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述:馬車開進大上海

2020-12-12 亞索話歷史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上海是江南水鄉城市,上海縣城也不大,城牆的周長僅9華裡,南北、東西直徑也就是3華裡,以人的正常行走速度,大概半個小時就可以橫穿東門到西門,或是南門到北門,所以上海人出行代步,「近則輿肩,遠則舟楫」上海的土地資源有限,沒有廣袤的草地為馬提供草料,當然上海也沒有馬,更談不上馬車了。1843年上海開埠後,喜歡養馬的僑民在今南京路以北、河南中路的兩側購置了81畝土地建了一個騎馬場,從外國運進了一些洋馬定期舉行馬賽。從海外運馬到上海畢竟成本太高了,於是又就地取材,直接從蒙古挑選良馬運到上海。

不論是洋馬或中國馬,運抵上海後還須挑選和訓練,只有合格的馬才能作為賽馬,同樣,每年也有不少賽馬被淘汰。賽馬的價格很貴,而被淘汰的馬就便宜多了,於是它們就被人們利用作為畜力。上海何時出現馬車已經講不清了。據記載,早在1860年,一位叫帕蘭特(英國商人就注意到上海的跑馬場每年有不少被淘汰的馬匹,馬的體格強壯,但價格並不貴,於是他註冊成立了「龍飛洋行。帕蘭特為取中文行名確實下了功夫,《漢書·皇后記上·明德馬皇后》中講:「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水,馬如遊龍。」後來「車水馬龍」了成語,比喻富貴人家賓客眾多,也用以比喻川流不息的車輛在街上行駛,即給洋行取了「龍飛」之名。

龍飛洋行開始只經營馬匹的買賣,如洋行可以接受委託代客到海外或蒙古購馬,也接受上海跑馬場淘汰的馬匹再轉賣給下家,於是他又在上海建立馬棚和馬醫院。上海在開埠後不久就成了中國第一貿易大港,每天有許多貨輪進出上海,有許多貨物須運往碼頭和從碼頭分運到各地,於是他又在上海開設馬車製造廠,約1867年開始經營馬車運輸和出租業務。與「龍飛「並駕齊驅的則是上海人陶如增開的「善鍾馬車行」。黃炎培等編算的《川沙縣誌》卷十六中講:陶如增,字風山,號善鍾。顧家路(今浦東新區顧路)人。幼微寒,業調馬,設善鍾馬車行於上海,營業甚盛。廣置地產於法租界今善鍾路一帶。

租界當局以其名名路。這段文字很簡略,但基本上把事情交代清楚了。陶善鍾是浦東人,出身貧寒,從小離開家鄉到上海的英商跑馬總會中管養賽馬,後來成了一名馴馬師,收入當然也提高了。與中國的許多農民一樣,陶善鐘有強烈的獲得土地的渴望,於是他把積下來的錢在當時租界外的滬西購置大量的土地,成了一個大地主。1914年法租界擴張成功,今華山路以東、肇嘉浜路以北之地被划進法租界新界,陶善鍾購置的土地大多被劃入租界的範圍內。租界的城市建設很快,陶善鍾購進的是農田,而如今成了城市用地,價格起碼漲了幾十倍,甚至百倍,於是他的成分又變成了「商地主」。

當法租界進行新界市政建設時,陶善鍾又讓出了一些土地,於是,法租界就將新築的一條馬路以其名命名為「善鍾路」,就是今天的常熟路。陶善鍾是馴馬師出身,與跑馬總會的關係密切,對馬匹的識別也有獨到的本領,他也有機會從跑馬場獲得低價的馬匹,於是他也開了「鍾馬車行」。我手頭有一冊上海商務書局編印的《上海商業名錄》,其中在「馬車」欄中記:「善鍾馬車行。法租界徐家匯路二五八號。電話四八三八。」姚公鶴原籍常州,後就讀於上海的洋學堂,20世紀初以後長期在上海的政府部門任職,著有《上海開埠述略》,對上海租界以及掌故頗有研究。

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姚公鶴著《上海閒話》則是上海近代司法制度研究的重要資料。該書中講:曩讀(豐)、同(治)諸寓公筆記,則當時馬車,惟外國人乘者為多,一系生計關係;一系四輪馬車,在北京為御用品,形式雖各自不同,而四輪則一,故達官貴人也鮮有乘之者,以防僭也。中國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四輪馬車在北京是皇帝的御用品,所以當上海出現商用的公共馬車後,上海的達官貴人反而不敢乘坐,他們真的擔心會犯僭越之罪而被降職,甚至殺頭呢!所以,早期是洋人乘馬車的居多。乘馬車者大多是富人,猶如今天為首長開小車的駕駛員那樣。

