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我們立刻就就想到了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災難性的浩劫,先秦以前珍貴的書籍毀於一旦,對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事件,史學家們歷來是各持己見,紛爭不已。
有的說焚書坑儒讓中國的文化倒退,有的說因此鞏固了君權一統。到民國時期,還出現了「疑古派」的觀點:焚書坑儒事件不存在。
但根據正統文獻《史記》以及出土文物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確實存在。只不過「焚書」與「坑儒」並非一起發生的,焚書在前,坑儒在後。
任何一項變改,實際都是利益再洗牌,必然有得利的一方,肯定也有失去利益的一方,何況是秦始皇轟轟烈烈,改天換地的變改。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始皇一統天下後,為避免前朝弊端,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但在當時,始皇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主張復古的知識分子的反對。以博士齊人淳于越為首,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向皇帝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保留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焚燒《詩》、《書》等;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焚書」。
由此可見,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為了順利推行「郡縣制」,但李斯的建議過於粗暴,秦始皇的決策也顯得過於大刀闊斧。焚書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損失。
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不僅僅是看到了儒家的弊端,實質是認為: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幹擾統一思想,一切與中央集權不統一的思想都要使其統一起來。
施行「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他的這種暴力行為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其實這般嚴苛與暴虐也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毛澤東1964年6月24日,在接見外賓時說:"孔夫子是有些好處的。我們應該講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夫子偉大的多。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作為歷史上主張分裂的儒家,被焚書、被坑儒(實際上不是坑儒,是坑諸生),有問題嘛?在我看來,執意分裂中國的,都應該被判處死刑。不管是諸生、還是儒生,殺了是理所當然的。
兩千多年來,無論朝代怎麼改換,體制上基本上沿用了秦始皇開始的中央集權統治,中華民族歷史上多次分久必合,首功歸祖龍贏政。如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今天我們生活的中國大陸,分裂演變成幾個或十幾個國家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