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花8萬買一銅鏡,稱銅鏡自己送上門的,專家讓大叔捐博物館

2020-12-14 群英歷史

大叔花8萬買一銅鏡,稱銅鏡自己送上門的,專家讓大叔捐博物館

銅在古代一直都是重要的金屬器物,可以用來作為貨幣或者是器物,成為古人必不可缺的物質。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留下了很多銅質的歷史文物。這不,一位大叔就得到一個古代的銅鏡,並拿來鑑寶。

大叔在鑑寶的舞臺上,還講述了一段這個銅鏡與他的奇緣。大叔退休之後,沒有迷上廣場舞,而是喜歡和朋友一起去逛古玩店,買點古玩,探討古玩所蘊含的歷史,以此取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大叔就遇上這個銅鏡。一天,大叔與往常一樣,和幾個老友一起去逛古玩店,在店門口碰到一個老鄉向他們兜售這個銅鏡。

大叔剛開始覺得銅鏡出來大之外,既沒有紋飾,又鏽跡斑斑的,並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看到銅鏡有一個被銅鏽弄得非常模糊的「官」字,立馬有了興趣,覺得應該是一件古代重要的器物。所以,大叔和老友商量一下,決定買下來。

然而,看著老鄉穿著樸素,像是個老實人,卻來一個獅子大開口,一出價就是要10萬,頓時打消大叔要購買的念頭,畢竟大叔和老友在這幾年購買古玩的過程中,收藏不下百件,也就花5萬多而已,一個銅鏡要那麼多錢,大叔自然是不樂意的。不過,在一旁的老友卻越看越喜歡,勸說大叔和他一起湊錢買。大叔拗不過朋友,加上自己也蠻喜歡的,便和老鄉砍價。最終,以8萬元的價格將銅鏡給買下來了。

大叔和老友每人都出了4萬元,心疼不已,研究一番以後,也沒得出個所以然來,就想著拿來鑑定一下。於是,大叔便帶著銅鏡來鑑寶節目。

專家接過銅鏡,就說:「這個銅鏡非常大,目測一下,直徑將近有50釐米,雖然銅對於我們來說,感覺無足輕重,但是銅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金屬,那麼大直徑的銅鏡,絕非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因此,它有一個官字就足以證明它的來歷,這是仿照一個佛經上的蓮花牌子,裡面有個官字。所以,它應該是屬於元代的銅鏡。那麼大的銅鏡,也就代表著元代經濟的高度發達,才能在支撐得起揮霍,它是一個重要的實物資料。」

大叔覺得既然是元代的銅鏡,應該值很多錢,就問專家,銅鏡能夠值多少錢。專家表示,這個銅鏡是素麵的,缺乏藝術性,沒有太多紋飾,從市場上講,不一定有人會對它趨之若鶩,它更多的是學術價值。所以,專家推薦大叔捐給博物館,讓更多人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會更好。

