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吳文根)實現科學發展,人才是關鍵;推動轉型升級,人才是引擎。對於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融入「雙圈」機遇期、應對「虹吸」挑戰期的榮縣而言,求才之渴,拳拳見真情。
一年來,榮縣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立縣之本、強縣之基、創新之源,全面落實黨管人才原則,著力產業聚人才、平臺聚人才、發展聚人才,項目化、清單化、具體化明晰「三單」,壓緊壓實工作推進,貫通優化人才「引育留用」工作鏈條,深化「雙輪」驅動、「雙圈」融合、「雙創」引領,彈好人才強縣「和音」,引領縣域創新發展,為建設成渝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雙輪」驅動,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這一年,榮縣深刻把握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培養與引進並重,開發和使用並舉,「雙輪驅動」做大增量、盤活存量,激活變量,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精準引才,做大增量。深入21個鎮(街)、92家規上企業、22個重點項目摸底調查,形成「一企(業)一策」重點人才需求 「地圖」。搶抓後疫情時代引才機遇,通過「知名高校行」、網上招聘、公眾號「內推」、「定向挖借」等方式,拓寬渠道搜尋引進人才。全年引進各類人才176名,同比增長270%。其中教育、衛生等專業人才30人,高端和急需緊缺人才48名。引進著名陶瓷藝術家劉勇團隊入駐工業園區,吳華生等12人榮昌陶藝專家入駐陶藝創意孵化基地。
精準育才,做強存量。訂單式「開小灶」開展陶產業轉型升級、現代工業專題培訓,培訓企業家人才及經營管理人才287人。舉辦「西部陶都杯」陶藝製作大賽,以賽代訓培育陶藝人才125人。整合縣委黨校、農廣校等師資、項目資源,開展黨建、產業、治理、致富「四類能人」培訓,培育「田秀才」「土專家」「手藝人」1100人。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認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18名。建成榮縣電商眾創孵化服務中心,開展線上線下電商培訓,培育抖音、淘寶主播、電商等人才200名。湧現出粉絲超2000萬的美食達人「蜀中桃子姐」等一批網紅。
管用結合,做優變量。建立「導師幫帶、培訓提能、調研報告、選拔使用」四項制度,確定「一對一」幫帶導師27名,選拔3名人才擔任事業副科。推行「崗編適度分離」,引導107名中高級人才在基層建功。創新 「縣管鎮(企、村)用」制度,派駐48名高端和急需緊缺人才到「三抓聯動」一線。落實返鄉下鄉創業「22條」,回引優秀農民工9536人。注重在急難險重一線考察幹部人才,36人獲省市脫貧攻堅、疫情防控表彰表揚。鍾永平獲「天府萬人計劃」天府名醫稱號。
「雙圈」融合,激活跨越發展新能動
這一年,榮縣深刻把握「雙圈」背景下區域競合的發展態勢,「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拓展人才協同「新版圖」「新路徑」「新格局」,激活跨越發展新動能。
峰會為「媒」,構建聚才以治新格局。高水平舉辦榮縣融入「雙城經濟圈」城鄉基層發展治理峰會。32名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參會。通過現場調研、訂單培訓、主旨演講、園桌會議等,構建「一線實戰+高端交鋒+定製套餐」的人才引育管用全鏈條,培塑基層治理骨幹300名,打造「王大爺說事工作室」等基層治理品牌27個。26家中省媒體熱度持續關注,《四川日報》要文版報導,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鄧勇給予高度評價。
站點為「哨」,拓展雙招雙引新版圖。創新組織架構、明確目標清單、搭建聯絡平臺,設立榮縣駐蓉人才工作服務站,借勢成渝榮縣籍優秀人才人脈優勢、資金優勢、研學優勢、管理優勢、信息渠道優勢,構建起接軌成渝「橋頭堡」,拓展雙招雙引新版圖。促成華西醫院遠程診療系統,高松油茶現代農業產業園、電商直播產業園等12個項目落戶榮縣。推動榮州錦城七子藝術作品展走進榮縣。
機制搭「臺」,探索人才協同新路徑。出臺《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選派幹部實踐鍛鍊管理辦法》;與成渝6個區縣籤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聯盟協議;與榮昌共建「雙榮陶業聯盟」、建成「重慶畜牧科學院——榮縣分院」等,構建起「人才共育、智庫共享、創新互鑑」多方協同新機制。選派5名幹部赴榮昌實踐鍛鍊,促成20個基層黨組織跨域結對共建,榮縣—潼南、榮昌雙向互培幹部人才275人,力促幹部人才講好「融合故事」。省政府等14個官方網站轉載《川渝七區縣成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聯盟》,《四川日報》要聞版報導我縣「跨界」培養幹部工作。
「雙創」引領,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這一年,榮縣深刻把握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大勢,突出「雙創」引領,在搭建創業載體平臺上持續用力,打造創新智造「新引擎」,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基地壘臺,集成創新。集成政策支撐和創新要素,推動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推進陶藝創新園、文創大師工作室、鄉土人才工作站建設,人才資源在產業、企業一線轉化為創新動能、發展勢能。「北稻南移」試種成功,研發土陶新產品23個,吳治超獲首屆中國四大名陶技能大賽銀獎。新申請發明專利數10件,新授權專利數578件。南方鍋爐、金歲方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對經濟貢獻率達55%。
賽事搭臺,賦能雙創。舉辦首屆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西部陶都杯」陶藝製作大賽,開展首屆優秀鄉土人才評選表揚活動。通過賽事搭臺,選樹 「創新創業明星」12名;評出6類優秀鄉土人才30名。徐強、朱楠被評為「鹽都創業菁英」,董譽霞被評為縣域經濟發展優秀個人。「春蘭雀舌」榮獲中國綠博會、四川茶博會金獎。我縣獨攬省第五屆農村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自貢名額。
