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博物館的銅鏡都以鏡背示人,秘密有三個,可是專家說這都不對

2020-12-20 歷史店

我們都知道,古人用銅鏡來整理妝容,正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那問題來了,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不知您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展出的古銅鏡都以背面示人,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擺放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從考古發現來看,古人用銅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約3000-4000年前,而在商周時期,銅鏡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禮器。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銅鏡才開始用來整理妝容,但此時的銅鏡還作為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只有諸侯權貴才能享用,等銅鏡走入尋常百姓家,就是西漢時期的事情了。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古銅鏡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品,一直都備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同時古人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文化,還會用銅鏡作為明器,也就是隨葬品。而博物館的古銅鏡以背面示人,和它是明器有關嗎?有的學者給出了三種解釋:第一:古銅鏡有一部分是風水鏡。在古代社會,銅鏡除了整理妝容,還起到改變風水的作用,即「風水鏡」。古代的風水先生,通過易經八卦和風水鏡,來為事主改變周圍的環境狀況,如果事主的居住地不太理想,還會給出相應的方法來解決。事實證明,風水是迷信之術,可如果銅鏡是風水鏡的話,不管它放在哪裡,即使放在博物館中,讓它對著人也是不吉利的。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專家們索性就將古銅鏡以鏡背示人了。

第二:古銅鏡有一些是避邪鏡。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他們認為銅鏡能照人,也就可以照出妖魅,故此,常常會將銅鏡懸掛在家中,或是佩戴著身上,以起到鎮宅避邪的作用,正如古代文獻中說的那樣,「鎮宅神以埋石,厭山精而照鏡」。因此,銅鏡是避邪鏡的話,人就不能盯著看,一來會讓人感到心裡不舒服,二來讓鏡子照人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博物館就從不將古銅鏡的鏡面展示出來。

第三:古銅鏡是殮葬鏡。

上文提到過,古人有用鏡子隨葬的傳統,但隨葬的方式卻不是直接放在墓室中,而是用鏡面蓋在入葬者的臉上,故此也稱之為「殮葬鏡」。比如,在廣州的象崗漢墓中,考古專家們就發現了一種南越國的殉人制度,經過專家的考古發現,其中有6個殉葬的奴隸,都用銅鏡覆面下葬的。

從華夏傳統的思想觀念來看,上述三樣古銅鏡就很不吉利,甚至是有點「邪」。所以專家們出土銅鏡後,一般都是只看背面,而不看正面。

看到這裡或許有的讀者就納悶了,這樣的解釋有科學道理嗎?為此小編特意諮詢了博物館的文物專家,他們否定了上面的三種解釋,並給出了正確答案。因為古銅鏡的材料是銅和錫的混合物,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受到溼度和溫度的影響,就會被逐漸被氧化,從而使光亮的鏡面受到腐蝕,形成綠色和黑色的氧化銅斑點,導致銅鏡在出土後,根本無法照出任何東西(古鏡因為是文物,沒法研磨,故此,鏡面鏽跡斑斑,無法向遊客展示)。相比之下,古銅鏡的背面因為有各種精美的紋飾,所以更具有觀賞性,同時也體現出了古代青銅鑄造和雕刻藝術的精美,故此,專家們才將博物館的銅鏡反過來以背面示人,把最美的一面展現在我們眼前。

