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頂級醫學專家在武漢?鍾南山奔赴一線,李蘭娟每天睡3小時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2月2日凌晨4時35分,Z256次列車穩穩停靠在武昌站。夜色已沉,站臺通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帶領10餘人醫療團隊在此下車,隨即趕赴武漢醫院開展患者救治工作。

「我現在做好了長期在武漢奮戰的準備,與那邊的醫務人員共同奮鬥,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73歲的李蘭娟從杭州出發前說,「至於什麼時候回來我自己還沒考慮過。」

和這位每天只睡3小時、不停與病毒賽跑的「老太太」一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大量頂級專家先後緊急馳援武漢,用最專業的醫學知識為救援工作「問診把脈」。

鍾南山、李蘭娟、王辰、陳薇、仝小林、喬傑、黃璐琦……

其中,有臨危受命抗擊過非典的「國士」,有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的「執牛耳者」,有曾研製重組伊波拉疫苗的女少將,有中醫治療領域的頂級科學家。每一個人都頭頂「院士」之名,在此時急赴武漢,只為做一個「醫生」。

當前,面對尚未遏制的疫情,「院士團隊巡查」已被作為制度建立,力求用最專業的資源確保重症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療。

中國國家衛健委在2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王辰院士團隊將對武漢市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救治進行巡診,評估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評估需要轉診集中收治的患者,確保重症患者科學救治。

同時,隨著疫情形勢不斷發展,中國的頂級專家亦不停「接招」應對。面對武漢醫療資源緊張,2月2日,鍾南山團隊為武漢市漢口醫院精準捐贈的100臺制氧機順利抵漢,目前已投入使用。

2月4日,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有兩種藥物能對病毒起到抑制效果。

2月5日,當多所「方艙醫院」在武漢建成,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頻頻露面媒體,以科學視角消除公眾恐慌,直言「方艙醫院是解決大量輕症患者在社會上造成傳染的關鍵舉措」。

更令人欣慰的是,「院士」們並非孤單前行。在他們身後,來自全國的醫護工作者不斷加入救治一線,各地醫療物資不斷向武漢集結。

據不完全統計,自1月24日上海和廣東派出第一批醫療隊趕赴武漢以來,截至2月3日晚,中國各地共派出70支醫療隊、8329名醫療隊員,支援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支援武漢市有59支醫療隊、6794名醫療隊員,「重症監護病房」是被支援隊伍選擇最多的地方。

此外,最新的增援還在繼續。2月4日,中央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提出調集一批應急方艙醫院、再增加200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並於當日晚到位。目前,廣東、浙江、山東等15個省市已組建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隨時準備出徵。

這一串串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17年前曾任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的張雁靈再次出徵,大年初一急赴武漢協助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工作;江蘇醫療隊中最年輕的醫學博士王洵,在2月1日連續查房60位病人;廣東南方醫院25名醫生在請戰書上一一按下鮮紅手印,「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在支援武漢的抗疫「援兵」之中,中國軍隊成為重要力量,從軍醫專家到一線護士,被人們稱作——「旌旗十萬斬病魔」。1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帶領團隊進駐武漢。這位女少將此前已在阻擊非典、抗擊伊波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此次她的攻關任務是」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與她同一天抵達武漢的,還有10000套防護服、3760瓶酒精等衛生物資,均為全軍從遼寧瀋陽、山東菏澤緊急調撥。

2月2日,隨著武漢市與中國軍隊籤署互換交接文件,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移交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管理使用。翻閱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的公開履歷,「2003年參加抗擊非典、援建小湯山醫院等重大任務」是其亮眼的註腳。

當然,除了頂級醫學專家外,來自全國的保障物資不斷匯集武漢,各領域專家均夜以繼日付出:火神山醫院十日完工、雷神山醫院竣工在望、13家「方艙醫院」初步統計將增加床位上萬個……令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後,是與疫情「搶時間」的舉國合力。

當目光重新回到2月2日凌晨4時35分,李蘭娟院士和團隊下車後在站臺合影,他們戴著口罩,每一個人面對鏡頭都豎起大拇指。這張照片迅速刷屏社交網絡,人們感嘆:「夜色雖沉,站臺通明,白晝未遠」。

 

延伸閱讀:

