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考古學研究及其意義

2020-12-19 光明網

            

        四乳草葉紋鏡        四乳草葉紋鏡鑄範  連弧紋帶蟠螭紋鏡  連弧紋帶蟠螭紋鏡鑄範

內容提要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銅鏡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漢代銅鏡作為一種重要的和常見的文化遺物,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中日學者通過對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鑄鏡作坊遺址的調查和鏡範的研究,基本了解了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從鑄造技術、產品特徵到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情況,填補了古代銅鏡製作技術和銅鏡生產研究的空白。作為我國乃至東亞古代鑄鏡技術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它不僅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漢代制鏡工藝技術的認識,對漢代手工業生產技術、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研究也將起到推動作用。

銅鏡作為古代人照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在我國古代有著製作和使用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我國古代銅鏡在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出現之後,經過商周時期的逐步發展,到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形成第一個發展高峰。漢代的銅鏡類型多樣,鏡背紋樣精美、銘文內容豐富,鑄造技術精良,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這一時期,隨著青銅日用器具的迅速發展和更加廣泛的應用,銅鏡迅速走向平民化,成為當時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銅鏡日益普及、社會需求量巨大的背景下,漢代的銅鏡製造業迅猛發展,成為當時最為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漢代銅鏡作為一種重要的和常見的文化遺物,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成為漢代社會歷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物。然而儘管考古發現的漢代銅鏡已是數以萬計,漢代銅鏡的研究也是成果纍纍,但是關於漢代銅鏡的製造、生產、流通和使用等,歷史文獻中幾乎沒有記載;與銅鏡製造相關的遺蹟和遺物的考古發現也長期處於空白,致使漢代銅鏡製造業的研究長期停滯不前。因此,通過有關漢代銅鏡製造遺蹟和遺物的調查和研究,對當時銅鏡的產地、製造工藝技術、生產經營方式、產品的傳播和流通等進行探討,不僅成為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且對於漢代金屬工業和社會生產的研究都具有積極意義。有關漢代臨淄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和鏡範的考古學研究及其成果因此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義。

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考古學研究,肇始於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發現,而系統的研究,是從鏡範研究和鑄鏡作坊址調查兩個方面展開的。

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作為西周至戰國時期齊國的都城,自公元前859年齊獻公遷都臨淄到公元前221年秦軍入臨淄滅齊,歷時638年之久,並且在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的齊宣王時期發展成為全國最為繁華的大都市(《戰國策・齊策》)。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設臨淄郡,臨淄城是臨淄郡的郡治。兩漢時期,郡縣與封國並行,臨淄城作為齊郡郡治和漢代諸侯國齊國的都城所在,依然十分繁華,城內設立有鐵官、四市等,是當時「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東方中心城市(《漢書・高五王傳》)。新莽時期,臨淄仍然是東方工商業大都市(《漢書・食貨志》)。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探明了臨淄齊國故城的形制、布局、結構和文化堆積狀況,同時發現了大量東周至漢代的手工業遺存,為漢代銅鏡製造業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鏡範,是鑄造銅鏡所使用的鑄範。它作為鑄造銅鏡的模具,是探索銅鏡鑄造和生產最為重要的遺物。臨淄齊國故城內漢代鏡範的發現,始於1940年。當時,日本學者關野雄在進行考古調查時從齊國故城大城北部的今傅家廟的村民手中購得1件鏡範殘片,不過,這件事長期未能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時隔半個多世紀後的1997年秋,臨淄齊國故城大城南部今劉家寨村又發現1件鏡範殘片,被當地博物館收藏並進行了報導。鑑於鏡範是研究銅鏡鑄造和生產的關鍵遺物,而出土地點明確的漢代鏡範又是首次發現,我們先後多次到臨淄齊國故城進行實地考察,並對當地出土鏡範進行了廣泛的收集和多方面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和初步成果很快引起了日本學術界的關注。2004~2006年間,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日學者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合作研究。迄今為止,臨淄齊國故城出土並經過我們實際考察的鏡範已達96件。

