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年報中的房價秘密:工行八成個貸為房貸,有銀行投向房地產貸款漲122%)
圖片來源:圖蟲網
「房住不炒」定位下,流向房地產的資金被攔住去路。銀保監會多次發文,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不過,在各行業公司類貸款投向中,房地產業仍受到不少銀行的青睞。
時代財經查詢並統計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2019年財報發現,截至2019年末,五大行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總額為17.47萬億元,較2018年末的15.43萬億元增長13.21%。
國有五大行個人房貸情況
在各銀行個人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是重頭戲。其中,工商銀行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在個人貸款中的佔比最高,達80.9%,總額為5.17萬億元;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分別為77.2%、61.8%、35.31%、21.41%,金額分別為4.16萬億元、1.7萬億元、5.3萬億元、1.14萬億元。
部分銀行個人房貸變化情況
地方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更為青睞。2019年度,鄭州銀行個人房貸增長了137.87億元,增幅達84.8%;蘇州銀行、長沙銀行發放的個人房貸分別較2018年末增加了62.65億元、121.84億元,增幅分別為45.2%、44.4%。
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中,地方銀行也是「排頭兵」。2019年內,青島銀行向房地產業發放的貸款為196.73億元,較2018年大漲122.3%。鄭州銀行、無錫銀行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分別為266.78億元、11.42億元,分別比2018年上漲47.4%、40.6%。
部分銀行投向房地產行業貸款明細
與2018年相比,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投向房地產的不良貸款率出現較大增幅,分別增加了0.84、0.75、0.36個百分點。關於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中信銀行解釋稱,「受房地產調控影響,部分房地產企業經營下滑,償債能力下降;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建築施工企業也受到房地產市場影響,出現經營下滑,現金流緊張。」
多家銀行均在年報中表示,其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和監管要求發展房貸業務,滿足和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購房需求。但顯然,它們仍較倚重房地產業。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向時代財經指出,「房貸是一種風險較低的信貸模式。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幾乎全部採用的是抵押貸款的模式,而房地產抵押往往是所有抵押物裡面價值穩定性最高的。」
「一般情況下,抵押房地產的話,銀行只會發放房產估值的70%左右,所以對銀行來說風險相對較小,只要不出現大規模的房價下跌,商業銀行出現壞帳的概率就很低。」江瀚提醒道。
「對於銀行來說,當前要防止的風險主要是出現房價下跌引發的壞帳風險。對此,銀行應當適當降低房地產信貸比例、提升給真正有效的實體經濟信貸的比例才是最好的辦法,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對銀行而言,房地產信貸佔比過高也是風險較大的一種集中性表現。」
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為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行業提供貸款寬限支持,或為銀行業增加信用成本。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全力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湖北省內各金融機構做好相關金融服務和應急保障工作。通知要求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合理延後住房按揭貸款、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期限。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湖北或武漢分行均推行了房貸延期政策
標普認為,給予借款人還款寬限期、削減利息費用及延長貸款期限等貸款寬限支持,將為中資銀行增加近1.6萬億的信用成本。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胡暘瑞認為,「若不良貸款和撥備激增,銀行的信用成本將有所上升,從而令銀行利潤率承壓,並進一步擠壓銀行的內部資本生成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這將導致銀行難以向實體經濟提供信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