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錢」的歷史演變來龍去脈,正確看待金錢的價值和意義

2020-11-10 解千愁

有人說,現如今的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思潮相當嚴重,許多人非常相信「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從現實生活來看,事實還果真如此。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錢」,又要怎樣正確看待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呢?我們不妨從「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來認識一下什麼是「錢」,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應有的啟示。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錢」的歷史演變過程吧。「錢」字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中,它本義其實是農田中使用的農具的名字,是指類似我們今天的鐵鍬等一類的農具,讀音為「jiǎn」。而在其演變中,特別是秦朝統一後,即統稱「半兩錢」,而這個「孔方」錢後來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當然,現代漢語中的「錢」字是專指貨幣的。當「錢」用為指稱貨幣、費用、量詞、姓氏時,均讀音為「qián」。《說文》中解釋說,「錢,銚也。古田器。從金,戔聲。」這說明,最初的「錢」部首是「釒」,與金屬有關,右邊為「戔」,表示字的讀音。




錢是人類起初開始進行商品交換的產物。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所出現的所謂「貨幣」,實際上就是實物的以物換物而已。比如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等物品來換糧食、工具等,而農業民族則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的實物貨幣。後來逐漸由天然的貝,代替其它直接實物,變成流通較廣的「貨幣」,後期又出現了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等,從而形成了貨幣的雛形。從秦朝開始,統一使用上幣金錢,下幣銅錢。到了兩宋時期,由銅錢逐漸轉向鐵錢,最終還產生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而到了明朝,又以銀子為主,錢為輔。



錢的使用價值和意義。從錢的產生,到整個歷史演變過程來看,無論是早期的以物換物,還是用「貝」來作為計量憑證物,直到今天的紙幣、硬幣、電子幣等等,除了金子做成的金幣具有自身的價值外,它們的主要價值和意義,都是作為交換和流通,以及運輸和貯存的一種工具。也就是說,除金幣外,錢的最大作用是使用,不使用的錢,放在那兒,是顯示不出它的用途的,只不過是一個數字和財富的象徵罷了,如果永遠不用,就相當於一堆廢紙而已。


如何正確對待金錢財富。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能夠掙到夠用的錢,略有結餘以備急時之需就行,完全沒有必要去為金錢財富而拼掉性命。知足常樂,平常心過平常日子,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就好。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總是無法抗拒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相信「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說法,一切向「錢」看,不講人情人面,累得七死八活,不惜一切代價撈錢,結果卻把日子過得一點兒也不快活。


