植過好多品種,但由於缺乏特色,始終都沒有「火」起來。產業的興旺,始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外出學習考察、制定產業規劃、建設產業園……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幾年來,在黨員幹部的示範帶領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舊寺墩村日光溫室產業逐步走上了正軌,特色種植亦成為主導產業,現在產業要興旺的意識在群眾心裡紮下了根。
  • 為村集體帶來收入40萬元,新蒲新區黨建引領壩區產業聚集生機與活力!
    王文勇的信任,來源於瓦龍壩區黨支部。去年,喇叭鎮按照新蒲新區把黨組織建在壩區上的要求,在涉及6個村的4個壩區上成立了2個壩區黨支部和2個壩區聯合黨支部,由包村領導或鎮級壩長任黨組織書記。各黨支部按照種植產業類別及黨員的特點設置了N個功能型黨小組,分別負責各類產業的種植、管理、技術指導、營銷和對壩區建設建言獻策,形成了「1+1+N」的壩區組織模式。
  • 徐州睢寧高效設施大棚成為低收入戶致富聚寶盆
    村民們感慨,去年3月投用的60畝扶貧高效設施大棚,已成為低收入戶致富的「聚寶盆」。有睢寧「後花園」之稱的梁集鎮,以「三農」為主抓手,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結對幫扶等舉措,讓鄉親們紮根鄉土,樂享幸福新生活,曾經的窮鄉僻壤迎來「幸福春天」。
  • 「黔西南·精彩2019」興仁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興仁市依託「中國薏仁米之鄉」、「中國道地中藥材之鄉」、「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三塊金字招牌,因地制宜,全面發力,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多點突破,統籌布局積極推進產業生產紮實開展,打造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發展駛上「快車道」,為農民增收打開「致富門」。
  • 興仁馬馬崖鎮:不負農時不負春 壩區春耕種姜忙
    眼下,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節,興仁市馬馬崖鎮搶抓農時,強化措施,積極引導壩區合作社、農戶有力有序開展春耕備耕,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去年以來,馬馬鎮黨委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種植大戶,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450畝小黃姜產業,同時配套發展蔬菜、水稻等產業,確保畝產超過8500元以上。「我們這個是小黃姜二代,主要銷往廣東、浙江等全國各地的幾個城市,每年都不愁銷,老闆都是直接過來拉。」 孔令龍介紹道。
  • 視頻丨南充嘉陵區:山溝深處「撂荒地」變身「聚寶盆」
    樊俊 四川在線記者 李向雨 攝影報導11月29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看到,一條條產業道路在產業園裡蜿蜒,一棟棟川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一株株晚熟柑橘樹在微風中綠波蕩漾,一個個黃橙橙的柑橘壓彎了枝頭,一幅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畫卷展現在眼前
  • 「秋後壩區傳捷報」普定雲盤壩區:良方種良田 農戶笑開顏
    雲盤村支書嚴達剛告訴記者,整個雲盤壩區農用田面積為1695.3畝,包含雲盤村、土牛村、大墳壩村、李家村、灣寨村、三岔村等6個行政村。  「良田」需「良用」,2017年該村依託普定縣探索「一村一公司」模式的100萬元啟動資金成立村級公司,整合壩區土地資源,統一生產管理。
  • 2020年遵義市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觀摩會第三觀摩組走進新蒲...
    5月8日下午,2020年遵義市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觀摩會第三觀摩組走進新蒲新區,現場觀摩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市委常委、仁懷市委書記黃興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洪成,副市長李蓮娜,市政協副主席毛良知等參加現場觀摩。
  • 甘肅崇信喚醒鄉村「沉睡」資源,廢舊窯洞變「聚寶盆」
    昔日的廢舊窯洞變成了窯洞養牛示範帶,成了民眾增收致富的 " 聚寶盆 "。舊窯洞變牛舍鋪平致富路高會榮說,他家裡有三孔窯洞,修建於上世紀 50 年代,現在都住上了新房,窯洞就廢棄了,村上建立了合作社後,他用窯洞入了股,年底還有分紅,今年打算再購置小牛犢,在家裡擴大養殖規模," 這是舊窯洞改造的,一年能掙 3 萬元,家裡還養了 2 頭牛,其它時間還可以乾乾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