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話舊俗|剪紙:銀刀紅紙中的新春

2020-12-17 澎湃新聞
       剪紙不僅是中國鄉村傳統的裝飾手段,更重要的是春節開始的象徵。在木製的窗格子上貼上花草動物紋樣的剪紙,象徵著新的一年開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徵。當下,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現狀如何?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民間剪紙藝術家,試圖探尋中國剪紙的前世今生及生存發展之路。韓靖剪紙《闔家團圓》

       八百裡秦川,每家每戶都有擅剪紙制窗花的巧媳婦。

       想像中,那些年輕的媳婦姑娘們由年長的婦人帶領著,擠在一張炕上,僅憑人手一把鉸布裁衣的剪刀和數打紅紙,就能把簡樸的窯洞點綴得喜氣洋洋。她們或許會一邊剪一邊吟唱著陝北或關中的歌謠,儘管唱詞裡還隱藏著關於黃土地上先民的起源及原始風俗的蛛絲馬跡,然而把它口耳相傳至今的婦女們則遲至最近兩三代才認識字。

韓靖剪紙《連年有魚》

 從剪窗花到旅遊產業

       「這幅場景,是大約20年前的樣子。」西安剪紙學會會長韓靖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戶縣是離西安市區比較近的剪紙之鄉。」

       戶縣離西安城約3小時路程,原稱鄠縣,處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終南山,北臨渭水,在古史傳說中為有扈氏的方國所在地,「扈」、「鄠」同音,或為其地名由來,也是周秦漢唐等十二朝皇家之上林苑。關中戶縣剪紙的名氣不下於陝北的安塞。

       戶縣的剪紙在甘亭鎮東韓村。澎湃新聞記者走進戶縣東韓村時,卻全然嗅不到一絲鄉村味。整村全是樓房,布局規整,風格似花園式別墅,三戶人家裡就有一家辦農家樂的。不僅其中的廚房、衛生間或客房都配著中英文雙語標識,接待的主婦甚至都能說幾句簡單的英文。在這裡,織布、刺繡、麥稈畫和農民畫都是免費教習的遊樂項目,剪紙當然也在此列。村民劉亞鳳家即以剪紙工作室為其特色。表演起剪紙來,劉亞鳳會變得很專注,三兩下就剪出了個喜字來,複雜一點的如十二生肖,也用不了幾分鐘。作品一完成,觀看的外國遊客就掏錢包付錢買下了。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作品按照尺幅大小與複雜程度價格不一,也可議價。既可以買早已完成的作品,也可以現場定製特殊的紋樣。

韓靖剪紙《抓髻娃娃:和合》韓靖剪紙《抓髻娃娃:孕育》韓靖剪紙《抓髻娃娃:誕生》韓靖剪紙《葫蘆綿綿》

       「其題材不外乎流行的抓髻娃娃、魚戲蓮、十二生肖或陝西十大怪等。」韓靖說,「經歷了產業化之後,原先各個村莊獨有的題材也會互相串。」他告訴記者,不僅關中的戶縣如此,陝北的安塞也是如此。韓靖自學生時代起就對剪紙有興趣,走村串戶,更是跑遍了陝北延川、安塞等剪紙之鄉。

        他說:「上世紀90年代去安塞時,坐車都不方便,在縣城也幾乎找不到吃飯的地方。然而這幾年再去安塞,幾乎就不認識了。石油、天然氣發現之後,去得人多了,本地也開始搞民俗旅遊的產業,剪紙藝術家的收入也多了,就從窯洞搬到社區裡住。更有民間家庭藝術組合的,比如父子搭檔的腰鼓隊或母女搭檔的剪紙表演,這些都通過當地的文化館來表演。這種創作狀態下的剪紙,形式上也沒什麼創新了,就是最流行的幾款大批量生產,除了賣給到訪的遊客,也向全國的旅遊景點批發,薄利多銷,賺幾塊錢也好的。在這種創作形式下,他們在旅遊旺季向遊客做現場表演,在淡季則還是種地,該幹嘛就幹嘛。」

        植根於淳樸的農耕文化、用意在於「祈福」或「吉祥」的剪紙手藝,何以越來越「功利化」?

