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之日本看法,中國軍隊的戰術失策

2020-09-05 冬雨AK

電影《八佰》的熱播,再次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慘烈淞滬戰場,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最後的一場戰鬥,也是這場慘烈會戰最哀痛的謝幕曲。客觀來講,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打給世人看的戰鬥,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但不能否認,它向世界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抗戰到底的決心,在世界上引起很大震動,也極大調動了全國的抗戰熱情。

如果再把眼光放大一些,四行倉庫保衛戰僅僅是整個淞滬會戰的一小部分,作為中、日之間爆發的第一場,也是規模最大、最慘烈的大型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規模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中日雙方在這場會戰中都把自己軍隊的精華投入戰場。至於中國為何最終失敗,我們都知道是中日實力懸殊,但在國內國外的軍迷圈裡,這場會戰中國、日本軍隊的戰略戰術得失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歇過,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日本方面(日本防衛研究所)對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戰略戰術的一些看法。

從戰術角度看,中國軍隊失利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過分依賴塹壕

戰前,國民政府聘請了以賽克特將軍為首的德國顧問團,參照顧問團的意見,中國軍隊構築了三道防線,被稱為「賽克特防線」,中國精銳部隊盡出,死守著三道防線。但三道防線的縱深太淺了,僅僅防線的前沿陣地就集中了25個師,33萬人,防線上還集中了40萬人。在如此狹窄的地區集中了這麼多部隊,給日軍大中口徑的火炮、艦炮提供了發揮火力的機會,100毫米和150毫米的火炮,給中國軍隊造成嚴重殺傷。

第二,部隊編成落後,空額嚴重

中國當時基本的建制單位為師,這本無不妥,但其實這一建制往往是徒有其名,中國的「師」僅僅下轄若干步兵團,嚴重缺乏偵查、通信、工兵、、後勤、野戰醫院等技術兵種。不僅如此,部隊空額嚴重,雖然號稱是師,但人數不過萬。因此,戰時常常臨時徵募包括女性在內的青年學生作為民兵、衛生兵助陣,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反觀日軍師團,則是以4個步兵聯隊為基幹,配屬的技術兵種十分完善,可以獨立遂行執行各種作戰任務,戰時編制可以達到2.5萬人以上

第三,官兵素質差

許多中國士兵根本沒有見過飛機、坦克,在戰場上見到後往往驚慌失措。士兵訓練程度很差,在作戰中既不善於隱蔽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疏散和偽裝。中國軍隊每次在發起突擊前總要吹衝鋒號,如果對手是失去戰鬥意志的潰軍,倒也不無不可。但在淞滬戰場上面對的是火力強悍,嚴陣以待的日軍,吹衝鋒號無異於告訴對手「我要衝鋒了」!因此,中國軍隊發動的營、團級衝鋒在日軍密集火力下,屍橫遍野,損失慘重。(我就納悶了,日本怎麼不反思一下自己在太平洋戰場的「板載衝鋒」)

第四,防敵滲透不利

戰鬥中,日軍的戰術相當靈活,常常組織大約10人左右,配備輕機槍、擲彈筒的小分隊,趁著夜色或在炮火的支援下,向中國軍隊的防禦薄弱地帶進行滲透,士兵僅攜帶輕武器、彈藥和必須的藥品急救包,所以,行動十分快速靈活。而且,日軍炮兵能夠精確的測定方位,使彈幕不斷向前延伸,掩護小分隊的前進,等到炮火停止後,小分隊也已經隱蔽就位,這種戰術往往能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中國軍隊卻一直束手無策。

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一度佔有優勢,因此也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然而中國統帥部卻錯失多次良機。

第一,忽視了對崇明島,長江口的控制

如果開戰之初,中國軍隊能夠佔據崇明島,控制長江口,同時用水雷封鎖江面,那麼日軍將被迫在猛烈的火力下完成登陸,形勢發展也就難以預料了。

第二,「添油戰術」,一線不打光,二線不來

中國統帥部採用的是「添油戰術」,打光了一個師,再調一個師過來,這樣就使得前線守軍戰力不足,只能發動局部反擊,卻沒有戰略性的進攻。而且一味命令前線部隊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在鼓舞士氣方面無可厚非,但在戰術上,精銳主力死守戰線是大忌。而且一個陣地上的守軍很少進行兵力調整或換防,很快就被日軍摸清了底細。

第三,忽視了對側翼的防守

當雙方筋疲力盡相持不下時,日軍突然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側擊中國軍隊右翼,由於該地區防備力量十分薄弱,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遭到前後夾擊的中國軍隊被迫全線撤退。實際上,中國軍隊曾在此地部署防禦力量,只是因上海戰事吃緊,防守此地的守軍逐漸被抽調一空。