關於臨淄漢代鏡範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方面是進行考古學的觀察、測量和分析,並與漢代銅鏡進行比較和對照研究,以探討鏡範的製作方法、銅鏡產品的類型和生產的年代;另一方面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鏡範進行多種形式的科學分析和檢測,以探討鏡範的原材料、燒成溫度等製作工藝,並收集銅鏡鑄造工藝的相關信息。經過努力,上述兩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鏡範對於研究銅鏡的鑄造和生產是至關重要的遺物,但從考古學上探討銅鏡的生產,還必須調查和尋找製造銅鏡的作坊遺址,才能真正確定銅鏡的生產地點,更全面地了解當時的銅鏡生產。為此,我們先後在臨淄齊國故城內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取得了重要收穫。迄今為止,臨淄齊國故城內經考古調查並能夠確認的鑄鏡作坊址已有3處,即蘇家廟、闞家寨和石佛堂,而傅家廟和劉家寨兩地也可能有銅鏡生產遺存。通過鑄鏡作坊址的調查,我們不僅確認了當時銅鏡的生產地點,了解了銅鏡作坊的生產年代,還明確了漢代臨淄城內鑄鏡作坊的分布及其與其他手工業作坊的關係,從而使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綜合研究成為可能。

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和鏡範的考古學研究及其成果,初步揭示了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基本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意義。

其一,通過臨淄鏡範的考古類型學研究和年代學研究,初步究明了漢代臨淄銅鏡生產的年代、產品類型及其地方特色。綜合鑄鏡作坊址調查資料和出土鏡範的分析可知,漢代臨淄鑄鏡作坊的生產年代,主要為西漢前期和中期,早者可追及西漢初年,晚者可能延至西漢後期,但不會晚到東漢時期。其產品,主要有各種蟠螭紋鏡、四乳弦紋鏡、四乳龍紋鏡、四乳草葉紋鏡、博局草葉紋鏡等五類,其中尤以草葉紋鏡頗具特色。臨淄製造的銅鏡,主要是中小型銅鏡,但同時也製造少量的大型和特大型銅鏡。以四乳草葉紋鏡為代表,集中表現出臨淄造銅鏡的獨特風格――「臨淄風格」,如鏡體厚薄適中,製作精良;紋樣結構緊湊,布局疏朗;草葉紋清秀、規整、線條流暢;銘文篆書、字體方正等。

其二,通過臨淄鏡範的科學分析並結合考古學研究,初步揭示了漢代臨淄銅鏡製造的工藝技術及其水平。銅鏡鑄造採用的是陶質雙合範技術,製作鏡範使用的原材料是當地一種含有較多粘土的細顆粒黃土並羼入稻殼灰;製作鏡範的方法是「模製法」和「刻製法」並用;鏡範成型後還要裝入還原窯進行烘烤和焙燒,合範澆鑄時型腔表面塗刷脫範劑。銅鏡的鑄件熱處理,是鑄件加工的一個重要環節,並且在熱處理過程中還可以獲得「凸面鏡」。上述問題的初步究明,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漢代制鏡工藝技術的認識,無論對於中國古代銅鏡製作和生產的研究,還是對於深化東亞古代制鏡技術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認識,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三,首次從考古學上找到了一個漢代的銅鏡產地,臨淄作為漢代鑄鏡中心之一得到科學的確認。在陶質雙合範鑄鏡的技術背景下,鏡範是研究銅鏡製造和生產的最為直接,也是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就全國範圍來說,迄今漢代鏡範能夠確認其出土地者,臨淄齊國故城屬於首次,也惟有臨淄齊國故城。這裡,鏡範的發現數量之大,見於記錄者已多達96件,況且還有不少流散在民間。銅鏡產品類型多樣,既有各種類型的草葉紋鏡,還有各種蟠螭紋鏡和少見的四乳弦紋鏡與龍紋鏡。銅鏡生產的時間很長,從西漢初年到西漢後期,尤其是西漢前期更是其興盛期。漢代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和確認,臨淄是首次,也是惟一的。迄今已經確認的鑄鏡作坊址已有石佛堂、蘇家廟和闞家寨等3處,集中分布在齊國故城之大城中北部一帶,顯示出漢代臨淄銅鏡生產已經具有較大規模。這就首次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臨淄是漢代一個重要的銅鏡生產基地,是漢代銅鏡製造中心之一。