        旬邑縣文化館副館長文為群對於「剪花娘子」庫淑蘭晚年的一段評價或可令人一窺其中關節,他說:「她也從另外一些人的行徑中,深深地感到上當受騙。一些頗具身份的人利用關係,不厭其煩地多次討要她的剪紙,並不負責任地表態、許願;更有一些社會上的混混,顛三倒四地誆騙老太婆,使她防不勝防,以致對誰都不放心,對任何人的來訪都不分對象、不講形式地大肆哭窮,張口要房子、要錢。她學會了討價還價,甚至有些狡黠。」

        當鄉村變得越來越城市化,原本植根於農耕文化的民俗藝術創作也面臨著危機。剪紙藝術,在今日被稱為「活化石」,或許不僅指其古老的淵源,更指其在社會經濟巨變下變得脆弱的生命力。中央美院實驗藝術系教師呂勝中談及女性與剪紙的關係時表示:「從女性的童年開始,老年人就把剪紙織繡作為訓育女子全面教養的必修課之一。一開始先是臨摹較為簡單的傳統花樣。把剪紙用水貼到一張紙上,用油燈的煙薰出樣來,就可以付上幾張紅紙,描紅式地剪出來。接著就不用薰樣,大相用筆或指甲劃一划,便可剪得和範本大差不離。這樣的鍛鍊掌握了一些傳統的手法,應付一般的民事風氣,已不成問題。但有些不滿足於照本宣科的能人,便試圖扔掉範本,自己出新花樣來。先是剪一些單獨的形象,逐漸練習組織大規模複雜的畫面,終而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目的在於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陝西黃土高原之民自古以來都是居住在窯洞裡的。剪紙則是這些居住在窯洞裡的勞動婦女的群眾性的傳統民間活動,在當年這一不識字的群體中,呈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傳承狀態。她們從小就開始跟媽媽奶奶和農村的巧手學著鉸窗花,學著用燈薰窗花底樣,後來成為鉸花巧手,一把剪刀鉸到老,生命終止時才是藝術活動的終結。傳統的剪紙技藝和古老的民俗就是這樣一代代相傳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其中關於古代儀式與原始宗教信仰的線索則越來越躲進隱秘的陰影。

        在陝西,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用五彩繽紛的剪紙美化窯洞,窯裡窯外貼滿剪紙,貼在窯窗上的叫窗花,貼在門上的叫門花,貼在窯裡炕窯的叫炕窯花、炕圍花,貼在窯頂上的叫窯頂花,還有箱櫃花、糧囤花、紙缸花、燈籠花。遇到結婚喜日,新房裡貼喜花,門楣上貼吊簾花,饋送的禮品上貼禮花,祝壽時壽禮上要貼壽花。陝西的婦女既是鉸花的能手,又是繡花的巧手,繡花時先用紙剪出花樣貼在布上,再依樣刺繡。兜肚上繡兜肚花,枕頭兩頭繡枕頂花,還有針扎花、鞋花、鞋墊花等等。正因為陝北剪紙的風格繼承的是古老的原始藝術傳統,論者鹹以其古拙質樸、粗獷奔放、單純明快,大膽的誇張和自由的裝飾為美。

       當下的中國剪紙,除了遭遇產業化而慢慢走向工藝品(或旅遊紀念品)市場的民間剪紙,另有專業剪紙藝人和當代藝術家所共同參與的當代剪紙。事實上,從剪紙藝術本身來說,剪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民間剪紙和現代剪紙是當今客觀存在的。因社會結構和社會人的身份的變化,民間剪紙與現代剪紙是其發展中必然呈現的一種話語象徵。

