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三不比,三不言,三不爭,看懂了讓你四十而不惑

2020-12-15 霞客說情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相信大家都懂此話的意思,在一個人到四十歲的時候,再也沒有了年輕氣旺了,也沒有二十幾歲的衝動,也就驗證了老人家常說的「三十不豪,四十不富」,如果一個人三十歲還不加油賺錢,到四十歲的時候,基本上想富,機會不是很大了,當然,霞客文史認為,與年輕人的朝氣,聰明,適應與體魄相比,這些「不惑之年」的人更難通過學習知識技能改變生存現狀,而人到四十,需懂得人有三不比、話有三不言、事有三不爭的道理。

一,人生三不比

1,和別人不比錢財,當你到四十歲的時候,你發現還是沒有改變現狀時,你只有靜下心來,過好當下的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有各有各的生活,你也不必要看別人開豪車,你越看得越多,你心理都會急躁,對於別人一天消費什麼,也不必太關注。

2,和別人不比兒孫,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很多人喜歡用自己的子女和別人攀比,這也是我小時候聽得最多的一種比較,如果你鄰居有那個子女工作比較好,一般這鄰居幾乎都在炫耀,但我認為這是一種「溺愛」,你越是和別人比子女,對子女的成長也是不健康的,讓子女的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我們都要明白,每個人的「優秀」都是有階段的。

3,和別人不比婚姻,婚姻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幸福別人是替代不了,婚姻其實也是一門學問,這是要彼此維護的,當你看到別人家的婚姻幸福美滿,但後來幾乎都是彼此走到紅眼地步,只有那種吵吵鬧鬧的婚姻,基本上都堅持到最後,其實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只是我們只看到表面而已,也不比去攀比。

二,話有三不言

1,不說壞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管你在什麼場合,都儘量避免閒談,你別看這「閒談」說不好一不小心就談到別人的是非,必經一個人到四十歲的時候,在處於定型期,一定要注重修養,不去得罪別人,也少點煩惱。

2,不說閒話,其實這和壞話有一定的相似度,如果飯後閒談家常是正常,但你要是有事無事在別人面前說著沒用的事,別人認為你這個人在刷「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對自己不樂觀的表現,能避免就避免吧。

3,不說怨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每個人都有不順的時候,也沒必要把自己的怨氣給別人訴聽,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角度,他體會不到你的感受,很多委屈我們只有自己埋在心理,不比見人就說。

三,事有三不爭

1,不爭對錯,是非對錯無絕對,彼此的立場不同而已,在年輕的時候,你可能和別人爭個上下,但你到四十歲了,爭出真理又有如何呢?說的不好聽一點,你不懂得換位思考,人家會把你修養看的一文不值。

2,和別人不爭風頭,是一種低調的修養,俗話說的好,「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只有自己低調這做事,別人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但你要是和別人爭這個風頭,不但影響你自己發展的路線,說的不好聽一點,爭風頭就是在找自己的快感而已,千萬要避免。

3,和別人不爭短長,《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尤其是在家庭中不要喝妻子爭短長,就算你爭贏了又如何呢?所謂的「爭」就是一種帶有征服的表現,只要自己的底線沒有越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天下也是天平的。

所以說人到四十而不惑年紀,不要太看重的東西,儘量避免,不然自己在乎太多,只有讓你的心情更加糟糕,所以你只有提高你的修養和境界,你的人生才過得踏實。

不知道大家對我說的贊不贊同,歡迎留言評論,霞客文史不會讓你走丟!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到了越活越明白的年紀,逐漸領悟到,應做到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01 三不比 1、不比錢財 年輕時,可能覺得有錢就有了一切,人到中年應該明白:錢買不來真愛,買不來健康,買不來幸福。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不知不覺消逝最快的就是時間了,生命是短暫的,一個人從幼兒時期到成年不過短短十幾年。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
  • 老祖宗留給中年人的忠告: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
    老祖宗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融會貫通,總結後編製成博大精深的《增廣賢文》,裡面就講到:「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現在還準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四十歲三不比四十三不比古人都強調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俗語都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其中道理就是30歲的年紀要獨立自主,知道做什麼怎麼做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什麼意思?多半中年人不懂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自然也經歷過鼎盛時期,漢朝的漢武帝,前幾任皇帝休養生息,為漢朝積累了大量的戰爭資本,忍了幾十年,直接和匈奴開幹,最後打的匈奴單于都掛了,並且還獲得了大量附屬小國的歸屬,當時的遠徵軍帶頭老大也是個狠人,打完仗直接說了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當真是流傳千古,雖然漢朝歷經幾百年後還是覆滅了,但這個朝代把自己的性格賦予後人,成就了後來的中國。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故事的關鍵是「不惑」。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曾經有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都是你們男人吧」?我說是的,跟你們女人沒有多大干係,因為孔子是男的。我時常愛講一句話——「人與人之間最『高級』的差別完全不是在於財富多少或者地位高低,而在於是否具備哲學思維」,當然,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這樣。因此,「男人四十一枝花」不是我們現在才有的認知,我們幾千年來都是這麼認為的,可以說「男人四十一枝花」也是我們文化基因當中的一個因子,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而孔子到了四十歲,大約了解到這種知識增量對過往學識的否定成為一種常態,而在為政中就是現實情況不斷地打擊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種學問觀點。 四十不惑,是對這種變化、調整、失敗的求知過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為學問的走偏被打擊而喪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斷地加強學問積累,才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此之謂「天命」。
  • 四十不惑?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可在這個壓力山大,而又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中,四十餘歲的自己卻是充滿著茫然和不知所措,一點也沒有體會到,這個所謂的不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感覺。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一定會輸
    有一天當你回頭看著從前的一切時,你會發現,餘生真的很短。短到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文化歪談:古時男人四十不惑,當下男人四十的你怎樣?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他到了四十歲就不再迷惑人生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那現在的男人四十了怎樣了?在中華文化中,不管你學不學習孔老夫子的思想,他的一些「標準」、「理論」都在影響著你的為人處世。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達到「不惑」的境界就是「知者」了。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知者不惑」具體什麼意思呢?
  • 人到老年:三不比,四不言,五不忘,六不爭!
    人到老年,雖青春容顏不再,但卻收穫了很多對人生的感悟與理解,越到這個越活越明白的年紀,更懂得了三不比,四不言,五不忘,六不爭的重要性。三不比1、不比錢財年輕時,可能覺得有錢就有了一切,但人到老年應該明白: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賴於心靈能力,是金錢買不來的。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用就好,無需比較,也無需計較太多,幸福平安最重要。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人們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三不比四十多歲差不多已經走過了一半的的人生路,人生經歷已經很豐富了,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迷失了,有自己的是非分辨力。對於攀比這種讓自己痛苦的事情應該已經知道那些事不能比了。就像有句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知足才能給常樂。
  • 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男人三十,已到了成家的年齡,也到了孝敬父母,培養兒女的時期,這也是男人一生中最關鍵時候,從此進入要為人父,是家裡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了,身上的責任更大了。男人一生中,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幹,三十而立,就是要立好這三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打好基礎,那麼男人的一生必將前途無量。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三十打拼,拼業,為家庭積累財富,一路打拼,有人家財萬貫,有人兩手空空,一晃十年,步入四十。四十回頭,人生過半,三十歲的風雨,有收穫也好竹籃打水也好,人生邁進另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更加冷靜地看這個世界,越發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努力什麼。如三十未立,四十便吃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