最後,大叔並沒有立馬答應專家,而是表示會考慮,就帶著銅鏡下臺去了,畢竟,這是大叔和他老友買的,錢一起出,至少還要經過老友的同意。各位看官,您覺得要不要捐給博物館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老人花5塊錢買來皇宮龍紋銅鏡 專家估價20萬元
    一名搞文物收藏的老者在南京長江路附近一工地上淘寶時,花了5元錢從一名工人手中買了一枚罕見的銅鏡。昨天經專家鑑定,這枚銅鏡系明代早期皇宮用品,其市場價在20萬元左右。文物部門得知消息後表示,這名老者在工地私買文物,已觸犯法律,應將文物上交。
  • 大哥帶銅鏡來鑑寶,聲稱花500萬拍賣回來的,專家:價值一億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也是水漲船高,很多人都開始不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用自己的閒錢來去收藏古物,這讓古玩市場越來越火,但也有些不良商販在裡面渾水摸魚,去欺騙那些收藏初學者,這也讓很多古董收藏者非常害怕,隨後鑑寶節目也開始大火了起來。
  • 銅鏡估價350萬 交完5千元鑑定費「漢代」銅鏡變成「唐代」
    銅鏡估價350萬,交完5千元鑑定費,「漢代」銅鏡變成「唐代」。李大哥給記者看了一下銅鏡,看起來很古樸,背面有不少雕刻。李大哥說,銅鏡是一個老鄉委託他賣的,自己也沒門路,就在不少網站上掛了出售的帖子。去年11月份的時候,有一家自稱是藝術品公司給他打來了電話,對方說他們公司可以幫李大哥賣掉這面銅鏡,如果賣不掉的話公司可以收購。李大哥將銅鏡的照片發給了對方,對方預估價格在350萬左右。李大哥說這家公司叫杭州騰龍藝術品有限公司,初步接觸之後李大哥帶著銅鏡去了這家公司。
  • 扶風縣博物館銅鏡藏品舉要
    扶風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關鎮,是一座融廟宇古建與文物陳列於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曆代文物和近代革命文物近1萬件,其中以西周青銅器稱最,享譽海內外。該館共收藏曆代銅鏡400餘面,上至先周,下到晚清,各時代銅鏡均有所見。  戰國 蟠虺紋鏡(圖1)
  • 瓷器之鄉買銅鏡,藏友圖個高興,專家:動態十足的奔馬十分珍貴
    【導語】一千多年前有一個神奇的小鎮,這裡生產的瓷器那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當時的皇帝宋真宗,看了這裡的瓷器那是愛不釋手,於是一高興就把自己的皇帝年號賜給了它,得名「景德鎮」。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來自江西上饒的王大哥,同樣來到了這個神奇的小鎮,也是一高興花了大價錢在景德鎮買下了一件青銅器。王大哥描述,這件青銅器是高錫材質的,高錫材質更優秀一點,並且銅鏡不在大小,而在它的精美程度。主持人:「這面銅鏡,您心裡價位是多少?」王大哥:「應該在10萬左右。」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由最早的靜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銅鏡出現,之後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裡,銅鏡不僅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還是古代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珍品。  宇宙的解構——漢代八乳四神博局紋銅鏡  在出土的漢代眾多青銅鏡品種中,四神規矩鏡或稱四神博局鏡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銅鏡收藏界最熟悉的鏡種。
  • 古玩店倒閉大甩賣,大叔妄想撿漏花10萬買古董,專家:你可站穩了
    古玩店倒閉大甩賣,大叔妄想撿漏花10萬買古董,專家:你可站穩了來自重慶的張大叔,是一名工程師,平時的愛好就是搞收藏,每五年就換一個項目,像青銅器、字畫、香爐都有收藏,目前又愛上了瓷器。帶來鑑寶的這兩件古董就是最近才買的,因為去麗江旅遊時,看到當地一家古玩店門口貼著清倉大甩賣的字樣,大叔就忍不住進去一探究竟。左挑右撿後就買下了這兩件瓷器,一個是古人放帽子的帽筒,一個是裝糖的糖罐,兩件加一起花了將近10萬塊,所以大叔自我估價也是估了10萬。但是大叔的朋友們對這兩件瓷器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都是真的,有人覺得都是假的,還有的覺得是一真一假。
  • 美輪美奐 意味深長漢代銅鏡~探尋襄陽博物館銅鏡魅力
    《古鏡圖錄》中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讓我們在對這這些古代藝術珍品的品賞中,去體會「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道理。
  • 古玩之漢代銅鏡中的透光鏡
    圖一:甘肅出土齊家文化銅鏡銅鏡的產生與人們的審美需求是分不開的。起初,人們為了美常常到清澈的河邊梳洗打扮,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盛水或冰的器皿,稱為鑑,鑑的初文是監,監是會意字,古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邊自鑑其容,這種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盛行。
  • 大叔幾百塊錢買來的漢代木頭王杖,專家:幾千年的木頭還能留住?