        無論民間剪紙無可奈何地走向失傳,而成為「活化石」,還是現代剪紙的發展崛起,都是中國剪紙從民間民俗走向現代文明生活的一種必然趨勢。對此,不少民俗研究者都認為,傳統藝術一定是傳統民俗的產物,而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貼門神的習慣,過去的門神有能驅邪避鬼的力量,而今相信它的人很少了,貼門神也只不過是一個形式罷了。

        現在市場上的剪紙,已經丟失了傳統的寓意而是變為旅遊產品,而那些幸而保留下來的民間傳統藝術經典在人們的收藏簿中得到永恆的凝神,所以,現在藝術家對這些傳統藝術的採納不應是對原型的仿製,而是尋求它們在當代文化中的新的可能性,再現傳統文化是如何在傳統藝術魅力的感染中去做現代思想的表達。

庫淑蘭《剪花娘子坐像》

自「巫醫不分」至「剪花娘子」

       走遍陝北的剪紙之鄉,「剪花娘子」庫淑蘭無疑是繞不過去的,在剪紙藝人中她是獨一無二的,這或許緣於庫淑蘭所創造的「剪花娘子」這一獨一無二的形象和這一藝術形象產生背後的原因,以及剪紙在庫淑蘭這裡通過一件頗有象徵意味的事件從手藝轉向藝術創作背後的迷思。

庫淑蘭《剪花娘子坐像》

       庫淑蘭的剪紙風格以及剪紙內容等都是源於她的生活。

       她的人生很簡單,她於1920年出生於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赤道鄉王村的農戶,從小跟著母親學了剪紙,也上過幾年學,是一個普通的陝北女人,勤勞並且有一雙小腳。但是,她經歷了一個現代社會不能接受的婚姻生活。庫淑蘭的丈夫是一個傳統的陝北老漢,家庭暴力是常有的事,她在丈夫那裡得到的拳頭比話語還多,從她1989年的作品《白菜葉葉枯地黃》中可以看到她生活的苦難。

       庫淑蘭的生活尚有頗不能明言的一面,據說,她也在農村裡偶爾扮演著「巫」的角色。古來素有「巫醫不分」的說法,在農村更是保留了這一傳統,凡有生病不愈者,即請來「巫」祈禱(有時候也會進行簡單的治療)。流傳的說法是,1985年,庫淑蘭被請去看病,深夜回家時不慎跌進了一個土坑,昏迷了40多天後,她突然醒來,言稱得「剪花娘子」相救,從她自創的歌謠中我們可以聽到:「當我往坑裡掉時,是剪花娘娘把我拖起來,娘娘讓我活下來就是要我宣傳她的偉大。」而當她在創作「剪花娘子」作品時,一邊剪貼一邊還會自己自編自唱,歌詞大概是「我是神靈派來的,救苦救難的剪花娘子」,此舉在當時為她贏得了同村人的尊敬。

       這一現代傳說中究竟有多少誇大的成分,實在很難分辨,但多少能算是一則關於藝術創作的心靈覺醒的隱喻。事實上,自此以後,庫淑蘭的剪紙創作中出現了自畫像。照她自己的說法,剪花娘子就是她自己。「剪花娘子」這個人物造型是庫淑蘭晚年的主要成就,在她晚期的大部分作品裡面,都可以看到相似的美麗女子,她們都有豐滿而白裡透紅的臉頰,整齊的劉海下面都有一個胭脂記,大眼睛,櫻桃小嘴,面帶著微笑正視前方,五官都相對集中地置於臉中上部,這樣就突出了女子臉龐的白皙豐滿,頭上都戴有絢麗奪目的頭飾,身著色彩豔麗的服飾,白嫩的手放在胸前,盤腿坐在美麗的荷花上,是個端莊美麗的女子。這就是庫淑蘭,或者即她心目中的「剪花娘子」。

