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自日料棧的公眾號(日料棧,ID=RyoriStack) 搬運版式有些出入,希望有更好的閱讀體驗的可以移步公眾號~
文:日料棧小圓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為「力量與熱情」。如今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咖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無論是休息、辦公,還是參加各種社交場合,人們都喜歡喝一杯咖啡來陪伴自己度過美好或疲憊的時光。
via:lznews.gov.cn
日本人民對咖啡也充滿熱情,自1998年至2018年據全日本咖啡協會調查資料顯示,平均每人每周要喝掉11杯咖啡,而且據統計全日本咖啡館的數量比便利店還要多。獨具特色的咖啡和咖啡館也都在彰顯著日本獨特的咖啡文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關於日本咖啡你不知道的事。
日本人一周每人喝咖啡情況調查(橫向依次是速溶咖啡、普通咖啡、液體咖啡、罐裝咖啡)。via:coffee.ajca.or.jp
1、為什麼「吃(chī)茶店」是咖啡館?
當大家走在日本街頭想要找一家咖啡館時,一定會發現有的咖啡館寫的是「cafe」、「coffee」或「珈琲」,而有的店則會寫著「吃茶」的字樣,如果將日文中的「吃茶店(きっさてん,kissaten)」翻譯成中文其實也是咖啡館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在日本這個看起來像是喝茶場所的名字卻是指咖啡館呢?
吃茶室。via:akiba-souken.com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吃茶(吃茶)」這個詞,它其實最早來源於鎌倉時代,指的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飲茶習慣和製作方法,不過發展至今在日本說到「吃茶」,飲品已經不限於茶,而是擴展到咖啡、果汁等。那麼說到這兒,大家知道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嗎?
2?、日本第一家正式提供咖啡的吃茶店「可否茶館」
一般認為早在德川綱吉(1646-1709)在位的江戶時代,日本由長崎出港的海外貿易商人在荷蘭人那裡得到了咖啡。後來作家大田南畝(1749-1823)在其作品《瓊浦又綴》中這樣形容過咖啡的味道:「豆炒得黑黑呈粉狀,與白糖攪和後飲用,又焦又臭,味道難以忍受。」很顯然咖啡在與霓虹人民相遇很長時間後都並沒有受到他們的喜愛。
via:aoialtea.exblog.jp
到了幕府末期的1856年,日本開始有進口咖啡的記載,據說當時是為了給軍隊駐兵「祛溼防寒」之用。直至1887年,由於明治維新的西化,貴族們開始飲用咖啡,咖啡也逐漸開始在日本正式火熱起來。
據說日本最早的吃茶店是1735年由在京都東山的賣茶翁高遊外所開的通仙亭。1878年在神戶元町的放香堂以及1886年在日本橋開業的洗愁亭店鋪開始提供咖啡。而如今最被人們認可的日本第一間正式提供咖啡的吃茶店是在1888年4月13日,由鄭永慶(別名西村鶴吉)在東京上野創建的可否茶館。
日本最早的吃茶店發祥地可否茶館。via:blog.fundule.com
看到鄭永慶這個名字你是不是開始好奇為什麼日本第一家吃茶店的店主聽起來是個中國人?關於鄭永慶,其實他與我國的鄭成功有些關係,據說其祖輩是鄭成功的弟弟,明朝滅亡後以遺臣的身份亡命日本定居,後來他們鄭家世世代代就在長崎擔任翻譯的工作。
via:blog.fundule.com
鄭永慶1859年出生在長崎,曾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年輕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西方的咖啡廳內常常有許多知識分子在討論跟分享新知,這樣的形式讓鄭永慶非常嚮往,因此他創建了「可否茶館」。可否茶館的「可否」二字其實是當時日本人不知道怎麼翻譯 koffie,所以便找到「可否」、「可非」、「加喜」等諧音字,直到最後日文漢字寫成了「珈琲」。
可否茶館。via:zatsugaku-company.com
