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1984年至2017年一直在國家民委外事司工作,比較早地接觸到了我國民族一詞翻譯成英語的問題。最早是翻成nationality,後來有專家學者指出,這樣翻譯容易和國籍混淆,建議用ethnic group,因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就翻譯成了: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現在改成了: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但是,仍有一些專家學者對這樣翻譯有不同意見,主張就用Minzu來代替ethnic group,如中央民族大學就翻成了: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Minzu.後來,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召集有關專家討論這個問題,來自外交部翻譯室的同志還是主張用ethnic group 來對應我國的民族一詞。在我同外國同行交往的過程中也感覺用ethnic group 比較順暢,一說就明白。這裡刊登的是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阮西湖教授給我和時任中國民族雜誌社社長李建輝的一封信,闡述了他對民族及相關術語翻譯的看法,本文題目引用了阮教授的原題目,僅供參考。
吳金光副司長並李建輝社長:
寄來資料收到,關於「民族」一詞以及與「民族」有關的術語翻譯問題,既是理論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國外學術界十分謹慎,注意分寸,不能有差錯,例如多民族國家的諸民族,均用「ethnic groups」,以示一國之內的不同民族。若用「nationality」則會理解為有國家組織的民族。一位英國學者曾友好地告訴我,若用「Tibet nationality」,會被人理解為西藏是一個國家。藏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員,故應該用「ethnic Tibetans。
1979年,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時,一位學者送給我一本書,書中蘇聯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均用nationality一詞,因為按照當時的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是國家組織,理應用nationality。蘇聯解體之後,世界各國都承認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為獨立國家。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區,是一個自治省,當地的主要民族阿爾巴尼亞人,用ethnic Albanians。儘管阿爾巴尼亞人強烈要求獨立,北約也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但不敢讓其獨立,因阿爾巴尼亞人是南斯拉夫的一個民族(ethnic group)。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為多民族國家,其境內民族集團均用ethnic groups,以示所有民族都是國家的一員,不是國家組織。加拿大有一句名言,「One nation, two official languages and multiculturalism」一個國家,兩種官方語言,和多元文化主義。美國也有一本書「One Nation Many Cultures」一個國家,許多文化。
由此可見,nation(國家)一詞及其派生詞national(國家的),nationals (作名詞,指僑居外國的某國國民,僑民)和nationality(國籍),只能用於有國家組織的民族。在英語國家裡,在談到「國家」時,其用詞完全與聯合國(United Nations)接軌,如布希在談到印巴兩國時,用two nations。少用「country」一詞,我注意到,最近我國中央臺廣播,越來越多地用「nation」一詞來表示國家,可見「nation」這個詞從20世紀聯合國建立之後,已經從人類學的術語中退出,早期歐洲人曾用nation表示一群同文化的人,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族體的發展,也用於表達民族,也表示國家,現在人類學家已習慣不用nation一詞來表示民族了,而改用ethnicity一詞。原因是nation一詞有雙重意義,除表示民族外,還表示國家,容易引起誤會,ethnicity則只有一層意思,表示同文化的人群,表示民族,屬於人類學術語。
