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幹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有的扎紙紮,焚祭亡靈,紙紮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有的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有這種說法:
「頭七」由兒子辦理,
「二七」為小七,
「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建國前,民間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葬俗為木棺土葬,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女服孝期為3年,侄孫輩服孝1年。子女在1年內不得剃頭理髮和化妝,稱「哀戚毀容」。家中3年內過年不貼春聯等。喪儀主要程序有小殮、停靈、報喪、大殮、點主、開弔、發引、擺祭、下葬和下葬後的圓墳、作七、忌日祭等。喪儀日程,少則五至七日,多達半月之久不等,耗費甚巨。一般人家,人過50歲,晚輩即開始為老人做壽衣、打棺材(稱「壽棺」、「喜棺」)、修墳穴,準備後事,被視為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