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件銅鏡講述兩千多年鏡鑑往事,漢代「魯詩銘文鏡」在列

2020-12-21 澎湃新聞

銅鏡往往是古代貴族才能享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是古代的「奢侈品」。在普通人家,一般會用銅盆盛水,以此照面,稱為「鑑」。隋唐以後,銅鏡已經廣泛進入尋常百姓家,其形狀和鏡背紋飾也變得多種多樣。3月17日,由嘉興博物館、武漢博物館主辦的「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在嘉興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開幕。

「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

此次展覽從「銅鏡的起源和流行」、「銅鏡的興盛」「 銅鏡的中衰」、「銅鏡的再度繁榮」、「銅鏡的日趨衰落」、「銅鏡的最後歷程」等六個部分共展出120件銅鏡,以銅鏡的歷史發展脈絡呈現,時間跨度由戰國延至明清。鏡形有圓形、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鏡背紋飾多樣,有戰國的蟠螭菱花紋鏡,漢代的多乳禽獸鏡、四乳四虺鏡、神獸規矩鏡、日光連弧紋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瑞獸花鳥鏡、海馬葡萄鏡、雀繞花枝鏡、雙鸞銜綬帶葵花鏡、寶相花紋鏡、弦紋素麵鏡,宋代的帶柄雙鳳紋鏡、「建康府」湖州鏡、亞形八卦紋鏡、織錦紋鏡,以及明清時期的明仿漢昭明鏡、明仿唐海獸葡萄鏡、清仿漢四乳鏡、清「龍鳳呈祥」鏡等等。這批銅鏡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尚方」神獸規矩紋鏡

銅鏡一種是奢侈品

據武漢博物館藏品保管部副主任孫黎生介紹, 銅鏡最早產生於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廣河齊家坪附近。它是古人特別是古代婦女照面飾容的常用生活用具,絕大多數銅鏡是圓形的,照人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大多鑄有文字或花紋,中間飾有銅鈕,用來穿線便於懸掛。

漢龍虎對峙鏡

早期,由於鑄造技術複雜,用料考究,費工費時,銅鏡往往是貴族才能享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是古代的「奢侈品」。在普通人家,一般會用銅盆盛水,以此照面,稱為「鑑」。

銅鏡自產生一直到西周末年,都處於原始狀態,此時的銅鏡多以素麵,沒有紋飾的居多,有紋飾的也只是以簡單幾何紋為主,體型較小,製作粗獷,簡樸。

然而,紋飾雖簡單,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銅鏡,其鑄造技術卻十分精細。一面銅鏡,原料除了銅以外,往往還要加入錫和鉛。想要鑄造質量高的銅鏡,銅、錫、鉛三者的比例把握十分重要,古時沒有精確的計量工具,全靠工匠們在長期艱苦勞動中摸索技術,積累出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展廳中,一面戰國時期的四山紋鏡,已距今2300多年,雖然已被時光侵蝕成了暗黑色,卻依舊在燈光下散發著瑩瑩光澤。

戰國四山鏡

1700年漢代銅鏡記載珍貴「魯派」詩經

銅鏡背面鑄銘文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新式樣。經過西漢早期的發展,至漢武帝以後,銘文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漢代銅鏡的一個顯著特徵。銅鏡銘文是我們了解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變化,書體演變規律,特別是鑑別古代銅鏡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此次展覽中,「東漢魯詩銘文重列神獸青銅鏡」為國家一級文物。銅鏡的主題紋飾是浮雕神獸,鏡緣有一圈隸書銘文,據我國著名金石學家羅福頤考證與《詩經·衛風·碩人》章略有差異,刻的竟然是我國失傳多年的「魯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漢初傳授《詩經》的共有「齊、魯、韓、毛」四個學派,到南宋時「齊、魯、韓」三家完全失傳了,今天看到的《詩經》都是毛詩一派的傳本。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焚毀了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它由學者們口頭傳誦,才得以流傳下來。魯詩大約在西晉時失傳,失傳1700多年後在這面「詩經銘文鏡」上重新被發現,十分珍貴。

漢魯詩銘文鏡

漢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繁榮,手工業獲得了很大發展,特別是銅鏡製造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不同的時期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隋唐時,銅鏡已廣泛成為

互贈禮品

隋唐時,銅鏡已不似秦漢時那般金貴,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必備品。唐代銅鏡在造型上也突破了漢式鏡,出現了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形狀。在唐詩中,亦對銅鏡多有描繪。白居易的《百鍊鏡·辨皇王鑑也》,寫的正是唐太宗心中別有鏡,以人為鏡,以史為鑑的故事。這一歷史典故,被北宋蘇東坡評價為:「揚子江心空百鍊,只將無逸鑑興亡。」