銅鏡是青銅文明的代表器物,可以說,它的一面是歷史,另外一面表現的就是藝術。如今,專家們通過對古銅鏡的研究,也為我們普通讀者,打開了一扇學習歷史的窗口,通過這些文物,我們不僅可以探知過去,還能預見未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綏稜縣金代古墓出土一面銅鏡,因為三點秘密,成黑龍江博物館珍寶
    銅鏡是古人的必需品,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繫。隨著製作水平的進步,銅鏡的圖紋花樣越來越多。數量也是越來越大,可以這樣講:銅鏡是常見物品,要說它能成為寶貝,這個有些不可能,但為何黑龍江博物館的「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竟成為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呢?接下來,小編帶著大家一探究竟。
  • 博物館的銅鏡為啥都不給看正面?「沒臉見人」啊!
    而善於借「鑑」的人,小到正衣冠、見是非,大到王朝興替,從「銅鏡」中都會有明智的見解。正因為銅鏡承載著不同的蘊意,博物館中的銅鏡是一個大類。考古發掘中發現,這時期的銅鏡多以四乳釘為基點形成四分法布局,而且嚴格講求對稱。鏡的背裝飾有龍鳳、八卦、萬字、日月、天地、星辰等驅邪紋飾,到漢代後出現很多闢邪的銘文。
  • 古人正衣冠的銅鏡,而今為何不讓看到正面,只因為這一個原因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銅鏡作為古代社會中常用的生活用具,早已經為人們所知曉。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在博物館中,古代銅鏡一般只會展出背面,這是為什麼呢?銅鏡的另外一面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在這面銅鏡上的「TLV」符號之所以也稱為規矩紋,也有其說法。在四神規矩鏡背方框的四個角,都分別對著四個「V」形符號紋飾,過去人們將其稱為「規」。規是畫圓用的工具,今天稱之為圓規。早在商代中期人們就已熟練地應用圓規。在鏡背紋飾中與四個「T」形紋飾正對的「L」形紋飾,被人們稱之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時用來畫線或測量的工具。
  • 小學生撿到一枚銅鏡,上面寫著24個契丹文,破解遼國的一個秘密
    在打遊戲時,我們總喜歡說小學生「坑爹」,但要是放在以前,小學生可是文物界的大紅人。比如,西漢皇后之璽是小學生撿的,獨孤信印章也是小學生撿的。除此之外,吉林的一名小學生,還曾撿到一枚銅鏡,並且專家們根據上面的銘文,破解了一個王朝的秘密,究竟是什麼鮮為人知的事兒呢?
  •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摘要]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一 西漢早期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經濟亟待恢復,鑄鏡工藝發展緩慢,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這時的銅鏡,鏡面較小,鏡壁單薄,多弦紋小鈕。
  • 以銅為鏡能正衣冠,作為一面鏡子,為何銅鏡動輒成百上千萬?
    而放在我們的每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注重一個人的衣著和外表。而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樣子,所以鏡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這一點古人也是早就注重到了。《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有一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中的「以銅為鏡」就是古代的鏡子——銅鏡。而作為一面鏡子,為什麼能夠在古今之中佔據著貴重品的地位呢?
  • 對鏡貼花黃——銅鏡使用指南
    西漢 「見日之光」銅鏡 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發展的另一個高峰出現在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的銅鏡銅合金配比科學,鑄造工藝精湛,外觀除圓形外,出現了方形、菱花形、方形委角等多種造型02 銅鏡的好搭檔——鏡臺帶手柄的鏡子直到宋代才出現,那在此之前人們都怎麼使用銅鏡呢?捧著嗎?有丫鬟侍奉的當然可以選擇讓丫鬟捧著
  • 古代的銅鏡很珍貴,有一種銅鏡最好謹慎收藏,因它的功用「特別」
    可是有一件寶物,即使年代再古老,收藏家也會拒絕收藏,它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男女,日常生活中總會用到鏡子,用以化妝或者整理衣冠。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開幕
    鏡子上篆刻著「中國大寧」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領銜,260餘件銅鏡與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展廳打「照面」。昨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開幕,該館銅鏡類藏品第一次完整、系統展出。  展覽助理趙玉亮說,此次展覽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按「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展廳裡,大部分銅鏡以背面示人,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和一段段真摯的祝福。
