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兩個ddl的夾縫中熬夜看完了《廊橋遺夢》,又找了些影評來看,其中有王小波的一篇《奸近殺》,還包括些別的,一篇篇大致翻下來,印象深刻的卻只有一句標題:被上帝遺忘的世界。
因著對哲學並無些許常識的緣故,王小波的文章看下去並未覺出太多趣味,大抵是思考深度還不夠的緣故,那便以俗人的眼光妄議些閒談吧。
劇情無外乎簡介,再簡單些說是一個關於婚外情的故事,長輩提及此片曾在國內被禁許久,想來該是因為觸犯了中國人慣有思維中「婚外情是罪惡的」這一禁區,偏偏此片又以極美的手法來描寫這一段婚外情,被禁便是自然的了。可為何二十年過去了此片又不被禁了呢?
2
除去社會環境的變化不說,我私心希冀是大眾的審美角度改變了,變得更純粹些,發覺愛情的美,而不僅是拘泥於這種愛情產生的環境和背景。
或許會有朋友來反駁我,若是拋開感情產生的環境和背景,豈不是一切的感情都是無罪的了?
這樣的發問,倒教我想起電影中的一段臺詞,Robert在離開Francesca的前夜問她,「你以為我們的事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對彼此的感受讓我們不再是兩個分開的人;而且別人一生追求也找不到這種愛,人們認為它根本不存在。難道你想說,我們之間的事,是『不正常』的,想要放棄我們的愛?」
如果是一個未曾看過的人乍然看到這段話,大概下意識的回應是,這當然是不正常的,婚姻是應該忠於家庭,忠於責任的,婚外情怎麼可能是正常的存在?
但如果是一個已經融入情節的人看到,他的反應會是微笑著說,這怎麼會是不正常的呢?這當然是寶貴的,一般人無法得到並認為不存在的感情,但這更體現了它的珍貴不是嗎?
婚外情無罪?這個命題對於大眾道德準則來說當然不成立,但大眾道德準則又是由誰規定的呢?當然還是大眾,那最先認為這個命題不成立的又是誰呢?依然是大眾。
這看起來是一個怪圈,大眾創造了這個命題,通過一種大部分人普遍認同的規則去約束這件事,回歸問題本質,是一些認為這件事不對的人的意識表達組成演變了這一項道德準則,即婚外情是不對的。
事物永遠存在兩面性。既然有不認同那必然有認同者存在,那為何是不認同成為了最終的準則?簡單來說就是不認同的人數多於認同的人數,於是沒有人去理會這件事到底對不對,因為在大多數人還沒有徹底形成意識表達的時候已經被強行接受了這種「準則」。
3
看,所謂的「不正確」「有罪的」究其根本仍是人類內心的一種感受,依然是由個人感知所決定的。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嘗試由內心的自我感受去解釋世界,可這樣往往忽視了一個地方:感情的產生同樣來自於內心感受,故而所謂「準則」不過是用一種感受強行束縛另一種感受罷了。
道德是主觀產生的,感情同樣是主觀產生的,而所謂「天生就有的感情」在這種條件下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因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因此幾乎所有人在尚未產生自我想法和感知的時候已經被迫地「接受」(人們把這一行為成為「學習」)到了這一感受。
那麼,如果沒有經過學習,又會對某一件事產生怎樣的感受?不可否認這一部分主觀的感受是被道德「抹殺」了的,失去了出現的機會,對婚姻之外的人產生感情便屬於這一部分。
一個被上帝遺忘、被道德抹殺的世界,Francesca和Robert是這個世界的誤入者,在這個世界裡他們背棄了固有的觀念,在短短四天裡眠著一個不真實的夢。
4
感情無罪,為何婚外情有錯?其中利害仍是責任。一個人對婚姻之外的人產生感情當然無錯,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為了這段感情所做的背棄了婚姻中責任的事無錯。
婚姻可視為一種契約關係,承認契約的建立是在背負一定的責任之上,Francesca如果僅僅止步於產生感情,那她自然是無錯的,可她選擇了更邁出一步,這也是一雙兒女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背負責任,從那個世界中逃離,或許她認為自己在贖罪,又或許在懊悔?
既然逃離了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但又為何選擇將一切記錄,又甚至堅持要回到當年的夢中?
或許,因為她的心還在那個世界裡不願離開,比起無聊乏味被道德所束縛的現實,一個被上帝遺忘的世界顯得格外美好——即使,夢所在的地方僅僅是一座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