Ethnic和nation一樣,早就存在,都是表示同文化的一群人,但這兩個詞來源不同,ethnic來源於希臘語,nation來源於拉丁語,1960年出版的俄漢大詞典中,與ethno詞根相同的詞均解釋為民族,或風俗文化。可見這個詞乃是各國人類學家熟識的詞。
但在1942年以前,用nation一詞表示民族的頻律較高,1942年人類學家提出用ethnicity來表示民族,並明確以「社會文化」衡量民族,這一點很重要,社會文化還是民族的主要特徵。慢慢地到二戰後,ethnic一詞使用頻律大大提高,儘管俄文民族學一詞的詞根就是ethno,但蘇聯民族學界到七十年代才開始接受ethno作為民族。我在50—60年代擔任俄文翻譯時,蘇聯學術界還沒接受ethno, 原因是俄文(或斯拉夫語)有其表達民族或與民族有關的族體的完整體系,如氏族—部落—部族—民族。英語就沒有部族一詞。民族也有兩個詞,一個與英語nation對稱,一個不對稱。電腦中沒俄文軟盤,故俄文詞省略。80年代中,我在為一位蘇聯民族學家任翻譯時,他還沒有接受ethno,到俄羅斯聯邦時代,才普遍接受ethno一詞,90年代,我先後在歐洲和美國與俄羅斯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所所長見面,他告訴我,俄羅斯已全面接受國際人類學術語。俄羅斯境內各民族用ethnic groups,僅俄羅斯族用people。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關於種族與民族理論國家會議時,民族一詞用ethnic groups,如種族與民族,用race and ethnicity。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下屬機構,民族關係委員會,用ethnic relations commission。
通過上述歷史回顧,讓我們了解,時間在前進,科學在進步,人類學也在進步,今天的人類學與十九世紀人類學對比已有很大發展。在民族術語方面,也有相應調整和發展。60 多年來,英語國家,甚至國際社會已習慣用ethnic groups來表示多民族國家裡的民族。我們無力來改變,因為我們把民族介紹給國外,要用他們習慣用語,這樣,他們才能理解,才能達到目的。
現就寄來的資料所提出的術語翻譯,提出我個人的見解。供參考:
1.寄來的資料中把ethnicity譯為「族群」,顯然是錯誤的。
德語的民族學ethnologie就是以希臘語ethno詞根構成的。我國著名學者蔡元培先生1926年從德國引進民族學(ethnologie)。可見,上世紀20年代我國學者就了解ethnic是表達民族。隨後以ethno詞根構成的詞也就逐漸在我國流行,如 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義
ethnobiology 民族生物學
ethnogenie 民族起源
ethnohistory 民族史
ethnolinguistics 民族語言學
上述英文術語均帶詞根「ethno」(民族)。Ethnicity是從「ethno」詞根變來的,是表達民族最理想的詞,而且在國際上也通用。最近出版的「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對ethnicity的解釋是「民族劃分及其族體,」可見,ethnicity是民族的通稱。用它來表述中國民族應該說是十分恰當的。
還有該字典關於ethnic的解釋也是和我國民族定義一致的。
該字典對ethnic一詞是這樣解釋的:「具有表現在風俗習慣、特徵、語言和共同歷史等方面的共同文化遺產的居民群體。」
此外,寄來的資料還把ethnic group譯為「族群」,也是不合適的。目前,國際人類學界,教科文組織均把ethnic group作為計算民族的數量單位,如How many ethnic groups are there in the world?(世界有多少民族?) 注意這裡的group和ethnic一起,構成民族一詞,是民族單位。我在過去的短文中曾指出,若一定要把「ethnic groups」譯成族群,那麼世界上就找不到民族了。因為在英文裡,目前表達人類群體的詞只有race和ethnicity (ethnic group)這兩個詞。上面已提nation習慣用來表達國家,剩下這兩個詞,一個表示種族(race)、另一個表示民族(ethnicity)。這是國際社會習慣用法,我們無力改變。
應該注意到,長期以來國際人類學界對人類群體區分是以種族、民族為單位的,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3000多個民族。我在世界上走南闖北,還沒有遇到「族群」的術語,當然,在我國有「族群「術語,關於這個問題,我打算最後再談。
2.寄來資料認為:
a.中國的「民族」(少數民族)應譯為national minority(ies)。
b.「族」(漢族+少數民族譯為nationals)
首先查一下字典,national一詞作形容詞的涵義有二,一為國家的,(a national bank 國家銀行),二為全國的,(This is a local problem, not a national one. 這是一個地方問題,而不是全國性問題。)Nationals作為名詞,其意為有國家組織的僑民,(American nationals in England 在英國的美國僑民)。