國家衛健委:鍾南山、李蘭娟等院士團隊正對武漢定點醫院重症患者巡診

2月4日,國家衛健委在北京舉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主題日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醫療救治有關情況。焦雅輝指出,國家衛健委為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建立了院士團隊巡查制度。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王辰院士團隊對武漢市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救治進行巡診。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重症患者醫療救治的有關工作進展時表示,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中多數都是輕症,重症只佔少數。

焦雅輝表示,針對湖北省重症病例較多的情況,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集中收治方案》,要求湖北堅決貫徹「四集中」原則,立即增加重症病例定點醫院的數量,加強重症患者救治力量配備,盡最大努力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而針對武漢市重症病例較多且較分散的情況,國家衛健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後勤保障工作的意見》,指導武漢市將重症、為重症患者向新開的重症定點醫院轉運集中。

焦雅輝介紹說,國家衛健委在原有三家重症集中收治醫院的基礎上,也就是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新開設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計劃收治1000名重症患者。

另一方面,國家衛健委也從在京的委屬委管醫院和江蘇、山東等十餘個省份,國家衛生健康委委屬管醫院、省級大醫院、大學附屬醫院抽調負責人和3000餘名重症醫學科的骨幹醫護力量組建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新的重症患者收治病區。各醫療隊組派時,按照有責任擔當、業務能力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要求,選派中高級職稱的科主任和中高級職稱的護士長帶領中青年骨幹醫師、護士按要求完成此次高強度的重症救治工作。

紅星新聞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衛健委組建了部分委屬委管綜合醫院的重症患者救治管理團隊,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等16家醫院的院長或者是書記帶隊,隨時可以馳援湖北。按照整建制接管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收治病區的方式,繼續加強當地重症患者醫療救治工作,降低病死率。

焦雅輝指出,國家衛健委為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建立了院士團隊巡查制度。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王辰院士團隊對武漢市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救治進行巡診。評估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評估需要轉診集中收治的患者,確保重症患者科學救治,「我們還統籌做好全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派出國家級的專家指導相關省份的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靈魂拷問!鍾南山、李蘭娟說了這些,你聽專家話了嗎?

因一句「我認為(坐電梯)沒有必要戴手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的答問迅速登上4日微博熱搜榜。

3日晚,李蘭娟在接受央視連線採訪時,被主持人問及現在出行、坐電梯時是否需要戴手套的問題。

李蘭娟回應稱,現在火車、汽車上都有消毒設施,總體是安全的,我認為沒有必要戴手套。我是傳染科醫生,到病房裡見很多有傳染性的病人,無非也是檢查好後用流水衝洗,只有直接接觸汙染物時才需要戴手套。

不少網友留言,我們要聽李院士的建議,不要過分憂慮,在公共場所,像地鐵上的扶手都會消毒,不必戴手套。亦有網友擔憂,目前疫情嚴重,大家不能掉以輕心,能戴手套的一定要戴,不要大意。

面對一個「別樣」的鼠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你聽專家的話了嗎?」一度成為關乎所有人身心健康的「靈魂拷問」。

對於多數普通民眾而言,緊急關頭,除官方回應外,醫學專家的分析與判斷,似乎可為民眾提供一劑抗「疫」良方,消除恐慌。「疫情面前,每個人都像小學生,不信專家的話,還能信誰呢?」

不過也有人反駁道:「專家只是給你個建議,不是就讓你按圖索驥,一個硬幣總是有不同的兩面。」

但在「聽與不聽」的糾結中,亦有例外,比如鍾南山。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個春節,無論84歲的鐘南山說了什麼,人們看到他的出現,仿佛就像吃了顆定心丸。

從「出不出門要聽鍾南山」「如何洗手要聽鍾南山」,甚至連「鍾南山教你正確摘口罩」的視頻,都廣為流傳。

當然,同樣是專家,亦有人因一句話,陷入輿論漩渦。

同樣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王廣發此前受訪時稱,按病人病情及擴散情況,整體疫情「可防可控」。

隨著疫情擴大,他所說的「可防可控」在網上受到質疑。特別是1月21日,有媒體披露王廣發本人「中招」,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對他的輿論質疑聲浪迅速被推到最高點。

對於網友的質疑,王廣發說,他的心情還比較平靜。大家求同存異,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專家和大眾講話是要傳遞信息,讓公眾有信心。我也提醒公眾注意個人的防護,而有些人僅注意前面的表述,不注意我的全面表述。(防疫抗疫)政府和機構都有責任,但最後一道防線還是個人。」