其四,通過臨淄齊國故城內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和綜合分析,使我們對漢代臨淄銅鏡的生產經營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臨淄齊國故城內能夠確認的石佛堂、蘇家廟和闞家寨等3處鑄鏡作坊址,都集中分布在大城的中北部地區,即大城中北部的東西向古道路的南、北兩側,據傳曾出土有鏡範的今傅家廟村西南地點,也位於上述古道路的西端附近,據傳曾發現有鏡範的劉家寨村南地點,則位於大城南部的中部地區。由此可見,西漢時期臨淄城內的鑄鏡作坊,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城中北部的東西向古道路的南、北兩側,並且鑄鏡作坊址附近往往有同時期的鐵器冶鑄、錢幣鑄造和骨器加工等手工業遺存,說明當時的銅鏡作坊主要分布在臨淄城的「手工業園區」之內。鑄鏡作坊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密集,表明西漢臨淄城內銅鏡製造業規模十分可觀,銅鏡製造是當時主要的手工業之一,也是當時臨淄重要的產業之一。至於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性質,應當屬於民營。

其五,基於漢代臨淄造銅鏡的類型和特徵,通過與各地出土西漢銅鏡的比較研究,我們對漢代臨淄造銅鏡的傳播和流通獲得了初步的認識。臨淄及其鄰近地區即當時的齊國境內,是臨淄造銅鏡的主要傳播和流通地區。與山東鄰近的河南以及西漢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一帶,也是臨淄造銅鏡的重要傳播和流通區域。從更大的範圍看,西漢臨淄造銅鏡的傳播和流通地域,南至長江中下遊的今安徽、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乃至嶺南的桂東一帶,西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北達今遼寧省乃至吉林省的西南部地區,向東北則有可能東渡大海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九州島。至於銅鏡的傳播方式,一種是商品交換和流通,這也應當是主要的流通方式;另一種則是隨著人們的移動使之流傳到各地。

總之,通過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和鏡範的研究,使我們對漢代臨淄的銅鏡製造業從鑄造技術、產品特徵到生產經營管理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填補了古代銅鏡製作技術和銅鏡生產研究方面的空白。作為我國乃至東亞古代鑄鏡技術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將極大地推進中國乃至東亞古代銅鏡的研究。同時,作為漢代銅鏡生產的開創性研究,它對於漢代手工業生產技術、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研究也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還將為漢代各地區間人群移動、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和信息。當然,就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考古學研究來說,目前的研究還是初步的,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就整個漢代銅鏡製造業來說,鑄鏡作坊址和鏡範的發現還僅限於臨淄一地,還需要在其他漢代城址中大力進行銅鏡製造業的考古調查和研究。銅鏡製造業作為兩漢時期重要的手工業生產之一,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考古學研究,對於漢代社會經濟的研究無疑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相關焦點