「可否茶館」是一個兩層的木質洋房,一樓8間房,二樓5間房,桌子椅子都極為考究。店裡除了提供來自巴黎的咖啡(價格為一杯價格為1錢5釐,加奶後2錢),還有麵包、長崎蛋糕等點心,另外店內還提供各國報紙、雜誌、書籍並配有撲克牌、圍棋、撞球等娛樂設施,此外還有沐浴室、化妝室等。然而當時這個看起來過於前衛的可否茶館或許是超出了大眾的理解力和認可的消費範圍,經營逐漸入不敷出,在開店4年後倒閉了。不過因為可否茶館的誕生,日本人民將其開業日4月13日定為了日本的「吃茶店之日」。
4月13日是日本的「吃茶店之日」。via:twitter.com
3、日本的四次咖啡浪潮
雖然可否茶館最終關門大吉,但它卻為日本之後的咖啡館墊下了極厚的基礎,陸續出現參考巴黎咖啡館及「文化沙龍」概念營業的咖啡館。另外在1909年,日本第一代巴西移民水野龍的「老聖保羅咖啡館」(Café Paulista)從巴西拉到了咖啡豆贊助,於是在日本開設了全國咖啡連鎖店。東京的那一間分店創業於1911年,如今仍矗立在銀座八丁目的中央大道。
Café Paulista。via:cn-tw.intheluggage.com
關東大地震後(1923年),日本的吃茶店一度沉寂,在二戰時期(1939年~1945年),咖啡還被視為奢侈品而禁止進口,這導致吃茶店大量倒閉,直到戰後才再次開放。
在1965年~1985年時期,日本迎來了第一次咖啡浪潮,被稱為「純吃茶浪潮」,在這個時期日本街上湧現了人們可以享受咖啡、輕食和香菸的「純吃茶」店,據說在1982年在全國有162000家純吃茶店。
純吃茶。via:tabelog.com
而在經濟逐漸復甦的情況下,具有特色的個人營業吃茶店也於日本1960年代昭和時期盛行起來,除了盛行的純吃茶,在那個音樂流通還並不便利的年代,「爵士樂吃茶」、「名曲吃茶」、「歌聲吃茶」這些音樂系吃茶店也很受歡迎。1970年代,名古屋還誕生了獨自的漫畫吃茶文化。
名古屋誕生了可以邊看漫畫邊喝咖啡的吃茶文化。via:asahi.com
與此同時,這個時期速溶咖啡、罐裝咖啡也走入了日本家庭,可以說咖啡開始成為不可缺少的存在。
1959年日本明治制果株式會社推出的罐裝咖啡。via:blogs.yahoo.co.jp
1990 ~ 2000年初期日本迎來了第二次咖啡浪潮,其流行的中心是以一杯咖啡150日元左右的低價為賣點的立食系咖啡店,以及以奶油、巧克力等配料為賣點,發源於美國的西雅圖系咖啡連鎖店,在這個時期把咖啡放在紙杯裡的外賣形式開始出現,以此為契機咖啡成為了方便時尚的快速飲品。
via:hanako.tokyo
第三次咖啡浪潮是從2003年以來日本大型咖啡連鎖店的增加開始的。與第二次咖啡浪潮相比,復古裝修的咖啡店開始增多,日經新聞網撰稿人桑原恵美子曾評論道:「第三次咖啡浪潮」不如說是「重回昭和年代的懷舊。」咖啡的價格開始以每杯400多日元為主流,這是由於各家店開始精心挑選高端咖啡豆,也開始講究咖啡的做法,另外比起第一次浪潮中的「純吃茶」,這個時期每家咖啡店的美食菜單也變得豐富起來。
在第三次咖啡浪潮中來自美國西岸城市奧克蘭的Blue Bottle Coffee也倍受關注。via:zh.compathy.net
而近些年的第四次咖啡浪潮開始受到健康話題的影響,據說將從無咖啡因咖啡開始。
4、日本傳統的吃茶店有什麼特點?
如今在日本殘存的傳統吃茶店也有很多是昭和時期開始營業的,因為其裝修風格多是當時的流行樣式,所以在看來大多會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懷舊感。
昭和風的吃茶店。via:k.sina.com.cn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吃茶店與其他咖啡館在經營許可上其實還有著區別。按照日本食品營業許可的規範,「吃茶店營業許可」一般只能販售咖啡、紅茶、以及簡單加熱的輕食;而一般稱作カフェ(café)的店家多有提供酒類與正餐的熟食,屬於「飲食店營業許可」。不過即使這樣規定,但事實上並未硬性規定申請哪種許可,店名就必須要寫成「吃茶店」或「カフェ」,也因此有時候吃茶店裡也有賣熱食,反之即使店名稱作カフェ,也可能只賣飲料與甜點。
via:pinterest.jp
昭和時代風行的吃茶店多是深受常客愛戴的店家,因此拜訪一家傳統的吃茶店會常見到店主與客人閒話家常的景致,在充滿復古懷舊環境下感受時光交錯的美好氛圍常常會是很多人拜訪傳統吃茶店的樂趣所在。
5、名古屋吃茶店的「早餐服務」
而關於吃茶店,不得不提起的還有被稱為「吃茶店王國」的名古屋。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6~2018年報告資料顯示,名古屋每戶居民在吃茶店所花費高達11925日元,高出全國平均吃茶費6545日元近一倍。而名古屋的吃茶店也與早餐有著很緊密的聯繫,看過《孤獨的美食家·京都名古屋出差跨年夜特別篇》的小夥伴還記得五郎叔的早安套餐嗎?