       另一方面,庫淑蘭的剪紙別具一格,她創造了一種新的剪紙方式,即貼花。中國傳統的民間剪紙一般都是同色的剪紙,並且一般都為中國紅。庫淑蘭的剪紙都是色彩絢麗的。在庫淑蘭60歲時,她被當地政府吸取到培訓班練習,那時她的剪紙就已經有很高的水平了,在她交上第一批作業時,那時的作品主要是簡單的生活場景或者是單個的事物,但她已經開始運用貼花這種剪紙方式了。

       總結「剪花娘子」的造型特徵能發現:首先,「剪花娘子」的服飾造型與歷史即周圍的環境是分不開的。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鏤空藝術逐漸發展成貼花、勝、透雕等形式,出現在服飾等上面的叫做貼繡花,貼在臉上的叫貼面花。這些女子都身著高領的棉襖,這種服飾都與當地的文化以及歷史上流行的服飾有關,造型、色彩、形式等都與當地的姑娘出嫁時的嫁衣有極其相似之處,衣服上的裝飾圖案大多是花的變形,可見「剪花娘子」的服飾造型的基本原型來源於庫淑蘭的生活。

       其次,「剪花娘子」的頭飾五顏六色極其炫耀奪目,都是由小花組成,一圈一圈以鼻子為中心呈放射狀分開排列,極其豪華豔麗。事實上,在古代關中新婚嫁娶時,新嫁娘都會在頭上戴上很多這種頭飾。從這個方面來講,剪花娘子更像一個古代出嫁的姑娘。

       第三,構圖特點。剪花娘子基本是採取對稱構圖,左右對稱的方式,這種技法在剪紙中是很普遍的,將紙對摺,在一邊畫上需要的圖形,兩張疊在一起剪下來,形成左右對稱的圖形,給人均衡穩定的視覺感受。但是在她的作品裡,往往剪花娘子是畫面的中心和重點,佔據了畫面一半的大小,周圍還剪貼著其他的一些圖形,共同構成一幅作品。這樣的均衡和周圍圖形的變化的完美結合,使整個畫面給人穩定的並且富有變化的視覺感受。對稱構圖也是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對稱創造起來也相對簡單些。

庫淑蘭《走西口》

       至今,韓靖仍記得第一次見到庫淑蘭的畫面,1993年,因為久仰庫淑蘭的大名,攀山越嶺,坐五六個小時的車,再走十幾裡的山路,到庫淑蘭居住的窯洞拜師學藝,他說:「我和庫淑蘭一見如故,初次見面,他已喊我乾兒。我帶了些生活用品給她,她很感動,當晚就在月光下唱歌謠給我聽。」自此,韓靖每年春秋都會到庫淑蘭家學剪紙,每次逗留約一星期,庫淑蘭會煮飯,大家一起唱歌剪紙。他說:「學習庫淑蘭的藝術,主要靠心領神會,靠自己用心靈體會,因為庫淑蘭剪紙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完全創造的過程。沒有底稿,沒有參照物,境由心生,隨手拈來,妙趣天成。這是天才的藝術創造者,是人性力量的釋放。」

庫淑蘭《石榴樹樹開紅花》

「剪紙招吾魂」

       除了「剪花娘子」,庫淑蘭對神有一種滲入血液中的崇拜和敬畏。她像同年齡的中國千百萬普通勞動婦女一樣,認為萬物有靈、諸神歸位:土地神、灶神、財神、馬王爺、龍王爺、觀音娘娘等,各施其責。因此,也有人認為那是她幻想出剪花娘子並用諸作品的根本原因。

        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在談到祭祀與剪紙的關係時認為:「這夾雜著一種人們對生活企求的樸素願望,甚至有一種對善惡作客觀(表達)的認識與判斷……南方有一種『剪陰花』,當老人病重,在其彌留之際,剪一個『人』的樣子,放在病人的枕頭下希望他多活幾天。北方有『抓髻娃娃』,這個娃娃神通廣大,能幫助人們解決困難。出現在巫術活動中,陝北有『送病娃娃』,還有『招魂娃娃』等。」

