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利用壩區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等優勢,抓實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示範種植基地,將壩區產業基地打造成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在巖孔街道箐河社區的蔬菜種植基地,成片的蓮花白長勢喜人。務工群眾正在菜地裡採收蓮花白裝車,發往重慶、遵義等地。
箐河社區自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來,壩區產業基地成了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增收的香餑餑,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居民塗厚碧為了照顧還在上學的小孩,沒有外出務工,基地建成後,在家門口她就可以持續增收。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居民塗厚碧:「通過市龍頭公司和我們社區合作,在這裡發展產業,給我們老百姓增加了很多收入,也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的務工問題。」
在2019年,箐河社區就與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發展了600多畝的金絲皇菊,今年又接茬種植了490畝蔬菜,大力盤活土地資源,最大程度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群眾收入。
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唐聖臚:「去年我們箐河社區的群眾種植的金絲皇菊收入就達到120萬元,加上這一季蔬菜的種植,群眾的務工收入又可以增加20萬元,總共一年,我們可以為當地的群眾創造170萬元的務工收入,再加上群眾把土地流轉給我們。土地流轉費用已達50多萬,也就是說,可以為當地群眾一年增收220多萬元左右,平均每戶農民增加收入在1萬元以上,少數勤勞的群眾,務工多一點的可以達到1萬4至1萬6之間。」
箐河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壩區示範、全域推進、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產業之路,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聚焦目標任務,因地制宜抓好農業產業的技術服務、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各項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既能保障群眾的「菜籃子」,又能鼓起群眾的「錢袋子」,為經濟持續發展、群眾持續增收夯實基礎,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巖孔街道箐河社區居委會主任周勇:「通過畢節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大力幫扶,我們社區這兩年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老百姓的務工積極性也非常高。我們這兩天蔬菜的銷售情況每天都在五十噸以上,所以說通過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是能夠為老百姓真真切切帶來收入。」
作 者:陳 雪
編 輯:郝 濱
責 編:李資葦
審 核:劉禹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