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1/30 來源:多彩貴州網
遵義市新蒲新區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圍繞「四新一高」發展思路,把壩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主抓手,在產業布局、利益聯結、技術支持、產銷對接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斷加快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科學規劃謀布局
近年來,新蒲新區通過優化農業組合,著力推動壩區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壩區灌溉率達95%、道路通達率達95%、農機化率達50%、良種良法覆蓋率達10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80%,並根據壩區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資料圖
如今,全區已建成9個壩區產業基地9350畝,採取「椒+菜」「菜+菜」「稻+」等種植模式,形成了以辣椒為主導產業,蔬菜、花椒、苗木花卉為重點產業,精品水果、特色種養、中藥材、茶葉、烤菸、糧油為一般產業的「136」布局體系。通過科學選擇產業組合模式,提高了壩區的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了「一地多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目標,使得壩區的綜合產值不斷增加。
黨建引領強聯結
壩區產業要發展,群眾參與是關鍵。新蒲新區在全區範圍內大力推行「三變改革」「村社合一」,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民」的黨建引領壩區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反租倒包、利潤分成的方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眼下,永樂鎮山堡村的村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青菜移栽工作。「壩區建設起來後,我們更多地採用機械化的手段來幹活,做起來不費力,效益又好,比以前輕鬆了很多。」新蒲新區呂霞介紹道。目前山堡村壩區基地每天能夠帶動70至80人就業,每人每天能獲得至少100元的收入。「現在我們大季種辣椒,小季種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活幹,不用出遠門就能賺到錢。」
資料圖
「我們村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萬元,其中34%來源於辣椒產業。」山堡村黨支部書記盛吉韋介紹,辣椒是山堡村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山堡村以壩區為抓手,帶動全村發展辣椒種植4600餘畝,全年辣椒總產值達到2160萬元。「村民的積極性很高,一方面,大家都想讓我們山堡的辣椒形成品牌走出去,因此產生了一種凝聚力;另一方面,種植辣椒的收益很好,村民們就近務工,既能顧家又能有不薄的收入。」
除山堡壩區外,永樂鎮還有群樂和官田兩個壩區。三大壩區採取「間種、套種、輪作」的種植模式發展了蔬菜、「稻+」等產業共2000餘畝,為當地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增收。
精準匹配穩支持
為進一步推動壩區產業結構調優做強,也為讓群眾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術,真正實現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新蒲新區精準匹配農業技術專家下沉到壩區產業一線,為群眾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根據各村產業發展需求的不同以及農業技術專家專業性的差異,新蒲新區實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匹配方式,讓每位農業技術專家都能夠精準下沉,讓每個村都能匹配到至少一位專家。截至目前,全區已經匹配了47名農業技術專家到各個鎮村,幫助群眾解決種植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引導他們規範種植、科學管理,讓土地的收入更多、群眾的腰包更鼓。
搭建平臺保銷路
壩區發展起來了,如何確保產品走出去、賣得好?新蒲新區不斷健全完善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積極搭建產銷合作平臺,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
新蒲新區全面開展農產品「進超市、進學校、進機關、進醫院、進企業、進酒店、進軍營、進電商」產銷對接「八進」工作,紅星社區的新蒲新區壩區農產品直營點就是試點之一。據直營點工作人員介紹,店內的農產品均來自新蒲新區各個壩區,門店通過「前一天下訂單,第二天配送」的方式,將高品質的新鮮農產品送進社區,實現「壩區蔬菜、直通餐桌」。
資料圖
新蒲新區還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依託各大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讓壩區農產品實行保底價訂單收購,切實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後顧之憂。
新區還瞄準省內外市場,繼續發揮龍頭企業、規模化種植基地的示範引領作用,不斷深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全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將逐步實現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的轉變。
新蒲新區堅持把壩區作為深化農村產業革命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堅定不移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作者:韓曉
一審:曹軼
二審:李蓓
三審: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