       庫淑蘭的作品中,另有一系列有趣的作品,即「關老爺」。多數人會把它認作「剪花娘子」,因為兩者的造型基本一致,是很相像的。但這是個紅臉男性,頭頂戴著一個帽子,和戲上員外戴的很相像,據推測其來源也可能就是戲曲,而女性的頭頂都是鳳冠霞帔。這個關老爺沒有鬍子,他手的兩邊,還分別有一刀一槍,不像剪花娘子,配的是燭臺或剪刀。而且,關老爺是站著的,剪花娘子是盤腿坐的。關老爺手是垂下的,剪花娘子是手交在胸前的,顯得很嫵媚。關老爺胸前綴飾的是太陽圖案,而剪花娘子綴飾的是花朵或枝葉。有趣的是,庫淑蘭的作品中,有對聯卻沒有寫字,而是貼上兩組六個圓圈圈,構圖是富有裝飾性、對稱性的團花、蝴蝶。若是男性創作的「關老爺」,畫面兩邊的對聯是一定要寫「字」的。

庫淑蘭《關老爺》

       「剪花娘子」的作品與故事看似多怪力亂神,然而,剪紙的誕生即與民間傳統信仰密不可分。漢·班固《漢書·外戚傳》、晉·幹寶《搜神記》中均記載了這個故事:漢武帝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死後,他非常悲傷,日夜思念。齊國方士李少翁自稱能將李夫人的靈魂招來,及夜設帳幔點起燈燭,紙刻夫人像,映出其人的影子。漢武帝隔另一帳中遠遠望見好像是李夫人的形貌,於是愈加悲切,有詩為證:「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姍姍來遲。」唐張祜有詩云:「延年不語望三星,莫說夫人上涕零,爭奈世間惆悵在,甘泉宮夜看圖形。」這個傳說故事與今天流傳於陝西廣大農村的剪紙「招魂娃娃」風俗,應該有著淵源。

       事實上,杜甫的《彭衙行》中也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將剪紙與招魂直接擺在了一起。而當代藝術家呂勝中的小紅人,也可以說是現代藝術中的一種剪紙行為藝術。他提煉和複製了民間剪紙起源「漢武招魂」和民俗「招魂娃娃」剪紙現象的當代闡釋。以小紙人招魂的巫術性行為,不僅在民間剪紙文化中源遠流長,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呂勝中借用之來構成他的空間。在其中,小紅人們幾乎可說是不計其數,或懸或浮,或迎向火光,或飄遊於黑暗,不論是閉鎖或是開放的場域,雖然沒有巫師的儀式動作與聲音,但在小紅人們的組合聚散中,製造了一種流動的玄秘氛圍。借著這個空間的營造,透過觀者對一個個小紅人或虛或實形體的追尋,呂勝中似乎要人們再次經歷一種「回歸傳統」的過程。藝術的起源雖說與巫術有親近的血緣關係,但其法力早為時間稀釋殆盡,呂勝中所能有的只是學自民間的剪花巧藝,以及對人心困境的悲憫同情而已。他用行為藝術來剪小紅人,則是他進行自我招魂的力量的一種顯現。他個人對傳統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不僅對一個被忽略的文化深層獲取認知,也打通了順暢通向當代藝術的路徑,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韓靖剪紙《生命圖騰》

       然而,隨著建立在農耕生產方式上的文化形態的逐漸異化與消亡,中國民間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走向式微。從民間剪紙走向現代剪紙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結構和人的身份的轉變所決定的,當然這條路隨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發展,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探索。民間集體傳承方式將走向消亡,中國現代剪紙將面臨和國外剪紙姊妹藝術的廣泛交流和聯姻結婚,也將拓展技巧和題材。他預測,現代剪紙的發展創新之路絕對是個體獨自要完成的生命歷程,這個歷程和民俗活動中熱鬧非凡的現象有著本質的不同,而民間古老的集體傳承方式的解散,反而促進了剪紙作為一種現代手工技藝在現代社區和校園的廣泛流行,參與的社會公民會越來越多。原始的那種母女相傳、鄰裡相傳的單一模式,或許將會由於有組織、有目標的社會團體、藝術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參與而發生新的結構轉換。

