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出生於商人家庭,繼承了家傳的商人頭腦和三寸不爛之舌。他去邯鄲做生意,偶然見到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贏異人。呂不韋曾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這便是奇貨可居的典故,出自商人之口的一句話,用來形容人,其實並不是說嬴異人真的多麼有價值,而是呂的商人眼光不一般。
呂不韋用他商人的頭腦計算了商品的價值和利潤,耕田獲利不過十倍,販賣珠寶獲利百倍,而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以獲利無數,於是他決定改寫自己的命運,去做這獲利無數的買賣。
呂不韋對嬴異人開始了攻心之策,先是讓對方信賴自己,接著為異人分析他的處境和未來的安危。嬴異人為質子於秦國八年,本就是秦國不受寵的子嗣,而他的母親更是沒有話語權,自己如今就連性命都難保障,他自己又何嘗不擔心自己的明天呢?也許明天都再難見到太陽了。
呂不韋便將自己的計謀說出,原來他早早便對秦國的形勢進行了打探和揣摩,他看中了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因華陽夫人五子,如果異人能夠歸在華陽夫人門下,做她的兒子,那麼未來就能坐上太子之位。哪一個王室子孫不想當太子呢?嬴異人也是困窘之中別無選擇,只能選擇相信呂不韋這棵送上門來的救命稻草。而嬴異人既沒有權,也沒有錢,在趙國困窘之下,還是呂不韋拿出錢財來,給嬴異人交友之用。
當然前往秦國說服華陽夫人之事,也是呂不韋去打點的。他先從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入手,這個陽泉君本就是沒甚大主意之人,他現在是仗著姐姐作為夫人受寵而有點地位,此刻也算是賓客盈門,地位高貴。陽泉君此時也處於高位,尚不知憂慮未來。而呂不韋就從他這安樂之中的憂患說起,一條條說來,說的陽泉君坐立不安,真的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了。
此時呂不韋才說出了自己的來意,那就是希望華陽夫人能收嬴異人為子,將來立為太子,日後便是華陽夫人和陽泉君都有了指望和依靠,這樣才能保住他今日的富貴和安樂。
嬴異人和呂不韋也算是互相成全,沒有嬴異人,呂不韋再有口才也無用武之地,而嬴異人如果遇不到呂不韋,也沒人為他鋪路設計將來,恐怕只能是作為質子死於趙國或者苟延殘喘。兩個人本來都沒有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了有希望的未來。嬴異人順利成了華陽夫人的兒子,改變子楚,後來繼承了王位,只不過他自己命短,當王之日不過三年而已。而呂不韋的人生巔峰其實才剛剛到來,從他當上了仲父之日起。
嬴政繼位之時,是尚未束髮的少年,仲父和太后掌權,而他並沒有什麼說話的機會。只不過他的內心並不滿足這樣的現狀。一個內心深邃的少年,生來就是孤獨的,如今為王他藏起了自己的鋒芒,凡事隱忍,任由呂不韋決斷。而呂不韋真的以為秦王嬴政仍是少年心性。而他自己竟也以從前秦王遺志為己任,選拔賢能,著書立說等等。
所以不論呂不韋的功過歷史如何評判,他號召門下賓客編纂的《呂氏春秋》留了下來。初著此書之時,呂不韋的初心是為秦王留下一部可以參考的治國理政之書,而後來這本書成了歷史上總結戰國時期百家文化之長的文化著作,這可能是呂不韋未能料想得到的。而他自己也漸漸在高位處有些忘乎所以,不懂得那個少年早已不是少年懵懂,而他迷了雙眼之後,只能跌落下來,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