    在本期節目中,一大叔帶來一件木頭物件,自稱是漢代流傳下來的木頭王杖。木頭雕刻的是斑鳩,臺下觀眾起鬨,看著像鴨子。大叔跟主持人強調是漢代的真品,屬於國家一級文物。主持人聽聞大吃一驚,忙問當時花多少錢買的,大叔稱當時只花了幾百塊錢便入手了。幾百塊錢?
  • 銅鏡,銅鏡,如何才能看懂你
    武士鬥獸紋銅鏡 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 唐代桂樹嫦娥紋銅鏡 唐代「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西漢高士宴樂嵌螺鈿鏡 唐代 ◎繆斯客展覽: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展期:2020.11.24日開展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鑑於止水」在鏡子沒有產生之前
  • 為何博物館的銅鏡都以鏡背示人,秘密有三個,可是專家說這都不對
    因此,銅鏡是避邪鏡的話,人就不能盯著看,一來會讓人感到心裡不舒服,二來讓鏡子照人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博物館就從不將古銅鏡的鏡面展示出來。第三:古銅鏡是殮葬鏡。比如,在廣州的象崗漢墓中,考古專家們就發現了一種南越國的殉人制度,經過專家的考古發現,其中有6個殉葬的奴隸,都用銅鏡覆面下葬的。從華夏傳統的思想觀念來看,上述三樣古銅鏡就很不吉利,甚至是有點「邪」。所以專家們出土銅鏡後,一般都是只看背面,而不看正面。
  • 日本國立博物館展出中國銅鏡
    一場名為「中國之鏡」的展出近日在日本國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包括其館藏的戰國、前漢、後漢、三國、西晉的中國十八面銅鏡。中國的青銅鏡鑄造始於公元前17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的飛躍,成為中國銅鏡廣為流行時期。
  • 古代尤物——銅鏡之美
    可見銅鏡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銅鏡文化也已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銅鏡背後的紋飾,更是濃縮了當時的文化特徵和審美情趣。「清冶銅華以為鏡,瑩光如水照佳人」。如果把古人生活用具拿來比較,那銅鏡絕對當屬尤物了。在德州市博物館展櫃裡靜靜地躺著幾面銅鏡,她們背面的紋飾映照出怎樣的絕倫魅力?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找尋。
  • 大叔帶皇帝的64根倚仗鑑寶,專家驚呆了:趕緊捐給博物館!
    皇帝的64根倚仗,大叔鑑寶王剛害怕,專家:趕緊捐給博物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非常的悠久,也出現了幾十個朝代,幾百位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皇帝還稱為」天子「,老天的兒子。但是大部分人畢竟都是半路出家,不是很懂,所以難免會買到假的東西,或者買到一些自己都不確定的東西。於是,許多電視臺也出了一些鑑寶類的節目,幫助人們鑑定寶物的真假。在一檔鑑寶節目上一位大哥,帶了一大堆東西來到了現場,把主持人王剛老師都嚇了一跳。現場大哥問王剛老師:」您知道我這個是什麼寶貝?「王剛老師說:」就您這架勢我都有點怵了。
  • 皇帝御賜王爺官印,有人出200萬沒賣,專家估價後竟要捐給博物館
    皇帝御賜王爺官印,有人出200萬沒賣,專家估價後竟要捐給博物館古代是封建社會,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為了有效傳遞信息,所以古人發明了印章。在古代,上到皇帝,下到九品小官,才會使用印章。這些印章可能也很常見,但古代的皇家印章,現代人可能沒有見過。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明代福壽雙全銅鏡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二十七期:明代福壽雙全銅鏡。明代福壽雙全銅鏡是國家三級文物,直徑27.5釐米、厚1釐米,圓鈕。這種方框帶字的布局,是明清時期銅鏡中比較流行的鏡型。銅鏡銘文之間還分別裝飾有鐵拐李、何仙姑、藍採和等四位八仙人物圖案,這又暗含了「八仙祝壽」之意。這面銅鏡體形碩大,鑄造精美,整體充滿了民俗喜慶色彩。從銘文及圖案內容看,該銅鏡既是當時富人日常實用之物也可作賀壽之器。
  • 家中銅鏡有人出6萬買,大哥果斷拒絕並鑑寶,結果出來心滿意足
    近日鑑寶節目上來了一位來自山西的男子,他的藏品是一件古代的銅鏡。我們都知道,在沒有玻璃之前古代人都是將銅先壓成圓盤再在其中一面打磨出光澤,另一面會雕刻出不同的紋飾。據持寶人介紹,這個銅鏡是家中祖上流傳下來的,由於年代太久已經發黑,所以就一直放在家裡沒當回事。前段時間有人開上了想出價5000元買走,自己的母親直接拒絕,想等著父親回來商量後再說。
  • 河北滄州博物館:12塊銅鏡欣賞,看看哪塊更值錢!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圖為河北滄州博物館展示的12塊銅鏡之一——雙魚紋鏡。(王子瑞 攝)龜鈕葡萄紋鏡。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
  • 博物館的銅鏡為啥都不給看正面?「沒臉見人」啊!
    其實,今天的鏡子是從石鏡、水鏡到銅鏡,再到水銀鏡、鍍銀鏡……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一開始,相傳在黃帝時期,人們在打制石器工具時,發現了一種黑色石頭,經過打磨,可以照出影像,於是出現了鏡子最早的形態—石鏡。但石鏡畢竟珍貴,寶石不易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