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漢代銅鏡麼?它有哪些紋飾特徵和文化價值呢?

2020-12-04 早安讀書

漢代銅鏡

銅鏡是照面飾容的日常工具,也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漢代銅鏡作為一種藝術品,蘊含著特有的文化精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

從早期銅鏡出土的情況看,墓葬的墓門上通常會掛一枚銅鏡,或者在棺材上放一枚銅鏡。古人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闢邪,就像「照妖鏡」一樣,不讓妖魔闖進墓室。

隨著陶瓷業的發展,青銅器製造開始逐漸被替代,漢代的青銅器製造處於衰退期,但銅器並沒有因此而衰退,漢代的銅器製造業規模依舊很大。兩漢一統的局面下,帶來了繁榮的經濟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銅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本文從漢代銅鏡紋飾的特徵出發,給大家介紹下漢代銅鏡的文化價值。

漢代銅鏡的紋飾特徵

①紋飾圖案造型豐富

兩漢時期的銅鏡製作精巧,再加上漢代文化融合了不少邊塞和異國的情調,其圖案造型也在漢朝時期非常豐富。

草葉紋鏡

銅鏡紋飾圖案除了美觀之外,也與思想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係。漢代銅鏡中出現了草葉紋(有些學者認為是「麥穗紋」),這種花紋來源於漢代人民的日常勞作,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的歷史。除了植物紋鏡,紋飾還有龍鳳,獸紋,蝙蝠這些動物紋飾。這些圖案都帶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現實生活的美好祝願。

星雲紋鏡

幾何圖案的紋飾圖案也是漢代銅鏡的一大類別,比如星雲紋的形狀就像古代的天文星象,與漢代的神話和長生不老的思想有關。而它其實是由戰國時期流行的蟠螭(一種與龍相關的神獸)紋鏡演變而來,小乳釘系蟠螭骨節變幻,雲紋則為蟠螭體之化身。

還有一種四神紋鏡上的圖案與甲骨文中的四方風神相關,漢代以「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鳥,北玄武」為代表,象徵著鎮守東南西北,也寓意著四方國泰民安。

連弧紋鏡

連弧紋裝飾在漢代銅鏡中並不少見,主要用弧紋內向連結成一圈或者兩圈構成,連弧紋位於鏡背內區,起主要裝飾作用。蝙蝠紋鏡實際上是柿蒂紋的變形和擴張,紋樣抽象化,形式美觀。

②紋飾表現手法多樣

神話靈獸鏡

漢代沿襲了戰國銅鏡的裝飾風格,多採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隨著銅鏡工藝不斷的提升,紋飾的雕刻手法逐漸從單線勾勒輪廓演變成了高浮雕的技法。

神話靈獸鏡裡的內容多以龍虎以及神話人物為主,而層層疊疊,深淺不一的神獸浮雕,正是神話靈獸鏡的一大特色。

紋飾表現手法都是以線條式平面狀進化為圓雕,高浮雕式,神獸的形態靈活,體現了銅鏡布局的多樣化。

規矩紋鏡(TLV紋)

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流行的時間最長。它的鑄造雕鏤都非常規矩,因為紋飾裡有規則的TLV形裝飾而得名。方格四邊中有T形紋飾和其相對的是L形紋飾,外圍為V形紋飾。

到了東漢中期至末期,銅鏡的鏡面微凸,便於照出面形的全形,更加符合科學原理。這一時期創造了浮雕式作法,紋飾較高。

畫像鏡

浙江紹興是東漢後期最重要的銅鏡製造中心,紹興出土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畫像鏡。畫像鏡主要以淺浮雕形式表現。除了人物、鳥獸、花草,和當時畫像石、畫像磚,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也是常見題材。

漢代銅鏡的文化價值

因為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漢代是神化語言向非神化語言過渡的特殊階段。漢代銅鏡的紋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反映,它通過生活和觀念鑄造出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①銅鏡裡的神文化

神話故事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古人對自然事物的想像力,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漢代銅鏡上面雕出了代表吉祥富貴的龍鳳,龍鳳崇拜的起源非常早,在漢代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銅鏡上的龍鳳花紋,多以銘文「大樂富貴,宜酒食」與其相配。反映了漢代的百姓對富貴美好的期望。

在神話傳說中,上古時期的神仙也展現在了漢代銅鏡上。比如銅鏡中出現了青龍,白虎和羽人,據考古專家分析,這類圖案展現了古人為了實現升天的美好願望。生活在漢代的人嚮往追求羽化升天,據史書記載,漢武帝也是一直在尋找長生不老藥。

漢代銅鏡上的四神也體現了漢朝百姓對於地理觀念的認知。不僅如此,青龍代表木,朱雀代表火,白虎代表金,玄武代表水,中央為土,也體現了五行的觀念。

銅鏡展現出的神文化,結合了人與神獸,神話與歷史,藉助神獸的力量,展示了漢代人民對於生活的期望和對長生不老的美好祈求。

②銅鏡裡的儒家思想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把儒家思想作為主要統治思想的時期。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漢武帝的大力推行讓漢代的儒家思想滲透到了社會各個層面,銅鏡紋飾中也蘊含著濃厚的儒家思想。