       中國剪紙藝術正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河北剪紙之鄉蔚縣的剪紙研究者張懷遠認為:「農耕文明時期誕生的剪紙,到了資訊時代,正在發生著從以實用為主到以欣賞為主的轉變;剪紙藝人群體,也正在發生著從以農人為主體,到以『文人』為主體的轉變。當年,剪紙是人們生活(窗飾、壁飾等)和生產(衣服製作等)的一部分,因為在自然經濟形態下,這些東西都需要各家自己解決。而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幾乎所有商品都由市場提供了。同時由於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於是,便有了剪紙界的轉變。是自覺地適應,還是被動地接受,將會成為一個剪紙藝術家成就大小,乃至成功或失敗的分水嶺。」

       對此,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副會長吳祖德在談及上海民間剪紙對傳統的繼承和變通發展時說道:「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恰恰是積極地做出變通發展,才是得以傳承發展的坦途。民間文化遺產只有在產生它的民間土壤中,只有在不斷侍弄它的百姓民眾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傳承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也只有在最廣泛的群眾活動中,才能因堅持了文化遺產的文化精神內涵——民族性的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強,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保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涯明月刀》女角色新春主題外觀
    《天涯明月刀》新春主題外觀曝光日前,騰訊發布了《天涯明月刀(Moonlight Blade)》新春主題外觀合集視頻,多款即將在新春上線的服裝造型曝光。新春主題外裝「丹輝映喜」來就送,指定時間登錄天刀即可領取。靈殊·一剪祥雲奪天工,巧紅雲。祝君好,年年新。完成指定節日任務,還有剪紙主題腰飾免費領取。腰飾動作:裁雲,將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帶入天刀江湖之中。一把金剪,剪出歡快喜慶的吉祥祝福;一疊紅箋,照映江湖兒女的俠骨柔情。
  • 【銀雀華府】民俗藝術節第二季「糖畫、泥人、剪紙DIY」
    臨沂房產超市網訊 銀雀華府恭賀新春,民俗藝術節第二季本周末開幕啦!神態各異的麵人兒、好吃好看的糖畫、設計獨特的剪紙……年味兒十足。
  • 剪紙藝術家陳耀六幅鼠年剪紙佳作迎新春
    龍虎網訊 在民俗剪紙中,中國人通過動物、植物、器物,運用比方、比喻、象徵、諧音、擬人等手法,來表達人們祈求幸福,希望萬事如意,吉祥安康的美好嚮往。鼠象徵多子,聰慧,豐收。
  • 社區實踐活動豐富 學生剪紙喜迎新春
    為弘揚中華傳統剪紙藝術,豐富社區青少年的寒假生活,2020年1月19日下午,老古城西社區舉行了寒假青少年手工剪紙活動。社區40餘名學生參加了活動。活動中,社區書記首先給孩子們送上了新春祝福,隨後由白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了剪紙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使大家了解了剪紙的藝術特色。掌握了剪紙的基本方法後,孩子們躍躍欲試,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彼此間進行相互討論,互幫互助,不一會兒,神態不同創造力十足的剪紙作品就紛紛出爐了。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奧會,提高孩子們迎接北京冬奧的熱情,並營造良好的氛圍。
  • 《天涯明月刀》新春福袋值得買嗎 2019商城新春福袋性價比點評