  • 「臨淄漢代鏡範與銅鏡考古學研究」啟動儀式舉行
    2018年12月24日下午,「中國山東省臨淄漢代鏡範與銅鏡的考古學研究」中日合作項目啟動儀式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舉行。「中國山東省臨淄漢代鏡範與銅鏡的考古學研究」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中日合作考古研究項目,合作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與日本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
  • 山東臨淄被認定為漢代銅鏡製造基地
    山東臨淄被認定為漢代銅鏡製造基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5日 10:05 來源: >  新華網濟南2月14日專電(記者 王海鷹)來自中、日、韓三國的80多名學者經過研討,認定山東臨淄是漢代重要的銅鏡生產基地。
  • 臨淄被確認為漢代銅鏡生產基地(圖)
    鏡範  本報淄博2月11日電記者趙曉霞報導:日前在山東省淄博市舉行的「齊都臨淄與漢代銅鏡鑄造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專家表示,從考古學上可以證明臨淄是漢代一個重要的銅鏡生產基地,是漢代銅鏡製造中心之一
  •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2018年04月11日 09:24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字號 關鍵詞:花葉;銅鏡;方鏡;四山鏡;紋飾;形制;銘文;介紹
  • 臨淄被認定為漢代造鏡基地
    本報淄博2月12日訊 2月11日,為期三天的「齊都臨淄與漢代銅鏡鑄造業國際學術研討會」落幕。與會的80餘名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學者經過研討和論證,認定臨淄為漢代重要的銅鏡生產基地,是漢代銅鏡製造中心之一。  據了解,鏡範是研究銅鏡製作和生產的最為直接、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 破譯銅鏡製造的工藝密碼(尋古探源)
    在山東臨淄齊故城考古發現的大量漢代鏡範和鑄鏡作坊遺址,為我們破譯漢代齊都臨淄的鑄鏡業以及中國古代銅鏡的鑄造技術提供了詳實資料,受到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山東臨淄齊故城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是周代齊國的都城,也是秦代臨淄郡郡治、漢代齊郡郡治及諸侯國齊國的都城。
  • 古鏡史話-漢代銅鏡藝術鑑賞
    中國古代銅鏡史源遠流長,而漢代銅鏡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講述古鏡史話-漢代銅鏡的藝術鑑賞,讓您領略比較全面的漢鏡收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品鑑漢代輝煌的鑄鏡歷史。一、漢代銅鏡概述漢代社會繁榮穩定,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也在不斷創新和提高之中,銅鏡的紋飾豐富多彩、工藝也更為精湛。其中星雲紋鏡、草葉紋鏡、連孤紋鏡、博局紋鏡、畫像鏡等新型銅鏡也在漢代社會逐漸興起,而且銅鏡的銘文也突顯鮮明的時代特徵。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一些境內有繪製有襯地的紋飾,然後流行以各種神獸圖案繪於其上,秦代繼承了戰國時代銅鏡的特點而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漢代銅鏡不僅鏡鈕裝飾豐富多樣,而且首先加入了長銘文入鏡,甚至以鏡銘結合的方式布局銅鏡。
  • 談一談漢代銅鏡紋飾的演變
    銅鏡是古代照容用的器物,其中,漢代銅鏡的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是我國古代銅鏡工藝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它是漢代工藝美術中一個重要的品種,式樣豐富,製作精良。漢代的銅鏡不僅數量多,銅鏡上的紋飾也古樸大方,嚴謹優美,體現出了我國古代銅鏡工藝的高超水平。
  • 美輪美奐 意味深長漢代銅鏡~探尋襄陽博物館銅鏡魅力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銅鏡在我國最早發現於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其歷經新石器時代的稚樸,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到漢代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 中國古代銅鏡的繁榮——漢代銅鏡
    銅鏡的繁榮——漢代銅鏡隨著戰國時代的結束,青銅禮器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兩漢時期,青銅器仍然很多,但都已作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銅鏡就是其中之一。由於產量增加,銅鏡使用已不再局限於上流社會,在兩漢民間廣泛流行,迎來了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繁榮階段。
  • 古玩之漢代銅鏡中的透光鏡