從字典上的解釋看不出national一詞有民族的涵義,但有國家內涵,若按照寄來的資料所說,「少數民族」譯為「national minority」,外國人會理解為「國家的少數人集團」, 或「有國家組織的少數人集團」,正確譯法是ethnic minorities。漢族+少數民族譯為nationals,那外國人會理解為「僑民」,正確的譯法是ethnicity或ethnic groups。在英語中,大民族和小民族都用ethnic groups。錯誤的譯名,必然引起誤解和術語混亂,使外國人不能了解中國的民族。我參加過4次聯合國教科文召開的專家學術會議,特別是參加在米蘭舉行的種族與民族理論會議,沒有看到有用nationals來表達民族。可見,nationals強調的是有國家組織的僑民,故不是人類學術語,而是政治學術語。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應該走進世界,了解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我們,《中國民族》雜誌的英文版,目的也就是讓世界了解我國民族,我國民族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為達到此目的,必須用國際社會通用的術語,才能讓世界了解我們,當然,術語可以創新,但創新要有基礎,不能隨意「創新」,「參考消息」9月10日有一篇短文,標題是《英國人聽不懂布希英語》,可見,即是英語國家的總統,其語言也要標準,術語也要規範。
在英語國家,民族事務只有一個譯法,即ethnic affairs,其他譯法,外國人看不懂。若按寄來資料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譯為The State National Minorities Affairs Commission,那麼外國人就會理解為「國家中有國家組織的少數人集團事務委員會」,正確的譯法是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若按寄來資料建議把「中國民族」譯為「China national minorities」,那麼外國人會理解為「中國有國家組織的少數人集團」,正確的譯法是China ethnicity或China ethnic groups。若按寄來資料把維吾爾族譯成「The Uygur Nationals」, 那麼外國人就會理解為「有國家組織的維吾爾僑民」,正確譯法是ethnic Uygurs或Uygur ethnic group。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開頭講,國外對「民族」一詞翻譯十分謹慎。我非常高興,由於國家民委領導的重視,「國家民委」、「民族出版社」、「中國民族」英文譯文十分標準。
結論:
起源拉丁語的nation和起源於希臘語的ethnicity(ethno)開始時均表示文化、民族,但身兼二含義的nation在二戰後逐步轉向專指國家,於是表達民族的重任就落在ethnicity(ethnic groups)一詞。
故凡與民族有關的術語,均用ethnicity以及其詞根「ethno」構成的詞,就不會錯。若一味使用nation(國家)詞根構成的詞,就會犯錯誤,因凡用nation作為詞根的詞既與國家有關,又與國家組織有關的詞用於民族,就會引起麻煩。
最後,談談族群術語。我國的臺灣省是族群一詞的發源地。他們把操閩南方言和操客家方言的居民劃為「族群」,是配合選舉的需要,目的是為了政治需要,為了當選。因此,與其說把「族群」作為人類學術語,還不如說是選舉術語,或政治術語。有例為證,我出生在漳州,臺灣有80%以上居民是從漳州遷過去的,我初中在漳州讀書,1949年有不少我漳州同學去臺灣,高中在廈門雙十中學,同班同學有來自臺灣,1949年也有一些同學去臺灣。不管是初中同學,還是高中同學,他們講的是地道閩南方言,若按照臺灣的方言劃分法,我的同學應歸入臺灣閩南方言「族群」,但是我的同學告訴我,到了臺灣後被稱為「外省人」,而不是閩南方言「族群」,在政治上受到歧視。這種以政治為目的的劃分族群應該揭穿。
此外,從人類學觀點看,構成一個族群的人們必須有族群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的族群,人類學家是不會承認的。人類學強調田野調查,直觀研究。為此,我國臺灣省以選舉為目的而劃分的「族群」,乃屬選舉「族群」。在臺灣,除選舉族群外,還有不少或以職業、或以興趣而劃分的族群。可見,「族群」一詞在臺灣用的很亂。
作為一位出生在閩南,從小操閩南方言的學者,我從來沒有以閩南方言來區別自己與其他方言的人,我從小就認為自己是漢族,和全國漢族一起共同使漢字,喜歡杜甫、白居易等。我的這段話是說明,以方言劃分「族群」不符合中國實際,不宜在我國使用「族群」。因為在我國,族群之於人類學既沒有現實意義,更沒有理論意義。
阮西湖
2000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