    目前天涯明月刀在春節期間進行了全新的更新,小夥伴們可能還不是特別清楚有哪些更新內容吧?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資訊解析,感興趣的可以來看下... 天涯明月刀2019春節商城禮盒有哪些?具體上架商城有什麼?售價是多少?
  • 紅是中國人的吉祥色 深情感受中國春節之「紅」
    新華網太原2月19日電(記者劉翔霄)輕踏著春天的腳步,新春佳節已喜降人間。人們不難發現,節日裡「紅」的身影隨處可見。民俗學家指出,紅色是中國人的吉祥色,寓意喜慶、平安,昭示國泰、家和,因而亦得名「中國紅」,千百年來長興不衰。「紅系列」之一:燈籠。燈籠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一顆「紅芯」燃亮自己,溫暖他人。
  • 獨具特色的蔚縣剪紙
    剪紙雕刀大家可能會有疑惑了,一個銀匠怎麼會影響了剪紙手藝呢?劉老布是銀匠呀,大家想想,誰會買銀首飾啊?當然是女人啊!所以為了和廣大婦女處好關係,他也時常剪窗花,為了促進友好關係嘛!漸漸地,銀匠劉老布成為「刀刻」蔚縣窗花的第一位創始人。一傳十十傳百,蔚縣人用刻刀做窗花的越來越多。
  • 與Pandora潘多拉珠寶一起探索新春佳意 向美好出發
    新春佳節之際,潘多拉願以璀璨珠寶寄託2021年的美好祝願,融匯中國元素的閃耀珠寶化身為祈祝新年好運的守護符,續寫#你的故事 如你所鏈#的嶄新篇章,向美好出發!招財貓耳部、臉上、腳掌、頸項和背後的蝴蝶結皆飾有紅色琺瑯,以中國「紅」寓意吉祥,結合黑色琺瑯的「財」字細節點綴,寓意「財富」相伴守護,「招」來好運。
  • 江蘇小夥用一把剪紙刀創業,作品亮眼被清華採購,收入令白領意外
    而現在,一個很有想法的90後江蘇小夥,他放棄了原本在裝飾設計公司的白領工作,轉頭開始用一把剪紙刀創業,沒成想,一炮而紅,每月的收入頗高,令之前的白領同事們大跌眼球。做剪紙生意的江蘇小夥名叫楊鑫,2013年才大學畢業,出於興趣愛好,他用業餘時間製作剪紙,並且還通過各類自媒體平臺推廣自己的作品,吸引了不少粉絲。
  • 剪紙手工:3款簡單又好看的剪紙春,鼠你最紅
    中國的剪紙藝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種方式是自古以來人們迎春的方式。大家還記得有關窗花剪紙的歌謠嗎?過年啦,貼花啦,滿窗子,都紅了……今天樹姐姐給大家分享3款跟春相關的剪紙,很容易上手,老少皆宜。所需材料:剪刀、紅紙、筆、尺子。
  • 紐西蘭「鼠」我最紅·中國符號工坊預熱鼠年新春
    當日,2020年中國農曆春節「鼠」我最紅·中國符號工坊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一地區圖書館舉行,當地居民500多人濟濟一堂,參與了一場中國文化傳統濃鬱的「鬧新春」活動。新華社記者 郭磊 攝1月12日,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參加中國符號工坊的孩子們在繪製京劇臉譜。
  • 「剪紙成痴」有「絕活」——鹽城市鹽都區北龍港剪紙大師王柏林
    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幅形象傳神、裝幀精美的剪紙作品。其中,號稱「鹽城之最」的《水滸108將》令人讚嘆不已。這是鹽都區北龍港剪紙的傑出代表、我市著名民間剪紙大師王柏林用一個月的時間突擊剪成的。這幅剪紙作品長5米,寬2.5米,108個人物神形兼備,叱吒風雲,惟妙惟肖,足以體現他剪紙藝術功力的 不凡。
  • 帝國大廈點亮「中國紅」 共慶中國農曆鼠年新春
    2020年1月23日晚,帝國大廈為慶祝中國農曆鼠年點亮彩燈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錢珊銘):為慶祝中國庚子鼠年新春,紐約帝國大廈於23日晚再次點亮「中國紅」。在當天舉行的新春點燈儀式上,中美嘉賓一致表示,帝國大廈的彩燈是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有效促進了中美友好。
  • 英屬澤西發行「鼠年大吉」生肖郵票 採用中國剪紙圖案