病癒後,重新回味自己說過的話,王廣發坦陳:「我現在能實實在在做點事就行。至於大家怎麼評價,歷史會給一個答案。我也不會去過多解釋,解釋也沒用。」「通過得病,能摸索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也算做了一點點貢獻。」

有人說,在一場同疫情生死搏鬥過程中,就普通人而言,當然需要專家給出答案於之精準,開出良方於之有效;但從理性角度看,歸根結底,專家不是神,難免會有分析不準、判斷有誤。立春了,唯願疫情快點過去,當武漢被「治癒」,國家按下正常「播放鍵」時,「聽不聽專家」不再惹人關注。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中新網 長江網 紅星新聞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李蘭娟:齊名鍾南山的巾幗英雄!
    描繪了中國婦女前所未有的颯爽英姿,讚美了她們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六十年後的今天,病魔肆虐中華大地,有一位73歲的女院士毫不猶豫地奔向戰「疫」第一線,率先提出武漢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團隊在疫情一線不停奔波,這也是她2003年與非典、2013年與H7N9作搏鬥後,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護國院士,這個和鍾南山齊名的女人有多厲害
    大學畢業後,李蘭娟就被分配到浙江醫科大一附院擔任主治醫生。那個時候,中國被稱作是「肝炎大國」,中國病毒性肝炎病例佔全球的7.8%,而肝炎的病死率更是高達80%。曾經有一名重度肝炎患者的家屬懇求李蘭娟,讓她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家人,但李蘭娟有心無力。
  • 李蘭娟背後的故事:從赤腳醫生到醫學狂人,今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新型冠狀病毒,在2020年的中國上空籠上了一層陰霾。在這場災難中出現了許多英雄,李蘭娟就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敬佩和感動的一個巾幗英雄。李蘭娟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1月18日,同84歲的鐘南山院士等一起趕到武漢再戰防疫前線。這次疫情,大家說鍾南山之後就是李蘭娟。
  • 鍾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又給中小學生帶了份特別的「禮物」
    鍾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又給中小學生帶了份特別的「禮物」經過這次疫情,靜靜老師相信,全國的中小學生朋友們一定記住了兩個人:一個是鍾南山爺爺,一個是李蘭娟奶奶。他們都是中科院院士,知名醫學專家。他們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 非典那年,媽媽救了很多人;如今她在武漢,72歲,每天只睡3小時
    五千年有五千年的風雨,也有無數風雨共擔的身先士卒者。「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這個冬天,我們既有84歲高齡衝鋒陷陣的鐘南山,也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丈夫。今天文章的主角,是25天前提出武漢封城的第一人,也是17年前創造「非典奇蹟」的戰士——李蘭娟。
  • 李蘭娟回憶兩赴武漢 說話輕柔軟語 內容全部「硬核」
    3月25日,停擺已久的武漢終於進入14天重啟倒計時,將於4月8日「解封」。大多數外地馳援的醫務工作者陸續返回家鄉,但《環球人物》記者聯繫到李蘭娟採訪時,她仍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她從2月2日就進駐這家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每天去會診。主動請纓去武漢救治危重症患者能夠在此時採訪到李蘭娟,根本原因在於武漢的形勢已經好轉。
  • 第一個建議武漢封城的李蘭娟,到底有多傳奇?
    他說,希望母親和武漢都能夠平安……鍾南山院士出身於醫學世家,與之不同的是,李蘭娟出身寒門。1947年,戰火紛飛,李蘭娟出生於這個秋天的紹興。紹興人傑地靈,出過魯迅、蔡元培等許多國學大師。鄭樹森是肝膽胰外科專家,是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聯合移植的開拓者。李蘭娟是傳染病學界的領軍人物,是中國人工肝的開拓者。
  • 巾幗不鬚眉丨每天只睡180分鐘的李蘭娟不簡單,73歲堅持在第一線
    李蘭娟01、每天只睡3小時,和病毒賽跑的老太太,不簡單2020年2月1日凌晨4點,李蘭娟帶領她的團隊到達武漢醫院,和相關醫生問詢患者情況,又和其他專家研討3個小時左右,天亮就直接上崗了,平均每天只睡3個小時左右。
  • 武漢封城,需要被記住的不僅是李蘭娟
    孫勇武漢封城,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抗疫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以此為標誌,中國進入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狀態。歷史會銘記武漢封城的那一天:2020年1月23日。10個多月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走出疫情的濃重陰霾,百業穩步復產復工,民眾的生活也慢慢走向正常化。