日本的這些觀點和看法,雖然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基本都是無奈之舉。它忽視了當年中日兩國巨大的軍事實力差距,完全是站在上帝視角的事後諸葛亮!我們難道不知道在狹窄的陣地上聚集大量部隊會被日方重炮嚴重殺傷嗎?當然知道,但在當時裝備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只能拿人命去彌補裝備上的差距!我們難道不想把士兵訓練的更好一些嗎?當然不是,可是當年實在是窮,很多部隊平時的射擊訓練只能練習射擊動作!當日本在後來的太平洋戰場上遭遇美軍的時候,這些他們眼中的「戰術失誤」,不也照樣出現了嗎?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失敗戰術幾乎葬送高明的戰略
    日本發動「一二八淞滬抗戰」本就是掩護在長春成立「偽滿洲國」,但《淞滬停戰協定》卻明確日本軍隊「暫時」駐紮在上海,中國軍隊撤出上海。這就為日軍威脅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甚至威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創造了條件。一旦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就有可能從上海發起進攻,沿著長江水陸步騎夾江而上。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英勇抗日,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這是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標誌著中日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中國投入軍隊約60萬,日本投入軍隊約40萬,雙方持續了三個月。
  • 北京盧溝橋七七事變後,中國軍隊為什麼在上海主動挑起淞滬會戰?
    因為中國東部地形大多數為平原,且工業大多分布在東部,日軍如果從北往南攻,機械化軍隊在軍事上會很輕易地碾壓中國軍隊,而且中國工業企業沒有退路,一旦遭到摧毀,軍隊的經濟基礎就會受到重創,戰爭將迅速結束。 而改日軍主攻方向為由東向西,則可以利用中國的三級階梯地形且戰且退,而從淞滬會戰之後的態勢看,蔣之所以在淞滬會戰設下重兵與日軍展開長時間鏖戰,也是為上海工業企業撤退到更西部的地區做時間準備。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歷史,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淞滬會戰
    今天我們說一說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而實際上英法當時正被德國攪的頭大,注意力都在歐洲大陸根本無暇東顧,而美國的孤立主義當時是國內的主流,所以指望這些國家為了一個遠在千裡之外的中國去阻止日本根本不現實,畢竟當時的中國並不是這些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
  •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自製小炮艇海上打遊擊,日本親王被炸傷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精銳部隊在上海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廝殺,日本強大的海軍艦艇不斷用威力強大的艦炮轟擊中國守軍陣地,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由於中日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當時中國海軍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本無法對日本艦隊形成有效威脅,中國唯一的反擊手段就是使用炮兵進行還擊了。
  • 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多勇敢?日本兵日記裡,一個冷僻詞反覆出現
    文/快哉風電影《八佰》把我們帶回了83年前戰火硝煙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到1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日本投入兵力3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70多萬浴血奮戰。那場戰役有多慘烈,中國軍隊的表現如何,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士兵的戰時日記,藉助他們的視角與言說,了解一個更真實的淞滬會戰。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 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當時中國軍隊中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聚集在了淞滬戰場上,一戰便是三個多月,前後的傷亡高達30餘萬人。
  • 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淞滬會戰歷史圖片談到淞滬會戰的背景首先要從當時中國的國內情況說起,之前日本企圖通過偽滿洲國這樣的行徑可以完全控制中國,並從中獲得巨大而完整的利益,但是全民抗日如火如荼的展開了,日軍的計劃很快被打破,這樣一來日本在中國境內的利益就受到了很大損失。那麼日軍淞滬會戰的背景是什麼呢?
  • 淞滬會戰中國雖敗,但對日本來說卻也是悲劇的開始……
    淞滬會戰的最終結果無疑是我們失敗了,並且隨後還丟失了首都南京。不過從整個抗日戰爭的角度來講,日本雖然勝了淞滬會戰,但結果也是出乎他的意料,硬生生的把自己拖入戰爭的泥塘,最終戰敗,失去國格,至今其領土上還駐著美國軍隊。而且當時如果不是我們國家內戰,日本的土地上現在同樣也會駐著中國的軍隊。
  • 淞滬會戰日軍為何用添油戰術,犯兵家大忌?因為他們也沒準備好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老蔣嫡系下了血本的一仗。畢竟這一仗可是在老蔣南京政府地盤裡打的。而且老蔣也希望這一戰打出國際聲望。而日本人也非常「貼心」,淞滬會戰足足打了三個月。這裡面當然是中國軍民拼死抵抗佔據主導因素,但是日軍同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戰術。