    也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銅鏡的製作和流行在楚地出現,到戰漢時期已在上流社會廣為流行,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  在歷代精美的銅鏡中,有一種漢代銅鏡具有透光效果。所謂透光,就是陽光直射鏡面時,鏡面反射在牆上或者地上的光斑,將會呈現出其背面的圖案,甚至連銘文都顯現的一清二楚,這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當代人們也感到神奇。
  • 古代銅鏡的黑漆古和水銀古是什麼意思
    京都佛獸鏡中原佛獸鏡局部中原佛獸鏡三面中、日畫紋帶佛獸鏡是同模鏡的結論,對中、日畫紋帶佛獸鏡鑄制地、出土地的探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御猿堂佛獸鏡為了更深入地展開以下筆者的論證,先來談談中國古代銅鏡的黑漆古和水銀古問題。
  • 考古學中實驗微痕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意義——基於人工製品及其表面...
    報告題目:考古學中實驗微痕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意義——基於人工製品及其表面痕跡證據的闡釋 報 告 人:給利亞·葉甫蓋尼·尤裡耶維奇 俄羅斯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 資深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俄羅斯實驗考古的代表人物。創立了實驗考古的精品課程,該課程在歐洲巡迴講授。
  • 你了解漢代銅鏡麼?它有哪些紋飾特徵和文化價值呢?
    漢代銅鏡銅鏡是照面飾容的日常工具,也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漢代銅鏡作為一種藝術品,蘊含著特有的文化精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從早期銅鏡出土的情況看,墓葬的墓門上通常會掛一枚銅鏡,或者在棺材上放一枚銅鏡。古人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闢邪,就像「照妖鏡」一樣,不讓妖魔闖進墓室。
  • 書單|青銅器、金文、冶金、銅鏡研究
    ]林巳奈夫 上海古籍 2017-05 1,500.0青銅觶研究:商周青銅器的考古學和禮制文化研究曹斌 科學出版 2016-12 128.0中國藝術史圖典:青銅器卷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 上海辭書 2016-12 148.0陳簠齋彝器全形拓精選(二)(盒裝)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編 文物出版 2016-08 1,080.0陳簠齋彝器全形拓精選
  • 李湛:四神規矩紋銅鏡與漢代六博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中始見銅鏡,而後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時都有發現。 及至戰國時期,銅鏡產量激增,出現了一個高潮,這個高潮一直延續到了漢代,銅鏡的形制、式樣和紋飾呈現出爭奇鬥豔、百花齊放之勢,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文所要介紹和討論的便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一面漢鏡——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四神規矩紋銅鏡。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主要研究博物館學、隋唐文物考古、吐魯番文書和中國古代銅鏡。主編有《中國銅鏡圖典》,合著有《中國古代銅鏡》等。    我來國博做講座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在這個地方工作了35年,其中兩次擔任副館長。原來我是研究吐魯番文書,後來研究銅鏡。今天我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漢代銅鏡的相關內容。
  • 漢代「黑科技」銅鏡能透過光線,世界研究千年無解,至今還是謎
    今天要說的這個,是一枚銅鏡,能夠透過光線,大家都稱它為漢代的「黑科技」, 世界研究千年都無解,至今也是迷。鏡子在出土的文物中也不是什麼稀罕的物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梳妝打扮最少不了的,就是鏡子了,但要說鏡子中的珍寶,還真是少之又少,這面漢代的銅鏡就是如此,能被人們稱為「黑科技」,肯定不會是一面普通的銅鏡這麼簡單。
  • 十幾面漢代銅鏡正在濱州市博物館展出!還有漢代瓦當、地磚···
    專家說,中國銅鏡的發展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漢鏡最常見的形制為圓形,有圓形或方形鈕。漢鏡較戰國鏡厚重,鏡緣則流行寬緣,卷緣消失;西漢晚期注重鏡緣裝飾;王莽時曾流行方格規矩紋鏡,東漢流行日光銘、昭明銘的連弧紋鏡;東漢中期開始,以神獸鏡和畫像鏡為主的銅鏡異軍突起。神獸鏡以東王公、西王母等神像,有的還把車馬、歌舞、歷史人物、神話傳說雕刻進來!您又要問了,咱市博的文物中,有沒有2000年前的珍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