自儒家思想成為漢代的社會主流思想之後,反映孝道故事的漢代藝術作品也逐漸流行起來。銅鏡紋飾中的「忠孝」比較常見,儒家認為「孝」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深刻的觀念意識也就在藝術領域體現了出來。

伍子胥銅鏡

董仲舒將忠君與忠父相連,將上層統治階級所強調的忠孝觀念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作為忠臣代表的伍子胥,就成了銅鏡紋飾的題材之一。鏡背的圖案被四乳分成了四個圖案,整個圖紋採用了浮雕的手法,生動形象,是歷史故事銅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儒家思想強調內在的道德品質,漢代銅鏡通過外在的形式成功的表現出內心的想法,這正是現代設計的核心理念。

古代人類用智慧設計出了許多蘊含文化價值的紋飾,在現代的裝飾藝術中,這些漢代紋飾的符號依舊被廣泛應用著。這些設計蘊含著儒家思想下對美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這小小的銅鏡展示出來。漢代銅鏡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並傳播給後代。

總結

《女史箴圖》中的銅鏡身影

通過出土的漢代銅鏡,我們能夠感受到它所處的年代歷史,文化和生活。漢代銅鏡是中國歷史上銅鏡工藝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漢代銅鏡精美的紋飾反映了漢代的高超工藝以及人們開放的思想,也展示了那些隱藏在背後的文化價值。

漢代銅鏡為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漢代人民把對審美觀和藝術情趣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通過銅鏡的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發展。