  • 淞滬會戰失敗,陳誠總結經驗,至今都非常適用!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這場驚天動地,中國大規模抗日的第一戰最終以中國丟掉上海,日本成功佔據上海而結束。 1937年11月11日,中國軍隊在經過數月艱苦作戰,頑強抵抗之後,被迫撤出上海,上海於當天淪陷。
  • 第一次淞滬會戰是怎麼回事 淞滬抗戰和淞滬會戰有何不同
    第一次淞滬會戰的時間大約堅持了一個月左右,這完全是日本自己導演的一出戰爭,他們表面上是在淞滬地區引發戰爭和衝突,其實主要的視線是放在東北地區,轉移了大部分的視線之後,才和國民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國民黨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讓日軍受到了一定的打擊,但是過後中國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最後在各個西方國家的協調和勸解之下,雙方終於暫時停止了戰爭。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當時中國軍隊中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聚集在了淞滬戰場上,一戰便是三個多月,前後的傷亡高達30餘萬人。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全面抗戰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應該是淞滬會戰後才開始的。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證明了國人的抵抗意志,極大地鼓舞了國內的民心士氣,也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同時日本也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這麼堅決,其遭受的死傷也是甲午戰爭以來歷次中日戰爭或衝突中最大的。
  • 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損失20萬人, 看似戰敗實則日軍吃大虧, 為何?
    要說中日雙方在戰場上打過規模最大的仗是哪場,很多人第一反應自然是「淞滬會戰」,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當時中日雙方總參戰人數將近有100萬人,中國方面佔比80萬,日本方面佔比20萬。雖然我軍參戰人數要遠多於日軍,但在這場戰鬥中,我軍並未佔有半點作戰優勢,以至於淞滬會戰最終還是以中國方面戰敗而結束。
  • 淞滬會戰是不是個錯誤?
    可最後的結果卻是中國慘敗,中國軍隊傷亡達30餘萬人,最精銳的德械王牌師損耗大半,以至於接下來的徐州會戰主要只能靠雜牌軍苦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空軍和海軍幾乎一戰就喪失了戰鬥力,可偏偏抗戰又是持久戰,現在剛一開戰就損失那麼大,不得不讓人痛惜。而既然是中國軍隊積極備戰,主動作戰,最後又慘敗,也就不得不讓人疑問了,淞滬會戰是不是個錯誤? 我個人觀點,從戰役戰術來講,淞滬會戰是個錯誤。
  • 淞滬會戰 |老照片:抗戰中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上海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區和郊區展開。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的第二天,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痛斥日本對中國之侵略,宣布實行天賦自衛之權。
  • 淞滬會戰,佔有先機的國軍為何還會輸得這麼慘
    1937年8月開始的「淞滬會戰」,在戰略層面上確實是遏制了日軍北進的意圖,使得北方的日軍始終未能跨越黃河一線,粉碎了日軍三月亡中國的囂張氣焰。但是,國軍在這場原本佔據先機和優勢的戰役中,最後為何還是會輸的這麼慘烈呢?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戰略層面、戰術運用、後勤保障以及國民黨軍隊內部的協調問題等等。首先,來看一些局部戰術層面上的失誤處。其實在會戰發動前,中國軍隊是佔據絕對優勢的,因為根據當時國軍統帥部的決策,第一階段是把盤踞在虹口基地的日軍海軍陸戰隊趕下海。
  • 淞滬會戰簡介 淞滬會戰發生於哪一年
    淞滬會戰是中國繼盧溝橋事變打響之後所發生的戰役,同時也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站多最為慘烈的一場大型會戰,而此戰最後的結果雖說是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此次戰役也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寧可戰死也絕不允許國中國的存在,中國的領土是屬於中國的。
  •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國軍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此時此刻,中國社會發展仍是躊躇不前,經濟衰退已久,百姓餓殍遍野,一片亂世之象。恰逢日本一片如日中天之時,不出所料,落後的中國與蓬勃的日本一較之下,可謂慘敗。兩國戰爭持續多年,炮火連天,全民皆兵,中國皆是處於劣勢之下。
  •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國軍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此時此刻,中國社會發展仍是躊躇不前,經濟衰退已久,百姓餓殍遍野,一片亂世之象。恰逢日本一片如日中天之時,不出所料,落後的中國與蓬勃的日本一較之下,可謂慘敗。 兩國戰爭持續多年,炮火連天,全民皆兵,中國皆是處於劣勢之下。其中以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最為著名,雙方皆是付出了無比慘痛的代價。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期間,國軍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