via:《孤獨的美食家·京都名古屋出差跨年夜特別篇》
早間時段(因店家而異,大多到10點或11點)在店裡點一杯價格大概為420日元的咖啡,如果你需要的話,還可以免費獲得吐司和煮雞蛋,總店位於名古屋市的「Komeda珈琲店」就是依靠這種「早餐服務」方式發展到至今在日本全國擁有800多家門店的規模。
via:klrosie12.pixnet.net
在《孤獨的美食家》中五郎叔去的那家也是名古屋經典的吃茶店之一「咖啡處Karasu」,該店創業於1972年,用經典的咖啡烹煮模式,用大張麻布濾網,手衝出味道濃鬱的深焙咖啡,早餐的招牌即五郎點的小倉紅豆吐司搭配簡單的黑咖啡,甜而不膩。
咖啡處Karasu地址:愛知縣名古屋市中區?榮1-12-2。via:travelcom.com.tw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在日本提供這種精緻「早餐服務」的並不是愛知縣的名古屋市,而是廣島縣廣島市的一家個體經營的咖啡館「Ruhe Brazil café」,在過去戰後糧食匱乏時期,該店店主以60日元提供咖啡配吐司外加一個小小的荷包蛋這種特餐,這種做法經周刊雜誌介紹後,在全國得到了推廣。
6、日本數量前十的咖啡連鎖店
除了上述提到的以精緻早餐服務而開遍日本全國的「Komeda珈琲店」,日本全國的知名連鎖店還有很多,據日本媒體調查,根據數量排名的咖啡連鎖店如下:
如圖所示排名第一的是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星巴克,它在1996年8月在東京銀座開出了在日本的第一家門店,這也是美國之外的第一家海外店,目前在日本擁有1393家店;排名第二的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咖啡品牌的羅多倫(Doutor)咖啡店,1980年在東京的原宿誕生的羅多倫以「為人們的輕鬆與活力」的經營理念目前已經擁有1143家店;排名第三的是上述提到的Komeda珈琲店;第四名是來自西雅圖的海外連鎖咖啡店タリーズ (TULLY'S),在日本擁有717店,因TULLY』S COFFEE JAPAN 在2006年成為日本伊藤園旗下公司,也可以在便利商店及自動販賣機看到這個品牌名;第五名是從北海道分布至九州帶有異國情調的咖啡廳PRONTO,在日本共286家店。
via:excite.co.jp
後五名依次是擁有268家店、以高品質、高級咖啡聞名的珈琲館;以鬆軟、厚實的鬆餅而廣獲好評的星乃珈琲店(234家店);擁有201家店的CAFE de CRIE;意面種類豐富的イタトマ (Itariantomato)(179家店);以及擁有173家店的ベローチェ(VELOCE)。
7、各種動物咖啡館&獨特的大蒜咖啡
如今在日本人們基於對咖啡的喜愛,以基本功能「提供空間和飲食之味」增添了附加價值「創造魅力」的咖啡館也層出不窮。比如可以帶著愛犬一同光顧的「狗狗咖啡館」和可與店內小貓玩耍的「貓咪咖啡館」,另外還有名聲赫赫的「女僕咖啡館」,都在致力於讓人們享受愉快的休閒時光。而除了上述大家熟知的咖啡館,在日本還有一些可以見到不一樣生物的咖啡館,比如「貓頭鷹咖啡館」▼
via:fliggy.com
刺蝟咖啡館▼
via:klook.com
金魚咖啡館▼
via:stroll-tips.com
而除了特色的動物咖啡館,關於咖啡霓虹人民也有著新思路,比如在2017年日本媒體就報導發明出了「大蒜咖啡」。大蒜咖啡是由以前在青森縣八戶市經營咖啡店的下平米紀智所發明,在2015年取得專利,還在巖手縣開設了工作室。
下平米紀智。via:english.kyodonews.net
大蒜咖啡的靈感來自三十多年前的一次烹調失誤—燒焦了蒜頭,他把燒焦的蒜頭配合熱水,混合出來的飲料意外地像咖啡,於是他退休後就花上幾年時間最終調製出令自己滿意的配方,而使用百分之百日本青森縣產的大蒜咖啡就這樣誕生了。看著這款大蒜咖啡,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有想要嘗試的衝動呢?
via:21aomori.or.jp
以上文字內容為日料棧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日料棧】或ryori@robaiter.com。
歡迎公眾號【日料棧】
關注我們,關注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他不一定好看的文章呦( 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