  • 漫說「鏡」界:銅鏡的「鏡鑑」功用
    罐旋即被打碎,錢被哄搶了,鏡在我手中。說不清什麼原因,我以前從未聽說過和見過銅鏡,但我一看見它,就立刻喊到:「銅鏡!」  這銅鏡精美極了!直徑足有20釐米,鏡的背面,泛著銀光,兩隻揚翅起舞的鳳鳥,栩栩如生;鏡面像是有一層亮亮的黑漆,隱約能映出人影,和墓中的紅綠色銅錢相比,幾乎沒有任何鏽跡。我知道這是件文物,把玩幾天後,便把它交給了鋪鎮文化站的趙站長。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以銅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銅鏡在古時有哪些用途呢?該展展覽助理趙玉亮介紹,銅鏡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常以梳、盒、奩、釵等與之配套使用,共同供人們完成梳洗的日常活動。不少銅鏡都有銘文,銅鏡銘文有一部分為吉祥語,表達了人們渴望生活富足、延年益壽和加官進爵等美好願望。
  • 美輪美奐 意味深長漢代銅鏡~探尋襄陽博物館銅鏡魅力
    《古鏡圖錄》中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讓我們在對這這些古代藝術珍品的品賞中,去體會「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道理。
  • 大叔花8萬買一銅鏡,稱銅鏡自己送上門的,專家讓大叔捐博物館
    大叔花8萬買一銅鏡,稱銅鏡自己送上門的,專家讓大叔捐博物館銅在古代一直都是重要的金屬器物,可以用來作為貨幣或者是器物,成為古人必不可缺的物質。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留下了很多銅質的歷史文物。然而,看著老鄉穿著樸素,像是個老實人,卻來一個獅子大開口,一出價就是要10萬,頓時打消大叔要購買的念頭,畢竟大叔和老友在這幾年購買古玩的過程中,收藏不下百件,也就花5萬多而已,一個銅鏡要那麼多錢,大叔自然是不樂意的。不過,在一旁的老友卻越看越喜歡,勸說大叔和他一起湊錢買。大叔拗不過朋友,加上自己也蠻喜歡的,便和老鄉砍價。最終,以8萬元的價格將銅鏡給買下來了。
  • 古墓出土的七件怪物,至今專家都不知道用途
    這尊金獸就成了南京市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可是參觀的專家們看著這尊金獸,一個個都犯了難,這金獸老虎不像老虎,豹子不像是豹子,狗不像是狗,它究竟是什麼東西,難道西漢時候的動物外貌和現在的老虎、豹子和狗已經不同,還是這尊西漢「金獸」,就是一種在地球上滅絕了的動物?4、透光的昭明銅鏡
  • 銅鏡,銅鏡,如何才能看懂你
    戰國楚鏡從距今約4000多年齊家文化出土中國年代最早的銅鏡開始,銅鏡的製造和使用幾乎貫穿了中國歷史始終。想要從如此漫長的時間中梳理銅鏡發展的線索並非易事,比較省力的方法是抓住中國古代銅鏡發展三個最重要的階段:戰國、兩漢和隋唐。熟悉了它們,銅鏡的歷史就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戰國時期攻伐頻仍、社會動蕩,銅鏡的鑄造卻興盛起來。在七雄之中,楚國是戰國銅鏡的主要產區。
  • 120件銅鏡講述兩千多年鏡鑑往事,漢代「魯詩銘文鏡」在列
    3月17日,由嘉興博物館、武漢博物館主辦的「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在嘉興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開幕。「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此次展覽從「銅鏡的起源和流行」、「銅鏡的興盛」「 銅鏡的中衰」、「銅鏡的再度繁榮」、「銅鏡的日趨衰落」、「銅鏡的最後歷程」等六個部分共展出120件銅鏡,以銅鏡的歷史發展脈絡呈現,時間跨度由戰國延至明清。
  • 以銅為鏡,鏡鑑古今,帶你解讀銅鏡的發展歷史與文化
    與齊家文化類似,商代銅鏡鏡背以幾何紋居多,有七角星紋、平行線紋、葉脈紋、多圈凸弦紋等,還有素麵鏡。  這得益於商代出現了專門的鑄造青銅器的作坊,且有了明確的分工。不過,這一時期的銅鏡含錫量較低,青銅的合金成分不太穩定,比較粗糙。周代銅鏡多為素麵鏡,從河南省三門峽市上嶺村虢國古墓群出土的銅鏡可窺知一二。
  • 王莽銅鏡被發現,上驚現三個大字,專家驚呼:這是奇蹟
    王莽銅鏡被發現,上驚現三個大字,專家驚呼:這是奇蹟文/號外歷史之小玲 圖/網絡新帝王莽,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熟悉。王莽的存在,一直備受學術界的爭議,有人則認為他的我們現在很多電影中、小說中所說的「穿越者」。雖然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16年,對世人的影響也沒有很大,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有這個朝代,但是王莽這卻是赫赫有名,他又被稱為「穿越帝王」。為什麼說王莽是「穿越者」呢?
  • 古代尤物——銅鏡之美
    宋代許由巢父人物故事銅鏡劉冬 李晗藝 宮凱  《舊唐書》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中「海獸」的樣子「似馬非馬」,充滿了神秘色彩,究竟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種準確的說法,所以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海獸葡萄鏡的神秘還在於背後的獨特紋飾。將海獸紋與葡萄紋聯繫在一起是何種寓意,讓人難以捉摸。近年來,海獸葡萄鏡身價不斷攀升,逐漸成為各路藏家熱捧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