駕車者也難免會有點「神抖」(滬語神氣的意思)起來,而且馬車的車身較大,行速也較快,很容易發生傷人事故,路人看見馬車過來,還是躲得遠一點為好袁志是早期上海灘的大名人,據說他是浙江錢塘清初大學問家袁枚的後代的親哥哥叫袁祖德,1853年時任署理上海知縣。這一年的農曆八月初五(公曆9月7日)是祭祀孔子的「丁祭」日,袁祖德率領官吏們在文廟祭孔,小刀會就趁此機會下一舉攻下和控制了上海縣城。袁祖德是一個「書篤頭」,還真的趕到縣衙門勸小刀會放下居刀,立地成佛,結果被義軍一刀捅死。於是袁祖志逃離縣城,進入租界,努力學習洋務,還一度赴歐美國家考察,對上海僑民以及僑民社會十分熟悉。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感謝各位看官們!!?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上海史述:「石庫門文化」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石庫門」是一種住宅建築的名稱。據不完全估算,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石庫門住宅約佔上海市區住宅總量的60%以上,長期或曾經長期居住在石庫門住宅的人數佔城市人口70%以上。
  • 上海史述:公共租界的《交通規則》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據記載,1901年一位叫李恩斯(Lenz)))的匈牙利人經香港將兩輛汽車運入上海,當他向工部局登記申領執照時就遇上了麻煩,因為當時上海沒有汽車,管理人也不知該給汽車發放什麼執照。
  • 上海史述:上海開設跑狗場
    上海的彩票業被禁止,而上海的馬賽一年只有春秋兩次,每次的時間僅幾天,這使許多熱衷於博彩的人感到無所事事,但又給跑馬之類的博彩留下了發展空間和發財的餘地。據記載,上海英商麥邊洋行老闆麥邊回英國探親,發現英國的跑狗博彩業方興未艾,人們爭相觀看,經營者也發了大財,他是上海跑馬總會的董事會成員,遂向董事會建議,在上海開設跑狗場。
  • 上海史述:上海租界有多大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一下上海歷史,到1849年法租界建立後,上海共有三個租界,租界在蘇州河北岸臨黃浦江的地區,英租界在蘇州河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法租界則在洋涇浜與上海縣城的護城河之間。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 上海的大隱書局開進蘇州的地方出人意料
    7月25日,上海本土書店品牌大隱書局布局長三角的首個項目「雲棲時光·大隱書局」揭開面紗,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如此形容生長在商業地產中的這方文化綠洲。「雲棲時光·大隱書局」由大隱書局、上坤置業聯合在蘇州市相城區打造,是大隱書局在長三角城市開出的第一家「三維書店」,也是書店深耕社區、融入生活的新嘗試。何為「三維」?即高顏值、好內涵、美生活。
  • 鐵轎子打屁:1901年汽車開進中國(組圖)
    鐵轎子打屁:1901年汽車開進中國(組圖) 2006年11月30日 09:41環球時報中國首輛汽車被劃入馬車行列1901年冬天,旅居上海的匈牙利人李恩時從香港運來了兩輛「奧茲莫比爾」牌汽車,汽車在誕生16年之後,終於駛上了中國的土地。當時,李恩時也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舉動令他成為了中國汽車歷史的開端。
  • 上海史述:上海法律上會審制度的結束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20世紀初發生的《蘇報》案和「黎黃氏事件」又進一步刺激了清廷爭取改變會審公堂現狀和上海人民要求收還會審公堂的決心《蘇報》是一份小報,1896年6月26日創刊,由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駒悅的名義向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註冊,胡璋自已經理。
  • 馬車上的妓女:舊上海的情慾回憶錄
    《海上花列傳》中,馬車頻繁出現,這些馬車與妓女有種曖昧的關係,它似乎總喻示著某種與情色有關的東西。馬車機關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是晚清一部描寫上海妓女生活的狹邪小說。
  • 上海史述:《英話註解》與寧波人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元末的農民戰爭中,實力強大的朱元璋搶先登基做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此舉引起了其他農民軍的不滿和反對,於是朱元璋又調集精兵強將鎮壓反對他做皇帝的農民軍,迫使這些農民軍向邊境、沿海逃竄。