  • 李蘭娟: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清零!現在有兩個更為嚴峻的任務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3月10日報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現在全國範圍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武漢疫情也在明顯變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在參加廣東省疫情防控專家座談會時也表示,全球疫情的發展估計將至少延續至6月份。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防控的重點將從輸出轉為輸入。要加強邊境檢測的措施,制定從國外疫區來華的措施,對相關人員做必要的隔離。
  • 硬核「娘子軍」:她在武漢,73歲,每天只睡3小時
    僅僅兩個半小時後,由她率領的專家組舉行了簡單的「出徵儀式」。而其實,1月22日,在她首次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時,便已經主動請纓帶隊支援武漢。 也正是因為這次疫情,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才了解到她在非典時期的傑出貢獻。
  • 薛智之:​戰「疫」巾幗英雄李蘭娟​的關鍵詞
    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73歲高齡的李蘭娟女士,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戰「疫」一線、走出重症病房更衣室的一瞬間。這幅照片上熱搜的背後,既是人們對李蘭娟不辭辛勞、救治危重病患的一種讚許,也是人們對巾幗醫務工作者不懼危險、奮戰一線的一種敬重,更是人們對眾志成城攻克病魔、早日戰勝疫情的一種期待。致敬,李蘭娟!點讚,李蘭娟!!我們注意到以下幾個關鍵詞。
  • 李蘭娟院士臉上的壓痕,訴說著一位老院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深情
    相比於鍾南山院士,74歲的李蘭娟院士就顯得有些低調。但她在此次防疫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巾幗不讓鬚眉。當初的武漢封城,也是李蘭娟院士首次提出,這才得到了重視與肯定,最後促成了封城,避免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 此人與鍾南山、李蘭娟齊名,方艙醫院就是他的提議!
    而方艙醫院的提出者是王辰院士,與鍾南山、李蘭娟齊名,很多人還不知道他。王辰,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山東德州人。1985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於同校獲醫學博士學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 「高訪之「戰疫人物誌」」李蘭娟七章:一位傳染病專家的三進武漢
    第一次是1月18日,她以傳染病專家的身份前往武漢研判疫情;第二次是2月1日,李蘭娟率醫療隊出徵,進入專門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東院,接管了醫院的ICU(重症監護室)和CCU(心臟重症監護室),一直工作到3月30日;第三次是5月31日,她去武漢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況,根據對四組重要數據的分析,她表示: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
  • 中年逆襲的鐘南山,敢想敢做的李蘭娟,他們到底誰更強?
    從每天的新聞裡,我們知道了許多平日裡不曾注意到的地方,我們知道了那些平日裡看似普通的工人竟能爆發出如此強大的力量,在十天內建成了一座醫院。我們知道了平日裡的醫生大多都是無畏的勇者,走向抗擊疫情的前線。我們還知道了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幾乎每天都在新聞裡看到兩位院士為了研究抗擊病毒的方法,為了挽救患者在不停奔波。
  • 鍾南山的笑、李蘭娟的傘: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
    而與他遠隔千裡的髮妻李少芬也同樣關懷備至,「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當鍾南山疲憊地在高鐵入眠的照片風靡全網時,所有人都為此而深感振奮,只有李少芬心疼發問:「可不可以讓他多睡一會?」滿腔眷戀盡展無疑,字字句句充斥著長情與堅韌。
  • 4位院士:鍾南山、李蘭娟、高福、王辰,哪一位實力更強?
    先來說鍾南山院士: 出身於醫學世家,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在呼吸內科,屬於權威專家。目前,他是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留學期間,鍾南山曾經被英國愛丁堡大學拒絕,但是他以生命為代價,拿到了有說服力的實驗成果,使得愛丁堡大學對他敞開了大門。而就在留學選拔考試當中,鍾老的英語考試,都沒能及格,五十多分。但是不久之後,他就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愛丁堡大學的禮堂,用流利的英語發言,徵服了在座的教授和英才!
  • 為什麼再來武漢?李蘭娟:國家有需要 我隨時出發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1月17日,身為傳染病專家的李蘭娟向國家衛健委主動請纓:「希望赴武漢研判疫情!」對這位經歷過多次公共衛生事件的「老將」而言,前線永遠是最吸引人的「戰場」。僅僅一天之後,李蘭娟第一次緊急奔赴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