唐「卐」字鏡

唐鸞鳳花卉紋鏡

隨著銅鏡的普及,隋唐時期的銅鏡更是作為禮品,廣泛用於社會交往。「其實以銅鏡為信物,由來已久。」孫黎生說,古時情人間表達愛意就會互贈禮物,鏡子也是其中的一種,隨著時間推移,銅鏡背面的圖案有寓意有故事,也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

唐菱形瑞獸葡萄鏡

在唐朝,用作送禮的銅鏡圖案除傳統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外,還增加了表現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有趣的是,當時葡萄作為一種新型作物從西域流入唐朝國土。葡萄蔓延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象徵著「富貴長青」,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葡萄紋鏡在唐代的銅鏡中不論質量與數量都位居首位。其中,以瑞獸葡萄鏡最為著名,在瑞獸紋間配以葡萄紋,瑞獸,形態各異,葡萄枝葉蔓延,果實纍纍。

宋帶柄雙鳳紋鏡

隋唐後,直至五代宋金元明清,銅鏡的實用性逐漸被強調,宋朝時出現了鐘形鏡和柄形鏡,但銅鏡鑄造工藝卻逐漸弱化,明清時銅鏡無論型制還是工藝皆因循守舊,最終被玻璃鏡子取代,成為歷史遺存。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11日,展覽期間將推出相關活動。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漫說「鏡」界:銅鏡的「鏡鑑」功用
    罐旋即被打碎,錢被哄搶了,鏡在我手中。說不清什麼原因,我以前從未聽說過和見過銅鏡,但我一看見它,就立刻喊到:「銅鏡!」  這銅鏡精美極了!直徑足有20釐米,鏡的背面,泛著銀光,兩隻揚翅起舞的鳳鳥,栩栩如生;鏡面像是有一層亮亮的黑漆,隱約能映出人影,和墓中的紅綠色銅錢相比,幾乎沒有任何鏽跡。我知道這是件文物,把玩幾天後,便把它交給了鋪鎮文化站的趙站長。
  • 漢代銅鏡的銘文代表著什麼?
    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銅鏡銘文種類繁多,照文意性質,可分為: (1)贈答銘文,有屬於男女或朋友關係的紀念辭,又有意義深長、耐人玩味、膾炙人口的婦女贈送其遠行丈夫的語句。 (2)用於慶禱的吉祥銘文,或歌功頌德、宣示威武的銘文。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一些境內有繪製有襯地的紋飾,然後流行以各種神獸圖案繪於其上,秦代繼承了戰國時代銅鏡的特點而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漢代銅鏡不僅鏡鈕裝飾豐富多樣,而且首先加入了長銘文入鏡,甚至以鏡銘結合的方式布局銅鏡。
  • 中國古代銅鏡的繁榮——漢代銅鏡
    漢代銅鏡不僅在數量上遠超前代,裝飾手法上也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代的風格元素。1、分區裝飾。漢代銅鏡鏡背上通常都鑄有四個或多個等距離的乳丁狀凸起,以此為界,鏡背被劃分為四個或多個區域,分別在每個區域中裝飾主題紋飾。2、突出主紋。春秋戰國銅鏡的一大特點就是由地紋和主紋共同構成鏡背紋飾。
  •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一 西漢早期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經濟亟待恢復,鑄鏡工藝發展緩慢,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這時的銅鏡,鏡面較小,鏡壁單薄,多弦紋小鈕。
  • 古鏡史話-漢代銅鏡藝術鑑賞
    中國古代銅鏡史源遠流長,而漢代銅鏡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講述古鏡史話-漢代銅鏡的藝術鑑賞,讓您領略比較全面的漢鏡收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品鑑漢代輝煌的鑄鏡歷史。一、漢代銅鏡概述漢代社會繁榮穩定,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也在不斷創新和提高之中,銅鏡的紋飾豐富多彩、工藝也更為精湛。其中星雲紋鏡、草葉紋鏡、連孤紋鏡、博局紋鏡、畫像鏡等新型銅鏡也在漢代社會逐漸興起,而且銅鏡的銘文也突顯鮮明的時代特徵。
  •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鏡子,千年以來,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映照妝容的器物,還有著裝飾居所、記事言情、祈福闢邪的作用和文化意義。最近,「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餘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
  • 美輪美奐 意味深長漢代銅鏡~探尋襄陽博物館銅鏡魅力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銅鏡在我國最早發現於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其歷經新石器時代的稚樸,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到漢代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 86件銅鏡貫穿銅鏡發展史
    漢·臥蠶紋銅鏡  「河澄皎月——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銅鏡展」正在瀋陽故宮展出,這是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曆代銅鏡的首次公開展示,86件銅鏡跨度從春秋戰國直至清代昨日,記者來到瀋陽故宮,採訪了副院長李理,他向記者講述了銅鏡背後故事,還梳理了古銅鏡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銅鏡出現,之後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裡,銅鏡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銅鏡萌芽於夏代,形成於西周,盛於漢、唐,衰落於宋、元,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鏡大量傳入中國,乾隆以後被玻璃鏡所取。