  • 上海史述:「德律風」新風尚——電話
    第一部電話機被發明後時隔幾年,投入商業使用,而僅隔幾年之後上海也出現了第一部電話。盛宣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大型航運機構,它的總部設在上海英租界外灘9號。它在上海主要的碼頭和堆棧在法租界外灘的臨黃浦江處,相距約一公裡,為了便於聯絡和調度,1880年就從海外訂購了一臺單線雙向的通話機,拉起了從總局到碼頭的電話線。
  • 上海史述:長期存在、建造量最大的住宅——石庫門
    《點石齋畫報》是清代上海出版的大型綜合性時事畫報圖文並茂,石印出版,創刊於1884年,1898年終刊,總共繪有各類時事、社會、風格畫約6000幀。其中與上海相關者佔十分之一強,畫中繪有與石庫門相近的建築無數,但文字中沒有提到「石庫門(也有可能是本人漏讀)。
  • 上海7-ELEVEN開進世博園區
    自2009年4月30日連鎖便利店7-ELEVEN進駐上海以來,一年時間7-ELEVEN已經從最初的4家店面發展到如今的20家。而為了迎接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同時也是7-ELEVEN進駐上海一周年慶祝活動,4月15日,在7-ELEVEN盧灣區門店前,統一超商7-ELEVEN聯合上海市盧灣區殘聯、上海盧灣區輔讀學校舉辦了愛心公益捐助活動。
  • 「龍貓巴士」開進上海這座公園,5座花園都交給市民遊客打造
    原標題:「龍貓巴士」開進上海這座公園,5座花園都交給市民遊客打造    在該園花藝館南側,有一輛綠植做成的「龍貓巴士」,在其周圍,藏著好幾隻憨態可掬的龍貓,有的坐在倒伏的樹枝上,有的躺臥在草叢裡睡大覺,有的打傘等候在車站;許多「灰塵精靈」也散布在場景中,和龍貓做伴。
  • 最「貧窮」的鄰國:GDP為上海十八分之一,牛馬車是主要交通工具
    這個最「貧窮」的鄰國,經濟世界「墊底」,GDP僅為上海的十八分之一,牛馬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去年該國的經濟總值僅為1600多億人民幣,而同一時期的上海GDP已經跨過了3億。多數的尼泊爾人,依然將牛車、馬車做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牲畜當然不懂紅綠燈,因而裝上了反而成為一種多餘。因為牛馬車的普遍使用,一旦禁止交通就會崩潰,既然用不上紅綠燈,所以他們乾脆就不再做幻想。
  • 邢建榕:百年交通工具變遷是上海開放的縮影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上海史專家邢建榕對上海百年交通工具變遷的歷史頗有研究,在他的著作《車影行蹤》一書中,細數轎子、獨輪車、西洋馬車、東洋黃包車、計程車、有軌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小汽車等近代以來上海交通工具的更迭,以文獻、照片等翔實豐富的資料重溫老上海的交通運輸文化。
  • 馬車與風頭
    馬車是西洋玩意,自從引入中國,在上海也領了一陣風潮。  西人馬車有雙輪、有四輪,有一馬、兩馬的不同形式。要了解馬車曾經怎樣站在時代潮流尖端,只要看看晚清人評出的滬北十景,第八景就是「飛車擁麗」。其詞曰:「妝成墮馬髻雲蟠,雜坐香車笑語歡。電掣雷轟驚一瞬,依稀花在霧中看。」當然,構成這一景的要素除了香車,還有美人。
  • 上海遊記之上海印象
    小時候,上海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城市名稱,要說怎麼慢慢了解的上海,主要原因大概有三:第一是部隊大院發小兒江老大的父母是上海人,江老大放暑假從上海老家回來時總能帶些新鮮玩意兒,比如從沒聽過也聽不懂的上海話,從沒見過的四國軍棋
  • 上海白茅嶺監獄大搬家 2000餘服刑犯搬往新監區
    上海白茅嶺監獄大搬家
  • 上海開車靠左,還是靠右?
    上海的馬路上,1946年元旦以前,一切車輛已經靠左行駛了半個多世紀了。開埠前上海1855年,上海出現了第一輛西式馬車後,租界裡就開始流行坐馬車代步馬路多了,馬車也多了。老上海馬路上的馬車馬路上,人車混雜無序,馬車疾馳爭道,各種事故頻發,往往欲速而不達
  • 清末的上海:上海妓業及妓女小說
    而上海,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為私營娼妓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就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一個東南沿海的大都會,商品經濟較發達。當時上海產的棉紡織品以其色彩鮮豔、經久耐用享譽全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人來此貿易。道光之前,上海城內還沒有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