    「這套郵票中的剪紙圖樣具有和林格爾剪紙特有的表現手法和典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鼠寓子神,以扣碗寓天地宇宙,剪紙中運用牡丹、葡萄、蝙蝠、卷草、拉不斷、雲紋等中國經典傳統紋樣,寓意天地相合、混沌初開、陰陽相生、化合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中國本原文化哲學觀和藝術觀,具有深邃的文化哲理。」
  • 2020鼠你幸福 · 迎春苑社區剪紙迎新春活動
    剪紙迎福將傳統文化根植於心、內化於行,迎春苑社區將在明天上午舉辦2020「鼠」你幸福·剪紙迎新春活動,誠邀各位居民前來參加。社區邀請到有豐富剪紙經驗的志願者老師來手把手教居民剪紙迎新春。時間:2020年1月17日(明天)上午9:00地點:迎春苑社區職工書屋活動室迎新春剪紙活動開展的目的就是讓社區居民了解民間剪紙的藝術美,發揚我國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
  • 春華剪紙:唯美剪紙的開拓者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一把剪刀或者一把刻刀,任憑誰也想不到,這簡單的工具竟然在顏色各異的紙片間進行著力與技巧的較量,冰冷的剪刀嗤嗤作響,紙屑飄落,宛如落紅。中國剪紙藝術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陝西剪紙、楊柳青剪紙、山西浮山剪紙、南京剪紙、河北蔚縣剪紙、山東高密剪紙、廣東佛山剪紙、貴州臺江苗族剪紙、陝西安塞剪紙、北京剪紙等。
  • 煙臺剪紙傳承人衣培娟:剪紙「魔術師」剪出精彩人生
    她叫衣培娟,今年64歲,棲霞市西城鎮人,已經在剪紙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探索跋涉近60年。沉醉於剪紙技藝數十年,衣培娟如今已是中國傑出剪紙藝術名家,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但她對剪紙的熱忱反而隨著年齡增加與日俱增。如今已退休的衣培娟給自己定了個新任務——從孩子們抓起,把剪紙技藝傳承下去。
  • 英屬澤西郵政發行「鼠年大吉」生肖郵票 採用中國剪紙圖案
    圖為英屬澤西郵政具有中國剪紙元素的「鼠年大吉」生肖郵票。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3日電 (馬知遠)「這套郵票中的剪紙圖樣具有和林格爾剪紙特有的表現手法和典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馬知遠 攝記者1月23日從內蒙古自治區剪紙學會獲悉,英屬澤西郵政於近期推出一套具有中國剪紙元素的「鼠年大吉」生肖郵票,並面向全球發行。這是英屬澤西郵政在2020年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圖為段建珺原創的「鼠咬天開」剪紙圖樣。 馬知遠 攝記者了解到,郵票中的剪紙圖樣來自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著名剪紙藝術家、中國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段建珺。
  • 渤海漁村剪紙的形成以及其發展過程
    這種藝術形式因為成本低受到當地居民的廣泛流傳,僅僅一把小剪刀一張普通的紅紙就能表現出當地人的美好願望以及高超的技術。把海邊人們的理想和追求深刻的記錄下來。這種藝術不僅擁有相當濃鬱的漁家氣息其中還伴隨著原始藝術的質樸的美感。黃驊地區渤海漁村的歷史民間習俗黃驊地區地域習俗眾多,剪紙手工藝人也會把剪紙運用在各式各樣的習俗之中。
  • 夕陽正紅|紙剪心中畫 刀刻天下景
    他創作的《百花壽》中堂剪紙和系列撲克剪紙,均系全國首創;《九龍萬壽圖》長卷獲中國首屆民俗藝術博覽會金獎;《九龍壁全圖》獲香港回歸藝術展金獎,許多作品獲省市民俗藝術展大獎,並多次舉辦個人剪紙藝術作品展,被業界稱作「剪紙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