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代儒宗張載誕辰1000周年。張載是陝西眉縣人,所開創的關學學派自宋元明清至今已經延續了九百餘年。其關學要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更是被人們廣為傳頌。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陝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關學思想研究優秀成果發布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國內外關學研究成果,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作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理學重要開創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使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在擔任雲巖縣令期間,他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重視道德教化,更是政績卓然。作為張載開創的關中地區的理學,關學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關學所蘊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優秀精神,對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從南宋至今,無數仁人志士也都把張載的「橫渠四句」作為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來追求,甚至作為中華民族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而應用。關學所蘊含的「關學精神」,也已經成為了民族精神命脈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依傍餘光裡,願被風流古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絕不能抱殘守缺、復古守舊,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比如,張載創立的關學,就為我們進行人文素質、道德意識的提升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啟示。必須發掘和弘揚張載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從中汲取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今天的中國,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應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激活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地增強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秦平)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