可見,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和對待金錢財富,不能一下子鑽進了錢眼子裡去,除了錢一切不管不顧。要合情合理合法地去賺錢,並學會正確合理地花錢,重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而並不在於單純地追求有多少多少的金錢和財富。要懂得,除了錢之外,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還應該有太多太多的追求才是。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成人禮:正確地認識金錢,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標誌!
    成人禮:正確地認識金錢,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標誌!作者丨書童1 沒錢的人家總是教育孩子,「有錢了也不一定幸福!」這些觀點大多數都是錯誤的,我也見過一些有錢人,他們眼光宏大、目光敏銳,將賺錢看做一種修行,因為金錢意味著價值,掙錢的過程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通過這樣一個動態他們了解世界,認知自我。所以,有的道理你遲早得懂,對正確的認識金錢正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標誌,可以稱之為人生的「成人禮」。不幸的是這些認識父母也不懂,沒人教,大多數人只能靠自己悟。
  • 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
    原標題: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 習近平同志在最近一系列講話中,結合世情、國情、黨情,聯繫當前認識和實踐兩方面的實際情況,多次強調要認真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
  • 曲青山:正確學習和認識黨的歷史
    因此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增強對黨的歷史的學習和認識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概括地說,在現實的條件下學習黨的歷史,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個方面的意義就是要增強我們的歷史自信,就是看看我們黨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自信,才能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二是要把握歷史的規律。學黨史並不僅僅是要了解歷史上的知識,我們學習歷史就是為了借鑑歷史、資政育人、以史為鑑。
  • 王愛雲:習近平關於正確看待黨史國史論述的方法論意義
    這些論述,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於批駁歷史虛無主義、正確看待黨史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具有深刻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 ]習近平;黨史國史;方法論;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學術界,總有人不能正確看待黨和國家的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尤其如此。
  • 為什麼錢很重要?如何正確對待金錢?哲學詩畫給你幾點真知建議
    一個社會的進步文明與否,體現在如何高效地用錢,而不是擁有多少錢。——題記有人認為錢是萬能的,有人認為錢是王八蛋,花完了再去賺。有人對金錢嗤之以鼻,不屑於顧。有人視金錢為生命唯一,把金錢看得比一切都重,甚至犧牲父母的幸福來換取金錢的滿足(筆者曾遇到一個女孩,為了買蘋果手機,竟然把她媽媽的養老金都騙了出來,這就是明顯的為了自我享受炫耀,喪失人最寶貴的品質)。金錢為何會使我們出現如此巨大的人生差異呢?為何我們對生命會產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呢?金錢到底重不重要呢?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和使用金錢呢?
  • 鄭力軍:正確認識和應對歷史虛無主義
    中共中央 《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文件中,將歷史虛無主義列為需要注意的七種思潮之一。對虛無主義的分析和認識,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培育和踐行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 知行論壇: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
    ,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時代的高度,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歷史,正確地分析和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堪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典範,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 生命的意義是追尋幸福
    我們用金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不能轉化成金錢的部分都被認為與公司的價值無關。用金錢衡量一家公司成就的做法,逐漸延伸到了評價個人成就的領域。於是很多人都忙碌的追求創造更多的金錢財富,因此彰顯自己的成就。
  • 金錢的五大定律:金錢的流通是怎樣產生價值的?
    金錢不是要拽在手裡,而是要讓金錢在交換中產生價值。然後感受到你自己掌控金錢的那份愜意。2、金錢的頻率金錢流進的時候,是因為你自身創造的價值而得到了金錢的回報。那麼金錢對於你的頻率就是高頻的,同時是對自己自我價值的肯定。
  • 評《民國紀事本末》:聚焦民國的憲制演變
    原標題:評《民國紀事本末》:聚焦民國的憲制演變  劉仲敬先生的新作《民國紀事本末》是一部編年體的民國歷史論著,但作者的著重點並未放在一般史書所看重的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的記錄上,而是另闢蹊徑,將目光聚焦在民國時期的憲制演變上,儘可能採取最簡單、明晰的時間順序,來展示憲制演變的來龍去脈及其與之相關的人物和事件,從繁雜紛亂的民國史中標出一條清晰的憲政線索
  • 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一重要論述,從「鑄造靈魂」的認識高度,提出文藝作品的價值導向問題,強調價值導向是文藝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不僅關聯著文藝的性質與創作方向,涉及文藝家的寫作立場、態度和方法,而且直接影響到文藝的社會效果,對我國當下文藝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回望那段歷史,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可以更好推動新時代中國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在深入梳理五四運動精神脈絡的時候,充分認識到五四運動的確是比先前的所有革命都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充分認識到五四運動與其後百年間的重大歷史性事件都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的。
  • 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五觀」正確認識新疆歷史問題
    新疆師範大學校長 帕爾哈提 · 加拉力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新疆歷史問題的基本原理。正確認識新疆歷史問題,就是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知歷史中國、理解當下中國,激發各族群眾奮力開拓未來的重要精神力量。
  • 【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不平凡歷程中,形成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精神資源。這些精神資源不僅貫穿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具體形態。
  • 光緒元寶的歷史演變和如今的百萬價值
    1900年以前,中國一直是方孔圓形銅錢和銀兩的混合本位制,清朝更是典型的制錢銀兩本位。道光年間開始,外國貿易銀圓大量進入中國流通,中國白銀巨量外流,而且在銀兩與銀元換算上造成許多出入和變化,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銀荒與幣制紊亂,這些現象終於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重視。當時清朝的官員曾經概括了四句話:維主權,存正朔,收利權,塞漏卮。
  • 講座|法政視角與全球化視野下,晚清民國政治的歷史演變
    因此,在嚴泉看來,法政視角與全球化視野的引入,可以充分展現晚清民國政治發展的歷史演變進程,深入探討轉型經驗對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啟示;此外,還可以進一步與同時代發達國家政治制度轉型史展開比較,著重分析這一時期中國政治轉型的時代特色,從比較政治現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晚清民國政制轉型的歷史地位與價值,加深對那個轉型時代的理解。
  • 從韓愈的《論佛骨表》;如何看待佛教文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這最起碼說明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開始了它的昌盛時期,並與儒、釋、道並駕齊驅。文中談到中國沒有佛教之前,從黃帝到堯舜禹都活到近百歲高齡,並享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自明帝在位十八年後,皇帝信奉佛教日益虔誠,而天下大亂、國祚不長。大唐高祖即位時曾有意廢除佛教,終因群臣反對而無法實現。
  • 《聖經》裡面的金錢是萬惡之源,到底是什麼意思?
    《聖經》裡面有一句叫做金錢是萬惡之源,以至於很多人被教化說錢不是一個好東西,從而很多人不僅排斥錢,認為錢很骯髒甚至還會對拼盡全力努力獲取金錢、財富的人抱有不屑的態度,但是這裡面所要真正表達的就真的是錢是魔鬼,是萬惡之源嗎?
  • 「貧僧」教你如何看待佛教裡的金錢觀念
    師父,怎麼看待佛教裡的金錢這個概念?佛光禪師告訴大家:這個貧呢,我們受很多那種影視劇文化這種作品的影響,認為這個出家人就要怎麼樣?青燈、古佛、黃卷,認為這樣比較淡然的衣束。但事實上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這種歷史發展。在佛陀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佛陀要告訴我們要放下,放下世間的五欲,其中就包括我們說的金錢,財,叫什麼?福祿壽喜財。你說放下是什麼?他放下告訴你,就不要執念。
  • 如何正確認識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
    編者按:普世價值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思想滲透,進而顛覆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國思想理論界,很多人並不能正確認識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為此,求是訪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侯惠勤為我們解讀普世價值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