校地聯姻,築臺共創。高點位謀劃、高標準設計、高水平建設 「清華大學—榮縣鄉村振興工作站」 ,完成「一站三中心」(「工作站+黨群服務中心+創新中心+直銷體驗中心」)項目設計效果和擴初方案。建成中國人民大學「讀懂中國」「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榮縣實踐基地,中國人大學教授、博導宋友文掛職縣委黨校副校長。支持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科研攻關,明峰陶業成功創建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天然富鍶鹽」被省工信廳認定為國內首創,國內領先的新產品。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乘著「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推動南翼跨越、再造產業自貢區域戰略的東風,邁步第二個一百年奮鬥徵程,榮縣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人才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裡正成為群英薈萃之地,智力引擎動能澎湃。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榮縣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重要歷史關口。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徵程要有新作為。榮縣將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 「榮州英才計劃」為統領,推動人才政策集成、人才服務集約、人才集聚成勢,把人才資源轉化為創新動能,為推動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打開「心門」,展現「服務大局」新作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和使命擔當。跳出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的「小圈子」,才能在大勢大局中找準人才工作定位、彰顯人才工作擔當。2021年,榮縣重點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流動驛站」,「主動服務、靠前服務」 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在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中心工作中找準人才工作的定位。聚焦「事業、產業、企業」發展需求,編制「一企(業)一單」人才需求, 引育並舉、剛柔相濟,精準靶向發現人才挖掘人才、鍛造人才激勵人才,優化產業人才生態圈。深化「三評三述三清」制度,以黨委評、人才評、用人主體評 「三評」倒逼惜才敬才、親商愛商,以用人主體人才獲得感謀劃推動人才工作;以「述履職」「述問題」「述打算」三述督促責任落實,以「進帳清」「核帳清」「銷帳清」貫通曬帳驗效,推動人才工作落實落細落成。
破除「山門」,打造「才盡其用」新格局。作為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如何在日益白熱化的人才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破除「山門」,練好內功,打通人才流動和人才發揮作用的梗阻,營造人人皆可成長,人人盡展其才的環境,方可聚天下英才以致治。2021年,榮縣重點探索鄉村振興「一村一專員」制度,撬動鄉村人才選育管用,破解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下、用不上的困境。全年計劃配置特色產業優勢村、集體經濟發展重點村人才專員30名。推行縣域編制統籌制度,暢通機關、事業、企業不同性質,縣鄉村不同層級人才流動渠道。全年計劃引導100名人才下沉「三個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青春揮灑天地方遒間。探索重點產業領軍人才(團隊)直引機制、急需緊缺人才直推機制,研究出臺《柔性引才實施辦法》,激勵用人主體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投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延展產業「微笑曲線」。全年計劃引進10名領軍、領創、領智高層次人才。
「串門」相親,拓展「借梯登高」新業態。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人才工作的境界和格局,決定著人才工作的外向度,也決定了人才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引領力、貢獻率。2021年,榮縣重點精心辦好「智匯榮州」「逐夢榮州」系列活動,精準鎖定「雙一流」高校優秀大學畢業生等優質資源。全年計劃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00名。深化校地(企)合作,探索採取委託課題、參股入股、拎包入住等形式引進頂級人才(團隊),打造產業強縣升級版。年內擬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文創陶產品和陶瓷新材料,建成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點;與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高規格舉辦吳玉章精神論壇。在探索駐蓉人才工作站有效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成立駐渝人才工作站,主動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積極承接成渝地區人才溢出,借勢「雙圈」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百年徵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人才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榮縣將永葆初心、牢記使命,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構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優化人才發展新生態、開拓人才工作新路徑,厚植人才居安、業安、身安、心安的土壤,讓每一個來榮縣在榮縣發展的人才,只要有夢,便可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