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寫過3次退位詔書的古今第一人

2020-09-14 歷史影視小迷弟

溥儀,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先後三次為帝又三次下臺,因此溥儀一生寫過三份退位詔書。在2000年未有之大的變局之下,溥儀也算是所有末代皇帝中下場最好的人,最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溥儀

溥儀,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生父為醇親王載灃,生母為蘇完瓜爾佳·幼蘭,公元1908年-1912年在皇帝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王朝宣告結束,但是溥儀及相關人等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退位後,溥儀於1917年張勳復闢時短暫的再次坐上皇位。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人的扶持之下,在東北當了十幾年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俘虜,後又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死後先葬於八寶山,後又遷到清西陵崇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所以溥儀一生三次為帝,又三次退位。


皇帝乘坐龍攆

  • 第一次當皇帝
  • 公元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大清帝國失去了兩位最高的統治者,必須得快速的選出帝國未來最高的統治者,年僅3歲的溥儀就在當時被選擇繼承大統。當時,光緒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年僅3歲的溥儀抱進宮中,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下令讓溥儀繼承皇位,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就這樣,溥儀在懵懵懂懂的年紀就登上皇位,但此時的大清帝國搖搖欲墜,內憂外患,三年之後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給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致命一擊,次年,清廷正式頒發了《清帝退位詔書》,延續了268年的大清王朝正式結束,也象徵著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這是溥儀的第一次退位。值得一提的是退位詔書的起草人為清末民初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江蘇通州人張謇。


    清帝退位詔書

  • 第二次當皇帝
  • 1917年6月,張勳以調節府院之爭(以段祺瑞的為代表的國務院和以黎元洪為代表的總統府之間有矛盾)為由,率5000辮子軍進京,把黎元洪趕下臺,7月1日,張勳兵變,宣統復闢,年僅12歲的溥儀再次在紫禁城登上皇位並大封功臣。7月3日,段祺瑞開始討伐,12日攻入北京城,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次日,溥儀讓載灃和老師寫好退位詔書,宣布退位,這是第二次退位。


    張勳

  • 第三次當皇帝
  •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人的挾持下來到東北,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並任執政。1934年溥儀在長春再次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滿洲帝國」,改元康德,這一時期又稱他為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溥儀不得不再次退位。八月十七日午夜溥儀在通化臨江縣大慄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這是溥儀第三次退位。


