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的熱播,再次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慘烈淞滬戰場,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最後的一場戰鬥,也是這場慘烈會戰最哀痛的謝幕曲。客觀來講,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打給世人看的戰鬥,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但不能否認,它向世界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抗戰到底的決心,在世界上引起很大震動,也極大調動了全國的抗戰熱情。
如果再把眼光放大一些,四行倉庫保衛戰僅僅是整個淞滬會戰的一小部分,作為中、日之間爆發的第一場,也是規模最大、最慘烈的大型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規模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中日雙方在這場會戰中都把自己軍隊的精華投入戰場。至於中國為何最終失敗,我們都知道是中日實力懸殊,但在國內國外的軍迷圈裡,這場會戰中國、日本軍隊的戰略戰術得失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歇過,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日本方面(日本防衛研究所)對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戰略戰術的一些看法。
從戰術角度看,中國軍隊失利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過分依賴塹壕
戰前,國民政府聘請了以賽克特將軍為首的德國顧問團,參照顧問團的意見,中國軍隊構築了三道防線,被稱為「賽克特防線」,中國精銳部隊盡出,死守著三道防線。但三道防線的縱深太淺了,僅僅防線的前沿陣地就集中了25個師,33萬人,防線上還集中了40萬人。在如此狹窄的地區集中了這麼多部隊,給日軍大中口徑的火炮、艦炮提供了發揮火力的機會,100毫米和150毫米的火炮,給中國軍隊造成嚴重殺傷。
第二,部隊編成落後,空額嚴重
中國當時基本的建制單位為師,這本無不妥,但其實這一建制往往是徒有其名,中國的「師」僅僅下轄若干步兵團,嚴重缺乏偵查、通信、工兵、、後勤、野戰醫院等技術兵種。不僅如此,部隊空額嚴重,雖然號稱是師,但人數不過萬。因此,戰時常常臨時徵募包括女性在內的青年學生作為民兵、衛生兵助陣,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反觀日軍師團,則是以4個步兵聯隊為基幹,配屬的技術兵種十分完善,可以獨立遂行執行各種作戰任務,戰時編制可以達到2.5萬人以上
第三,官兵素質差
許多中國士兵根本沒有見過飛機、坦克,在戰場上見到後往往驚慌失措。士兵訓練程度很差,在作戰中既不善於隱蔽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疏散和偽裝。中國軍隊每次在發起突擊前總要吹衝鋒號,如果對手是失去戰鬥意志的潰軍,倒也不無不可。但在淞滬戰場上面對的是火力強悍,嚴陣以待的日軍,吹衝鋒號無異於告訴對手「我要衝鋒了」!因此,中國軍隊發動的營、團級衝鋒在日軍密集火力下,屍橫遍野,損失慘重。(我就納悶了,日本怎麼不反思一下自己在太平洋戰場的「板載衝鋒」)
第四,防敵滲透不利
戰鬥中,日軍的戰術相當靈活,常常組織大約10人左右,配備輕機槍、擲彈筒的小分隊,趁著夜色或在炮火的支援下,向中國軍隊的防禦薄弱地帶進行滲透,士兵僅攜帶輕武器、彈藥和必須的藥品急救包,所以,行動十分快速靈活。而且,日軍炮兵能夠精確的測定方位,使彈幕不斷向前延伸,掩護小分隊的前進,等到炮火停止後,小分隊也已經隱蔽就位,這種戰術往往能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中國軍隊卻一直束手無策。
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一度佔有優勢,因此也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然而中國統帥部卻錯失多次良機。
第一,忽視了對崇明島,長江口的控制
如果開戰之初,中國軍隊能夠佔據崇明島,控制長江口,同時用水雷封鎖江面,那麼日軍將被迫在猛烈的火力下完成登陸,形勢發展也就難以預料了。
第二,「添油戰術」,一線不打光,二線不來
中國統帥部採用的是「添油戰術」,打光了一個師,再調一個師過來,這樣就使得前線守軍戰力不足,只能發動局部反擊,卻沒有戰略性的進攻。而且一味命令前線部隊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在鼓舞士氣方面無可厚非,但在戰術上,精銳主力死守戰線是大忌。而且一個陣地上的守軍很少進行兵力調整或換防,很快就被日軍摸清了底細。
第三,忽視了對側翼的防守
當雙方筋疲力盡相持不下時,日軍突然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側擊中國軍隊右翼,由於該地區防備力量十分薄弱,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遭到前後夾擊的中國軍隊被迫全線撤退。實際上,中國軍隊曾在此地部署防禦力量,只是因上海戰事吃緊,防守此地的守軍逐漸被抽調一空。
日本的這些觀點和看法,雖然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基本都是無奈之舉。它忽視了當年中日兩國巨大的軍事實力差距,完全是站在上帝視角的事後諸葛亮!我們難道不知道在狹窄的陣地上聚集大量部隊會被日方重炮嚴重殺傷嗎?當然知道,但在當時裝備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只能拿人命去彌補裝備上的差距!我們難道不想把士兵訓練的更好一些嗎?當然不是,可是當年實在是窮,很多部隊平時的射擊訓練只能練習射擊動作!當日本在後來的太平洋戰場上遭遇美軍的時候,這些他們眼中的「戰術失誤」,不也照樣出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