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9年不足5天,回首2018全年,全球零售外匯行業備受監管政策收緊衝擊,進而導致整個行業格局逐步發生變化。這一系列的動態因素使得全球主要零售外匯經紀商交易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英國、賽普勒斯和德國等歐盟國家於2018年1月3日正式實施監管新規—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導(MiFID II),這是針對歐洲各國零售外匯、差價合約等金融衍生品的全新監管法規。不言而喻,這對整個歐洲零售外匯及差價合約行業來說,是一場「災難」。
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是大家重點關注的一個市場。2017年一季度,澳大利亞政府通過零售外匯客戶資金必須隔離存放的監管法規後,澳大利亞證券與交易委員會(ASIC)監管下的經紀商似乎獲得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經紀商們也在不斷調整運營策略,以適用隨之到來的新規。不過,相對歐洲經紀商而言,澳洲經紀商交易量整體表現不錯。
如果你是持續關注全球零售外匯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會發現,從2017年開始,全球主要零售外匯交易量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外匯行業及市場不穩定及監管趨嚴等一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在匯商傳媒獲得的官方或公開的數據顯示,日本零售外匯經紀商交易量仍處於領先地位,但較往年數據整體下滑。以下是匯商傳媒根據已有交易量,對2018年全球交易量最大的10家零售外匯經紀商做了一個簡單的排名,僅供參考。
這些大型的經紀商分別是:GMO Financial、DMM.com、IG Group、Exness、IC Markets、Saxo Bank(盛寶銀行)、YJFX(雅虎外匯)、Gain Capital(嘉盛集團)、FXCM(福匯集團)以及Rakuten Securities(樂天證券)等。
來源:匯商傳媒《2017-2018外匯行業報告》
此外,還有Gaitame.com、CMC Markets、Interactive Brokers、SBI Securities、Oanda、Pepperstone、Tickmill等交易量較大的經紀商。
匯商傳媒認為,在進行交易量評估時,最少應該選擇經紀商過去3個月以上的日均交易量進行計算。一家經紀商的日均交易量應該在至少在30億美元以上才能算得上規模較大。
從大區域來看,在匯商傳媒收集的數據顯示,澳洲零售外匯經紀商的交易量出現了大幅上升,美國和英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一點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說,澳洲ASIC監管的經紀商似乎所到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
此外,英國正處於監管風暴中心,嚴重影響了交易量的增長,且預計2018年下半年及2019年仍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可以預見,隨著英國等歐盟國家的新規實施,零售外匯經紀商的市場份額將有可能逐漸從英國發生轉移,這點似乎不可避免。
至於美國市場,我們知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監管機構針對零售外匯行業監管甚嚴,也導致不少經紀商被迫退出美國市場,包括2017年初福匯集團(FXCM)退出,並從紐交所摘牌退市。對於美國零售外匯行業而言,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一個轉折點。
Oanda在交易量方面一直維持穩定態勢,嘉盛集團(Gain Capital)在收購福匯美國客戶後,成為美國市場的領頭羊,交易量也出現一定幅度增長。Saxo盛寶銀行及IG集團在英國市場也沒有看到任何實質性的增長。
相關文章閱讀:《2018年全球最大10家零售外匯經紀商出爐,你知道幾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匯商傳媒。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