    偽滿洲國國旗

    溥儀一生三次為帝,第一次為帝是實實在在的皇帝,不過溥儀衝齡繼位,懵懂無知,僅僅三年罷了;二次登基為帝,猶如胡鬧,僅僅12天;三次登基實為傀儡,算不得真正的皇帝。所以也就有了「一次」為帝,三次下退位詔書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溥儀:寫過3次退位詔書的古今第一人
      溥儀,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先後三次為帝又三次下臺,因此溥儀一生寫過三份退位詔書。在2000年未有之大的變局之下,溥儀也算是所有末代皇帝中下場最好的人,最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 溥儀的退位詔書是怎麼寫的,詔書上都寫了什麼
      其中有一部分是一天皇帝也沒有做過,全靠後代追封,比如說唐太祖李虎,就是被李淵追封的;有些人是不僅做過皇帝,還做過兩次,比如說晉惠帝司馬衷,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明英宗朱祁鎮;有些人就更厲害了,做過三次皇帝,那就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雖然皇帝已宣布退位,從君主制轉向現代政治的時候,對皇權的處理也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實際上,這次退位,並不徹底。
    • 溥儀退位,為什麼要頒布3次退位詔書?
      這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自此,清王朝宣布滅亡。當然,這也標誌著從秦始皇開始,在中國歷史上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宣布結束,中國就此走向了共和制。但真的是這樣嗎?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從1912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裡,溥儀一共退了三次位。直到1950年,蘇軍將溥儀押送過境,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後,大清王朝才算是徹底退出了中國政治的舞臺。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本文就結合這三次退位的經過來解釋一下!
    • 末代皇帝溥儀給自己頒布了三次退位詔書,不想當皇帝也難
      溥儀當了三年皇帝,即爆發1911年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節節勝利,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見清朝大勢已去,企圖投機,轉而要求清帝退位,清廷內部的王公貴族亦紛紛攜帶珍貴物品逃走。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頒布了溥儀的退位詔書。
    • 溥儀當皇帝只亡了一個王朝,但他一生卻下了三份退位詔書
      其時,全國各地紛紛宣告獨立,敦促溥儀退位。溥儀的嗣母隆裕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得同意。1912年2月12日,溥儀正式頒布《清帝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近300年統治的壽終正寢,和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這份退位詔書僅僅有300餘字,為清末狀元張謇草擬,徐世昌潤色而成。
    • 華世奎|溥儀的「退位詔書」 出自他的手筆
      「退位詔書」 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書寫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延綿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由隆裕太皇后頒布的一紙退位詔書宣告退出歷史舞臺。當辛亥革命風雲緊迫時,袁內閣取得隆裕皇太后和攝政王同意退位之後,即命華閣丞書寫宣布退位詔書。
    •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怎麼樣發展?
      溥儀即便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都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相反的,清帝一旦拒絕退位,拒不籤訂退位詔書,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新軍可能會發動政變逼宮,所有針對清廷的優待條件都將不存在,清室的結局可能會很慘。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南北和談代表經過五次會議,最後雙方達成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可以說,袁世凱確實也在為清室爭取優待條件,而這些,不過是為了迫使清帝退位而拋出的誘餌。
    • 溥儀退位時,袁世凱在詔書上加了一句話
      客觀來說,他對於清帝退位也算立下了功勞。1912年2月12號,清帝退位大典在北京紫禁城進行。由於那會兒溥儀才幾歲,所以隆裕太后則代替宣統帝官宣了退位決定。當時她還正式宣讀了正文有350字的《清帝退位詔書》。別看這份詔書字數不多,可其中包括了不少重要信息,且用詞也需要咬文嚼字更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 溥儀退位後,為何民國要保留清皇室特權?你看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太后的名義替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其實溥儀說得上是極為幸運的一位亡國之君了,縱觀世界歷史,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能安然活著的亡國之君真的不多。像中國古代,有不少是被毒死的,比如說李煜,國外更狠,砍頭的、殺全家的都有。對比起來,溥儀雖然也慘,但他真的是極為幸運了。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他的退位昭示著,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 溥儀和光緒帝同出醇親王府,溥儀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之子,母親是攝政王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
    • 愛新覺羅-溥儀的退位詔書裡說了什麼?
      辛亥革命中的孫中山 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當時的退位詔書共三道。起草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張謇。
    • 溥儀的退位詔書被袁世凱修改,卻保住了六大省,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經過孫中山和袁世凱的秘密協商,最終決定由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而袁世凱需要逼迫溥儀退位。1912年2月12日,年僅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最後一次上朝,隆裕皇后當著清朝大臣的面宣讀了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至此,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終於告一段落。而在退位詔書發布的前一天,袁世凱竟將詔書修改,這一改竟為中國保住了六個大省,這是怎麼回事呢?
    • 溥儀在偽滿洲國14年曾6次發表詔書,都是在啥情形下發布的?
      溥儀在偽滿洲國14年曾6次發表詔書,都是在什麼情形下發布的?溥儀在偽滿洲國的14年間,一共發表了6次所謂的詔書,用的都是文言文,開頭的第一句是「奉天承運大滿洲皇帝詔曰」。那麼這六次詔書,都是在什麼情形下發布的呢?
    • 偽滿洲國退位詔書不是溥儀籤的,而是一個女人?專家:聰明人!
      當年溥儀聽信日本人的讒言,在日本人的慫恿下,建立了偽滿洲國。但那時候,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而各方勢力又都想在中國的土地上分一杯羹,很快這個末代皇帝溥儀就被拉下位了。但是最後籤訂退位詔書的並不是溥儀本人,而是一個女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 溥儀退位詔書, 袁世凱提筆加入關鍵一句話, 力保中國領土不失民族...
      此時的溥儀只有6歲,這天早上隆裕皇后要面對清朝的大臣們宣讀皇帝退位詔書。溥儀的退位詔書共有350個字,筆者給大家節選幾句,這幾句跟今天要聊的故事有很大的關聯。「……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 袁世凱仔細推敲,發現退位詔書的漏洞,不然領土大大銳減
      其實在朝廷發生更迭的時候,通常都是會有前朝帝王發布的禪位詔書,大家都知道之前漢獻帝將皇位交給曹丕的事情吧,那曹丕耶可是假意推辭了三次才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呢。但是清朝卻極為特殊,因為這個朝代他們只有退位詔書,清朝皇帝雖然沒有發布單詔書,但是他所發布的這位退位詔書之中卻隱藏著這麼一些問題,當時的袁世凱發現了其中的錯誤,並且改正,要不然的話咱們中國現在可能要損失很多的領土可能要有六個領土的省份就此丟失。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大家都知道清朝之所以衰敗下來,也是因為之前的皇帝太過自大,導致中國遠落後於其他國家。
    • 新刊首發 孫瑜 佚失偽滿《退位詔書》考析
      溥儀一生曾三次發布《退位詔書》,其中前兩次詔書均存世。「滿洲國」作為國家一旦解體,溥儀作為「滿洲國」的皇帝自然失去了依附,又如何能安居其位。另外,溥儀昔日雖受優待,但此時作為偽滿洲國的皇帝,是日本侵略東北的幫兇,能否再次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優待令人懷疑。當然,武部六藏完全察覺了「滿系」大臣的意圖,次長們也指出「國家解體」和「皇帝在位」的矛盾。另外,皇帝退位也從法理上解決了「國家解體」的問題。
    • 溥儀退位的詔書究竟是什麼?袁世凱野心勃勃,詔書藏盡各種名堂
      溥儀的退位詔書究竟暗藏著什麼玄機?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較量?一九一二年,隨著一封退位詔書的頒布,封建帝制關上了自己已經開了數千年的大門。自此,這數千年的歷史只有歷史書上才能見到。這封退位詔書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清朝的無奈,還是袁世凱的野心?
    • 清帝退位詔書
      ,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退位詔書共三道。退位詔書起草人為清末民初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江蘇通州人張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