  • 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考古學研究及其意義
    銅鏡作為古代人照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在我國古代有著製作和使用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我國古代銅鏡在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出現之後,經過商周時期的逐步發展,到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形成第一個發展高峰。漢代的銅鏡類型多樣,鏡背紋樣精美、銘文內容豐富,鑄造技術精良,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當我們拿到一面銅鏡時,我們怎麼認識它?    我們首先要關注鏡子的鏡形,鏡鈕,鈕外面是鈕座。鈕座外面是鈕區,鏡背紋飾的分區如內區、外區。有銘文的叫銘文帶。有乳釘的叫乳釘,最後是鏡緣,等等。    我們研究銅鏡,主要是研究什麼呢?    首先要看它的紋飾,紋飾是顯示不同歷史時期銅鏡特點最重要的標誌。
  • 談一談漢代銅鏡紋飾的演變
    銅鏡是古代照容用的器物,其中,漢代銅鏡的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是我國古代銅鏡工藝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它是漢代工藝美術中一個重要的品種,式樣豐富,製作精良。漢代的銅鏡不僅數量多,銅鏡上的紋飾也古樸大方,嚴謹優美,體現出了我國古代銅鏡工藝的高超水平。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圖一國博「鏡裡千秋」展廳國博館藏銅鏡數量共計9400餘面。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典範 漢代銅鏡藝術
    《考古》1981年4期)這—時期,銅鏡的造型、鈕制、紋飾方面的共同特點如下: 1.造型 鏡多為圓形,並出現了長方形大鏡。形體比戰國銅鏡明顯加大、加厚。 2.鈕制 半圓形鈕逐漸代替了弦紋鈕,並均有鈕座。
  • 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原標題: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圖1: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四神規矩鏡,又稱四神博局鏡,因鏡背上有神秘的「TLV」紋而得名。這類鏡子,始見於西漢,新莽時期最流行。紋飾有繁有簡,有的有銘文,有的無銘文,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和「TLV」紋是其典型特徵。這種紋飾和外圓內方的布局,既反映了漢人的天地宇宙觀,也反映了漢人對吉祥如意的期盼和追求。
  • 李湛:四神規矩紋銅鏡與漢代六博
    ▲ 漢 四神規矩紋銅鏡 這面漢代四神規矩紋銅鏡是1953年由西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移交鏡緣素麵,寬平。 這面漢鏡最神秘的就是它上面的T、L、V紋,這種紋飾一般稱之為規矩紋,也有稱博局紋者,只因其與漢代流行的「六博」遊戲棋局布局相同。其命名如何暫且按下不表,先把時間回推,一同梳理一下這種銅鏡的發展與出現的脈絡。
  •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2018年04月11日 09:24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字號 關鍵詞:花葉;銅鏡;方鏡;四山鏡;紋飾;形制;銘文;介紹
  • 「中國大寧」銅鏡長啥樣?神秘的唐代「江心鏡」是否存在?
    最近,「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餘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從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到殷墟婦好墓銅鏡;從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到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從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銅鏡到清代嬰戲紋銅鏡,一面面銅鏡既傳遞出獨特的中式美學,也展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
  • 四千年前就有銅鏡 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精美
    四千年前就有銅鏡 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精美 2019-01-19 07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精美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 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淺談漢代銅鏡的特點
    戰國末期,少數銅鏡上出現的銘文在西漢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武帝之後,更是成為必不可少的主題內容。這些變化,使西漢中期出現了真正的「漢式鏡」。西漢銅鏡的銘文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祈求高官、福祿、富貴;表達男女相思之情;讚美銅鏡的質量和效果。銘文銅鏡中,以日光連弧鏡和昭明連弧鏡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