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有人評論龍虎山張天師這部電影,我一直想去看看。
前幾天得空點進去,卻發現是部網絡電影。沒有點開就關了頁面。
因為按我以往的經驗,網劇一般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粗製濫造,邏輯不通,演員外形和演技都很尷尬,特效連五毛都沒有。
昨天,本著試試看的心思點開了,一開頭就發現,似乎沒有我預期的那麼差。
這片子的特效絕對不是五毛,一塊五是有的,顏色也很舒服,像港片的風格,畫質也不錯。群總演員也不是三四個當作一大群來用。
基本我就確認了這部網絡大電影不是粗製濫造的水貨。決定繼續往下看,發現群演的演技不賴啊,很有代入感。
然後是我們的張道陵張天師和他的徒弟以及各種配角的相繼出現。
不得不說,樊少皇的造型和演技讓我很驚訝。虛竹原來有鬍子更順眼,小和尚變成中年大叔,一點也不跳戲。
原來武打片出名的樊少皇可以演青澀單純(傻傻呆呆)的少年人,也可以演繹聰明睿智心思深沉(褒義的,這裡是說他思想負擔重)的一代宗師。
這部戲比起故事情節,倒是其表達的一些觀點更加值得思考。
比如,學會放下執著,才能重獲新生。背負太多的過去,永遠擺脫不了過去的陰影,永遠也不能打開內心擁抱享受新的人生,發現以後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對張天師來說放下之後還可以救更多的人,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過更開心的日子。
陶淵明《歸去來辭》裡面寫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不要自己給自己的心上枷鎖,何況,以往的事有多少事純粹自己造成的,不需要過分苛責自己。應該往前看。
從這一點上,這個片子是積極富有正能量的。
還想說說,看評論有些小夥伴覺得張天師不像天師,不會飛,也不會隔山打牛。就是覺得太弱了,還會被抓住。
我想說,其實完全不用把《龍虎山張天師》看作道士捉鬼的電影,當成武俠靈異片更合適。
畢竟現實中本來就沒有飛來飛去的道士。就算是林正英的電影,也有很多武打元素,實打實的武術。
也有人吐槽劇情。實話說,故事是完整的,也沒有邏輯不清的問題。
武戲很流暢,文戲也不差,幾個主要的演員都不錯,很有眼緣,有種在哪看到過的感覺。
懸念設計也有。比如師兄弟誰正誰邪,眼見不一定為實,先看到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鬼鬼祟祟的也不一定是壞人。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天師數學很好的感覺。掐指,羅盤,八卦都很難算。他們都能心算。
於是,在網上查了張道陵和八卦。
龍虎山張天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明代漸漸歸於正一,全真兩派。龍虎山天師府是正一派中心,而道教正一派的領袖就是張天師的傳人。從古代到現在,龍虎山的正一派一直都在傳承發展道教的文化。
而劇中出現的八卦口訣,出自《周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傳承。「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可惜,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其中的深意,更別說運用,很可能字都讀不全。
相傳, 八卦的形成源於河圖和洛書,是伏羲在天水卦臺山發明了八卦。
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八卦就充滿了陰陽五行的奧妙。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最後想說,很多人可能覺得除了林正英,誰也不能演繹出捉鬼和殭屍的道士,除了林正英的電影,沒有電影可以表現出真正的捉鬼除妖或殭屍的道士電影。
可問題是,林正英已經不在了,除了重播之外,不可能有新的電影,而中國道士這個電影元素總歸需要人來傳承。
新的一輩在不斷探索和模仿林正英電影,希望能讓這一類的中國本土元素的電影繼續留存並發展。這種行為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可以苛責不足之處,督促其進步,但不能一棒子打死 ,放棄接受所有此類電影的新嘗試。
對於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看完之後大可以評論出來。可取之處,也可以表達出來。健康的觀影后感本就應該有好有壞。喜歡不喜歡都可以評論留言。
對於龍虎山張天師這部電影,大家可以看看,沒有預想的那麼差。看得出片子有林正英電影的影子,包涵靈異、恐怖、武打、幽默的元素。
不妨支持一下電影人的新探索和對傳統文化的發揚,不管是天師,八卦還是道士電影都需要有更多的文化載體去繼承和宣傳。
以上原創,謝絕轉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