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如今的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思潮相當嚴重,許多人非常相信「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從現實生活來看,事實還果真如此。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錢」,又要怎樣正確看待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呢?我們不妨從「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來認識一下什麼是「錢」,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應有的啟示。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錢」的歷史演變過程吧。「錢」字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中,它本義其實是農田中使用的農具的名字,是指類似我們今天的鐵鍬等一類的農具,讀音為「jiǎn」。而在其演變中,特別是秦朝統一後,即統稱「半兩錢」,而這個「孔方」錢後來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當然,現代漢語中的「錢」字是專指貨幣的。當「錢」用為指稱貨幣、費用、量詞、姓氏時,均讀音為「qián」。《說文》中解釋說,「錢,銚也。古田器。從金,戔聲。」這說明,最初的「錢」部首是「釒」,與金屬有關,右邊為「戔」,表示字的讀音。
錢是人類起初開始進行商品交換的產物。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所出現的所謂「貨幣」,實際上就是實物的以物換物而已。比如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等物品來換糧食、工具等,而農業民族則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的實物貨幣。後來逐漸由天然的貝,代替其它直接實物,變成流通較廣的「貨幣」,後期又出現了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等,從而形成了貨幣的雛形。從秦朝開始,統一使用上幣金錢,下幣銅錢。到了兩宋時期,由銅錢逐漸轉向鐵錢,最終還產生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而到了明朝,又以銀子為主,錢為輔。
錢的使用價值和意義。從錢的產生,到整個歷史演變過程來看,無論是早期的以物換物,還是用「貝」來作為計量憑證物,直到今天的紙幣、硬幣、電子幣等等,除了金子做成的金幣具有自身的價值外,它們的主要價值和意義,都是作為交換和流通,以及運輸和貯存的一種工具。也就是說,除金幣外,錢的最大作用是使用,不使用的錢,放在那兒,是顯示不出它的用途的,只不過是一個數字和財富的象徵罷了,如果永遠不用,就相當於一堆廢紙而已。
如何正確對待金錢財富。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能夠掙到夠用的錢,略有結餘以備急時之需就行,完全沒有必要去為金錢財富而拼掉性命。知足常樂,平常心過平常日子,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就好。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總是無法抗拒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相信「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說法,一切向「錢」看,不講人情人面,累得七死八活,不惜一切代價撈錢,結果卻把日子過得一點兒也不快活。
可見,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和對待金錢財富,不能一下子鑽進了錢眼子裡去,除了錢一切不管不顧。要合情合理合法地去賺錢,並學會正確合理地花錢,重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而並不在於單純地追求有多少多少的金錢和財富。要懂得,除了錢之外,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還應該有太多太多的追求才是。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