參考文獻

《從漢代銅鏡看當時人們的生活與思想》霍豔潔

《漢代銅鏡紋飾研究及對現代設計的啟示》田英

《淺談漢代銅鏡紋飾中人文思想特徵》

相關焦點

  • 談一談漢代銅鏡紋飾的演變
    銅鏡是古代照容用的器物,其中,漢代銅鏡的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是我國古代銅鏡工藝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它是漢代工藝美術中一個重要的品種,式樣豐富,製作精良。漢代的銅鏡不僅數量多,銅鏡上的紋飾也古樸大方,嚴謹優美,體現出了我國古代銅鏡工藝的高超水平。
  • 價值過億的「國寶」青銅器,你知道麼?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價值過億的「國寶」青銅器,你知道麼? 中國青銅器是舉世公認的頂級藝術品,而古銅鏡製作又將青銅鑄造工藝推向了巔峰。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在洛陽燒溝漢墓38號墓「同穴異室墓」中,這座墓有三口棺材,其中A室和B室的棺材裡各有銅鏡的一半,正好符合「破鏡重圓」的歷史含義。    我們認為「破鏡重圓」的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而且不止漢代,在安徽懷寧兩座相距3米的唐墓中,各隨葬有半面銅鏡,合起來實為一面直徑22.5釐米的銅鏡。江西星子縣宋墓兩棺中各隨葬半面銅鏡,合起來為一面毬路紋鏡。
  • 中國銅鏡紋飾、樣式發展歷史
    中國銅鏡的製作和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發掘,年代最早的銅鏡為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從齊家文化至西周末春秋早期製作的銅鏡,多以紋飾簡單、形體小、種類少。此一時期為中國銅鏡製作早期階段。
  • 中國古代銅鏡的繁榮——漢代銅鏡
    漢代銅鏡不僅在數量上遠超前代,裝飾手法上也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代的風格元素。1、分區裝飾。漢代銅鏡鏡背上通常都鑄有四個或多個等距離的乳丁狀凸起,以此為界,鏡背被劃分為四個或多個區域,分別在每個區域中裝飾主題紋飾。2、突出主紋。春秋戰國銅鏡的一大特點就是由地紋和主紋共同構成鏡背紋飾。
  • 美輪美奐 意味深長漢代銅鏡~探尋襄陽博物館銅鏡魅力
    在秦漢時期,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建立,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鐵器大量使用,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青銅文化走向了它的沒落期,青銅禮器和日用器逐漸減少,已被鐵器、金銀器、漆木器和陶瓷器取代。而此時作為人民日常生活用以照面的青銅工藝品——銅鏡卻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 古代的銅鏡很珍貴,有一種銅鏡最好謹慎收藏,因它的功用「特別」
    可是有一件寶物,即使年代再古老,收藏家也會拒絕收藏,它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男女,日常生活中總會用到鏡子,用以化妝或者整理衣冠。
  • 古鏡史話-漢代銅鏡藝術鑑賞
    一、漢代銅鏡概述漢代社會繁榮穩定,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也在不斷創新和提高之中,銅鏡的紋飾豐富多彩、工藝也更為精湛。其中星雲紋鏡、草葉紋鏡、連孤紋鏡、博局紋鏡、畫像鏡等新型銅鏡也在漢代社會逐漸興起,而且銅鏡的銘文也突顯鮮明的時代特徵。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典範 漢代銅鏡藝術
    兩漢銅鏡一、兩漢時期銅鏡概況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矗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漆器的發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並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製造銅鏡等方面
  • 李湛:四神規矩紋銅鏡與漢代六博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中始見銅鏡,而後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時都有發現。 及至戰國時期,銅鏡產量激增,出現了一個高潮,這個高潮一直延續到了漢代,銅鏡的形制、式樣和紋飾呈現出爭奇鬥豔、百花齊放之勢,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文所要介紹和討論的便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一面漢鏡——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四神規矩紋銅鏡。
  • 86件銅鏡貫穿銅鏡發展史
    此次展出的漢代海獸紋銅鏡、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金代圓鈕弦紋銅鏡和五童連錢銅鏡、宋代海獸葡萄紋銅鏡、元代神獸鏡、明代四童子紋六瓣形銅鏡、清代乾隆款五嶽真形圓銅鏡等傳世銅鏡,具有時代的連續性,種類齊全。許多銅鏡有明確的銘文、紀年或刻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導語:我國銅鏡最早發現於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當中,銅鏡造型整體樸素、原始,其中兩面銅鏡為繪製有多角星紋,另一面則為素麵鏡,鏡背不見有任何裝飾。一般認為早期銅鏡的產生與宗教和喪葬作用有關,銅鏡作為實用的功能不大。
  • 古代的銅鏡經歷了哪些發展?銅鏡的鑑賞和收藏知識,一文告訴你
    商周時期的銅鏡,大多都沒有什麼紋飾,稱為素鏡。西周中期出現有紋飾鏡子,晚期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春秋戰國時期是銅鏡的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它的鑄造工藝和鑄造數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等到了漢朝,漢朝是我國銅鏡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現在我們出土的銅鏡也大多數都是漢鏡,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新興的鏡子,也對後世的鏡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戰國銅鏡紋飾中的金烏扶桑
    古代銅鏡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發展變化,記述了先民們的藝術想像力和社會文化觀念,也顯現出其銅鏡文化自身的系統性和時代性特徵。研究這些紋飾和銘文,為我們今天認識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和社會意識,提供了實物證據和一個獨特的視角。本文討論的是戰國時期一種紋飾中帶有鳥、樹及變形龍紋的銅鏡,大多數人將其命名為「鳳鳥紋鏡」或「蟠螭菱紋鏡」,學界亦有稱之為「鸚鵡菩提蟠龍紋鏡」。
  • 120件銅鏡講述兩千多年鏡鑑往事,漢代「魯詩銘文鏡」在列
    鏡形有圓形、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鏡背紋飾多樣,有戰國的蟠螭菱花紋鏡,漢代的多乳禽獸鏡、四乳四虺鏡、神獸規矩鏡、日光連弧紋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瑞獸花鳥鏡、海馬葡萄鏡、雀繞花枝鏡、雙鸞銜綬帶葵花鏡、寶相花紋鏡、弦紋素麵鏡,宋代的帶柄雙鳳紋鏡、「建康府」湖州鏡、亞形八卦紋鏡、織錦紋鏡,以及明清時期的明仿漢昭明鏡、明仿唐海獸葡萄鏡、清仿漢四乳鏡、清「龍鳳呈祥」鏡等等。
  • 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有何象徵意義?一直以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富有藝術感的漢銅鏡   王莽雖是陰謀家、野心家,但他對周朝的文化非常嚮往,對藝術創造充滿熱情。正因如此,在歷史上一閃而過的新莽時期,卻留下了一批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如人們所熟知的「金錯刀」、「契刀五百」等。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 銅鏡是古代青銅文化遺產的瑰寶 而這個地方卻是銅鏡的發源地
    銅鏡一般是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而成,夏商時代,銅鏡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春秋戰國至秦朝,銅鏡一般都是王室和貴族享用的東西。到了西漢末期,銅鏡才逐漸走向民間,最後成為人們的生活用品。所以,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的銅鏡,就成為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下面
  • 各個時期銅鏡的特點有什麼?從齊家文化到兩漢
    戰國 花葉紋鏡1.齊家文化到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青銅鏡不具有或不明顯具有「鏡」的實際功能,製作粗糙,鏡背多以素麵為主,少見帶有紋飾的。戰國 蟠虺紋鏡2.戰國 這一時期的銅鏡已經完全符合「鏡」的概念功能,鏡背的裝飾有蟠虺紋、草葉紋、連弧紋、龍鳳紋、「山」形紋、雲紋、雷紋、菱紋、獸紋等。
  • 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
    體呈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內區為圓帶紋飾,外區銘文帶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銘文,意思是見到太陽,天下就亮堂了,有歌頌陽光帶來光明的含義,因此也被稱為「見日之光」銘透光鏡。銘文以螺旋形符號間隔,素寬平緣。鏡面光亮,照人依稀可見,鏡呈青黑色,其鑄造工藝精美,紋飾細膩典雅。漢代銅鏡中的這種透光鏡,當太陽照射到鏡面時,對面的牆壁上會出現銅鏡背面上鑄造的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