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鮮姜收穫季節,興仁市馬馬崖鎮哪魯壩區種植的450畝生薑迎來了豐收上市,這段時間基地訂單不斷,成為當地群眾鞏固脫貧成果的「致富姜」。走進哪魯壩區生薑種植地裡,看到姜地裡正分散著許多村民,採姜、剪葉、裝袋,一片繁忙景象。
「從霜降以來,每天採收的人員多的時候多達180人,少的時候也是三、四十人,從我們實地採收的過程當中,工作人員進行了測算,好的可以一窩達到7至8斤,差一點的一窩都有一兩斤,總體綜合來算,一窩姜是在三斤到四斤左右。」哪魯村支書劉權敏說。
因為生薑市場行情好,銷售周期長等特性,種植大戶程薏菊今年3月份種植了60多畝生薑, 40多名村民在她家的姜地裡採收嫩薑,看著生薑陸續從地裡面拔出來,重的可達六七斤,程薏菊臉上笑意滿滿,她告訴記者,生薑一上市,她家的姜基本上就被外地來的客商搶購一空,有著幾十年種姜經驗的她,去年到哪魯壩區考察,發現這塊地土質疏鬆、土壤肥沃,比較適合生薑種植,一年下來,除去人工成本,純收入可以到達五六十萬。「今年我們種了60多畝,每畝可以產4至5千斤,一畝地可以產到兩萬多元錢,像這段時間有部分賣給老闆,老闆自己來基地拉,我們自己拿一部分下窖,到出年(過完年後)就是賣老薑。」
哪魯壩區面積576畝,涉及群眾615戶2583人,其中貧困戶180戶835人。壩區海拔在1210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氣候條件好,適宜發展生薑種植。結合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去年以來,該鎮黨委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種植大戶,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了450畝生薑產業,同時配套發展蔬菜、水稻等產業,通過流轉土地、優先使用貧困戶等方式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加收入。
「我們農戶把土地拿出來,有土地流轉金,之後因企業的用工需要,群眾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哪魯村支書劉權敏告訴記者。
在採收完生薑以後,壩區還將種植油菜等接茬作物,有序開展好秋冬種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
「下一步,我們嚴格按照市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和標準開展好秋冬種工作,目前,馬馬崖鎮的秋冬種工作已全面開啟,每個村都有一個點,我們主要還是以小季和大季來有效銜接,目前全鎮還是以種植油菜為主,把油菜籽種了以後還可以肥土,有效地實現對大季的銜接。」馬馬崖鎮黨委書記馬豔勇說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