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國學經典?

2020-12-21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詩淼~媽媽

國學是以中華傳統文化典籍為核心的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國學經典是指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國學啟蒙教育旨在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提高廣大少年兒童的道德文化修養,弘揚民族精神。

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們從小誦讀國學經典,實踐證明,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少年兒童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國學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今天咱們就來詳細的剖析一下,讓孩子讀國學經典到底有哪些好處。

1.快速增加識字量

開始誦讀國學後,可以幫助孩子每天記憶幾十個漢字。如果孩子一個月學會《千字文》,即認識了近1000個漢字;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鬆認識3000多個漢字,相當於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

《千字文》是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是古代盛行的兒童啟蒙教材,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其中蘊含著各種知識和為人做事的大道理。

2.提高孩子專注力,開發智力

漢字具有促進大腦功能平衡發展的作用,通過漢字來開發兒童智力,兒童可較長時間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上,這樣能極大地開發兒童的專注力。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顯著提升記憶力、理解力

0-13歲是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期。經過多年的實驗表明,孩子進行國學經典誦讀,2-3個月後就會有一個明顯的轉變。從開始能識記20-30個字到後來每天能識記100-200個字,很多孩子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把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熟背,其記憶潛能在經典誦讀中得到開發。幾萬字的古文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事。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4.從小誦讀經典,培養孩子天性

在中國古代,誦讀是一種普通的教育方法。因為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經典名著有益於人格智能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兒童自小就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之書,只要有價值,讓兒童多念、多反覆乃至背誦。 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裡,而潛意識的妙用就在於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

5.提升孩子淳靜、儒雅氣質

國學經典,是最有價值的書。它凝聚著我國數千年的文明,通過誦讀朗朗上口的經典篇章,觀看具體可感的精美插畫,兒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這些作品的影響,形成一種強大而深厚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社會認識,更能影響其情感體驗的發生和審美情趣的構建,從而促進其獨立人格的養成。總之,誦讀並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是在讓孩子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

6.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培養的訓練從一開始就要求蒙童「朝夕模仿、正確做到」,然後「積久成熟」,從模仿轉化為「自成方圓」,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因為,道德教育除了傳授道德知識外,最重要的還是教化人們的行為。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這9大好處你千萬不能錯過!
    讀了很多的經典,來讀白話文,不是就是可以一邊哼著歌謠,一邊走下山的路嗎?不但一目十行,還能即時記憶,恍如照相機,一頁頁把白話文照下來。 讀經典的孩子,拿到語文書,一個學期的內容,正常來說是一天可以背完的。 5、讀經典可以幫孩子減負?
  • 讀國學和不讀國學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資深班主任透露:懂國學和不懂國學的孩子,成績至少相差50分。嗅覺敏銳的家長應該已有體會,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持續推進的當下,對於學生傳統文化的考核正在不斷加碼。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劉備打天下,是因為劉備有匡扶大漢的氣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根本的。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李嘉誠先生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
  • 為什麼要讀和背國學經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總之多讀國學經典,會讓人更善於接人待物,為人處事。三、養氣優雅多閱讀的人,知識更豐富。多讀國學經典的人,文化修養更高,多受詩書的薰陶,腹有詩書氣自華,顯得更有氣質,更優雅。孔子讀國學經典,為什麼還強調要背?
  • 復旦教授:按國學經典標準培養孩子90%要吃虧
    曾在央視主講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表示:全按經典行事 90%要吃虧對於山東省教育廳關於經典誦讀的新規——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各界熱議不斷。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絕大多數網友持認可態度。有網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
  • 誦讀國學經典與兒童教育
    兒童讀國學經典,目前已經成為了一股社會潮流,各種兒童國學班、國學幼兒園在全國各地已經很普遍;教育部明確發文表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各地不少學校已經把經典誦讀作為一項工作在全體師生中開展。為什麼要讀國學經典?讀國學經典對孩子究竟有哪些好處呢?作為老師和父母,這是不可不知的。今天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一起交流。
  • 什麼時候開始讀國學經典最好呢?
    近幾年大家把我國的國學經典慢慢的重視了起來,從小孩子到老人都在讀國學經典,那就有人要問了,小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讀國學經典最好呢?小孩子當然是越早接觸這些國學經典越好,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把小孩子學經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0-3歲,這是完全吸收階段,版主吸收接收到的任何的消息,所以0-3歲的小孩子我們就可以給他們讀經讓他們去聽了第二階段:3-6歲,這是80%吸收內容的階段,可塑性強,只要我們做家長的努力,孩子是很容易上軌的第三階段:6-9歲,這是60%吸收階段,有一定的叛逆性格
  • 孩子為什麼要學國學?進來看看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來定義下什麼是《國學》。「國學」是對我國5000年傳統古文化的一個統稱。古人讀國學,讀四書五經主要是為了入仕,就是為了做官,光宗耀祖。在國學裡邊都是文化的沉澱,歷史的積累,幾千年留下來的東西,當然包含著智慧,儘是古人做人,做事的典範,當一個人學貫古今,知識儲備達到一定高度之後遇到任何問題,思考的站位當然是比常人高出一大截的,所以我們要學。
  • 經典的國學書千篇一律,讓孩子笑著讀完的卻萬裡挑一
    優媽說孩子讀國學,一定要選對書,否則枯燥難懂,白白消磨掉了孩子的興趣>不知媽媽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想讓孩子讀點國學可是翻開教科書一般孩子讀原著,看到不解的詞句,就馬上翻找註解和翻譯。這樣一來一回瞻前顧後,閱讀體驗極不順暢,不但效率低了,眼皮也撐不開了。而另有一群愛好國學的孩子呢,讀經典前會選擇先看一本有趣的國學漫畫,讓興致持續燃燒。
  • 哈爾濱:多家小學倡導讀國學經典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哈爾濱:多家小學倡導讀國學經典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2014-09-23 08:03:00 導讀:「什麼都是浮雲」,不少人會認為「浮雲」這個網絡熱詞是現代人的創新發明,哈市大同小學四年級學生會告訴你,「浮雲」一詞出自《論語》,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
  • 鮑鵬山:青少年一定要讀經典原著
    「國學教育必須立足於讀經典。沒有經典的傳授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教育。」鮑鵬山堅持認為,青少年學生要讀經典原著。經典原著數量也很多,該讀哪些?該怎麼讀?從理念目標到教材教法,鮑鵬山都親力親為。他精選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壇經》7本書作為浦江學堂的教材,並傾心編校了《論語(正音誦讀本)》供初學的學生使用。
  • 為什麼孩子要學習國學?我是這樣認識的
    國學培養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放眼今天的時代,我可以說,家長讓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按部就班畢業就業,這培養出來的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普通人;家長重視教育,讓孩子接受額外的技能培訓,舞蹈、美術、鋼琴、英語等等,這培養出來的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的人;
  • 孩子12歲之前必讀的國學經典,你的孩子讀過幾本?
    家長無需刻意要求孩子對國學達到完全理解的效果,只需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傾聽,便能自然而然地帶領孩子進入國學經典的世界,進而開發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為什麼兒童時期的潛意識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呢?
  • 圖文:看蔡志忠漫畫 讀國學經典
    原標題:圖文:看蔡志忠漫畫 讀國學經典   楚天都市報訊 文/王雷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非常慚愧,直到讀到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古籍典藏系列」,我才第一次通讀《大學》全文。
  • 不讀國學經典,不背文言文古詩,小學生在每個階段應該閱讀哪些書
    就像我們的家長,想讓小學生接觸經典文學,在小學一二年級就給孩子看四大名著兒童版,繪畫版,認為簡單易懂的經典文學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實際上是錯誤的學習語文的觀點。我們家長在要求小學生看國學經典的時候,是否能問問自己也看過?或者能做到和孩子一起看?那我們又該如何評判孩子是否需要讀呢?經典文學確實需要讀,但不是在小學階段。
  • 淮北多校開展誦讀經典活動 孩子學國學應分三步走
    應倡導潛心研讀經典、靜心體悟人生的國學認知方式,將諸如剛健有為、厚德載物等國學所提倡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完善人格。  在孩子學習國學的過程中,父母別想讓孩子通過一兩期培訓班或一年兩年的時間掌握和理解國學,有能力的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慢慢理解,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感悟。
  • 中國孔子學堂——為什麼學國學的孩子,未來更有競爭力?
    「國學」教育一直是家長們在孩子啟蒙階段關注的重點。有不少家庭,會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教孩子讀唐詩,念《三字經》。他們認為國學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讓孩子學習國學有利於文化傳承,積累文化底蘊。董卿則謙虛的回答道:美的可能不是她,而是傳統文化,自己不過是多讀了一些國學經典。國學是文化,是智慧,更是一種價值認同。
  • 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作為一個自小受過蒙學,後來在國學機構工作過,如今依舊給孩子講詩詞和古文的老師而言,我對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雖然短時間它能規範孩子言行,但是長此以往,容易誤導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對國學知識的深耕。
  • 戴建業的《國學誦讀經典》,送給孩子最好的詩詞課
    這個小故事被收藏在《國學經典誦讀》中,講的是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雖然唐太宗很惱火魏徵對他的建議,但是因為想到他是為了他好,所以他沒有殺了他,反而非常重用他。魏徵就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可以讓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從而能夠改正。這就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由來。
  • 青島時空影視希望小學讀國學經典浸潤孩子人生底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雒曉慧 青島報導為引領學生初步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青島時空影視希望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帶領學生學習《論語》、《笠翁對韻》、《弟子規》《朱子家訓》等經典蒙學讀物
  • 讓孩子愛上國學 專家有高招:國學啟蒙 只求略懂
    駢文儘管遭到諸多非議,傳統的駢體文有堆砌辭藻、愛用生僻字等問題,讀起來比較費勁,被人們認為是沒有生命力的文體。但駢文講究精煉,文字優美漂亮。我們可以學習它的用字,造詞,表情達意的方式。只要弄懂了,對寫文章很有幫助。國學經典,是我們文化瑰寶,是我們最優雅而又最有效的表達橋梁。然而,經典詩文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全部了解掌握。孩子學古詩文,誦讀內容一定要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