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丟失,掌教易姓,傳承千年的道教聖山龍虎山,就不是聖山嗎?

2020-12-05 zZ夢醒Zz
龍虎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三句詞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在《二十一史》中「說秦漢」的開場,說的便是「朝代更迭,萬物芻狗,物非人換」。我是先讀的三國才知道這句話,想不到有一天,會把這句話用在龍虎山身上。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因一千八餘年前,正一派掌教張道陵在此煉丹,丹成有龍虎異象升空而得名。至此,這座在當時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的大山,因龍虎異象,以及一位道法高強的道士而走進人們的視野。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龍虎山的命運就開始跟第一代「張天師」、以及中國道教接下來千餘年的滄桑巨變,產生緊密的關聯。

龍虎山

隨著煉丹的成功,張道陵也順利得道,於是便大展拳腳。自稱「承太上老君法旨」,開山創教,立「陽平治都功印」和「「三五斬邪雌雄劍」為鎮教法器!收下弟子無數,俗稱「張天師」, 被世人稱為天師教。因 「掌教之位,非我親子孫不傳」這一教規,歷代掌教都被稱為一句「張天師」。

傳承至第四代掌教張盛始時,或是出於對開山祖師的尊重,抑或是為了更好的修行,舉教遷移至龍虎山。以至於那個時候去龍虎山,大家都想著你是得道高人,在外歷練回來。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可以說一句,這是龍虎山和張天師一脈綁定的歷史性時刻。不過這個時候的龍虎山,還算不得道教聖山。

一品官員專用屏風

直到近千年後,張天師一脈傳至第三十八代掌教張與才,世間的玉璽流轉至忽必烈手上,龍虎山的道教才真正實現了青雲直上。忽必烈公開承認掌教張與才「張天師」的身份,並賜名正一教主,主管三山符篆。這樣一來,其他流派的教宗都必須以張天師一脈為尊,但凡想要成為一名有社會地位的道士,就必須來龍虎山的天師府學習。這是張天師一脈的「人生巔峰」,人盡皆知。但同時,它其實也是「滾滾長江」給張天師一脈埋下的伏筆。

此去經年,就到乾隆帝時期,此時位於龍虎山上的正一派道教已經傳承了一千五百餘年,如日中天。在他的眼中,位於江西龍虎山的張天師一脈權勢實在過大,對王朝的威脅也不小。於是便削減了正一派道教的統帥範圍,以及傳教範圍。

龍虎山

當然,也有乾隆帝喜歡佛教多一些的說法,但筆者個人覺得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不然何至於道光年間,連正一真人的名號都給取消呢?這就說明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正一派道教千餘年不斷的傳承,實在是太可怕了。在極為講究根正苗紅,講究正統的中原地區,光是靠乾隆一代的削弱,根本無法真正撼動龍虎山正一派道教的崇高地位。

陽平治都功印

到這為止,正一派道教可以說是,失去了來自於朝廷的支持,但也絕對算不上傳承斷裂。但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個敗北的掌權者出現了,他盯上了張天師一脈的純正道統,以及自忽必烈時期就開始積蓄的強大民間號召力。於是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被迫離開龍虎山,倉促間連「陽平治都功印」和「「三五斬邪雌雄劍」兩樣鎮教之寶都沒能帶上,這又為後來的遺失埋下伏筆。

圖右為第六十四代張天師

倉促離開龍虎山的張恩溥,除了沒有帶上掌教印信之外,似乎還遺失了張天師的「傳承」氣運。長子夭折,白髮人送黑髮人,次子無意,無奈的張恩溥只好一力抗下,將掌教之位傳給姓「魯」的外孫。這位姓魯的天師,在接過掌教之位前,就已經姓氏改為張姓。

然而,這似乎依然無法改變任何東西。許多人都在說,如今的龍虎山正一派道教道統,已經不是一千八年前,第一代張天師張道陵所創下的道教道統。印信丟失,掌教易姓,傳承千年的道教聖山龍虎山,也已經不再是那方求仙問道的聖地。

天師府

對於這種質問,接過掌教之位的張金濤(或魯金濤)大師,也並不反駁。他說:「我從來不敢認為自己是張天師,我只是一個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管事住持。」有人把張天師一脈的六十三代,與《易經》中六十三卦既濟卦聯繫起來,說是盛極必衰,我就想起那句「浪花淘盡英雄」,但沒有是非成敗,也沒有轉頭空。

因為,沒有印信無法受封的張天師,難道就不是張天師了嗎?張天師不姓張,或者說正一派道統的掌教不姓張,正一派傳承一千八百年的道統難道就不是正一派道教最正宗的道統了嗎?張天師這個稱號不再被人人推崇,承載正一派道教千年興衰的龍虎山,難道就不是道教聖山了嗎?

相關焦點

  • 張麗雲:道教聖山北嶽恆山
    北嶽恆山是道教聖山,離我家不遠,是旅遊以及避暑勝地,有春天賞桃花,夏天,秋天避暑好去處,冬天觀雪賞景之說,不管是哪個季節都能去看看。道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教會,它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教會,對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影響。道教為了便於修行一般居住在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觀聖地、道教名山都是在一些高山上面。北嶽恆山主峰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中國著名的道家名嶽、道教名山,也是傳播道教文化的聖地。
  • 楊崢嶢《道教玉法印初探乙編——對幾方釋道玉印年代的判斷》
    7.耀州藥王山一方(「敕封妙應真人之印」,傳為宋徽宗賜)。8.泰山清順治十一年出土一方(「天仙照鑑」,或以為宋真宗所瘞)。元明御賜玉印,西藏所存最多(俱屬藏傳佛教),但相對有條理,這裡只涉及內地玉印(本文實以探討道教玉印為主,這些道教玉印都屬於法印),從賜予的傳說上看,這些皇帝往往年祚較長,且普遍對佛道二教有好感。
  • 金庸筆下的道教第一大派原來不是全真教,而是張天師的「正乙教」
    從此以後,正一教,也就是天師道越來越興盛。在宋理宗時期,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教從此奠定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到了元代,第三十九代天師,更被授權管理全國道教事物,甚至可以直接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
  • 道教法器劍和印:龍虎山張天師的傳家之寶
    只不過這個劍已經不是太上老君賜下的雌雄寶劍了。劍是道士施法過程中常用的法器。《抱樸子》中就提到,符劍可以卻鬼闢邪。道教中劍和符往往是合一的。法劍上一般都刻有符,制符時一般要用到劍。道士在持劍作法時,由於劍身畫有符籙,因此也同時利用到了符籙法術。法劍的材質,主要有鋼、銅、木等。張天師家所傳就是銅劍。最常見的還是桃木劍。
  • 道教正一教,到底是哪一教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長達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幾經演變,從一個教派到分支到各個教派。而今道教教派眾多,有茅山的茅山派,三清派、靈寶派、全真派,以及正一派等等。正一派的起源其實正一派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道教宗派,而是由多個教派組合而成。其起源於張道陵於四川青城山所創立的五鬥米教,所經張衡、張魯等發揚宣傳。至南北朝時期五鬥米教改稱為天師道,這個名稱一直持續到元朝。直至龍虎山天師道一脈受封正一教,這才將天師道改為正一教,全稱為「正一盟威之道」。
  • 八卦掌的秘密和流派傳承
    八卦掌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該拳種特色十分明顯:以掌代拳,主要運動形式是以兩腳不停地圍圈擺扣走轉,兩手不停地穿、帶、鑽、劈等。在運動路線上,強調沿八卦方位圖的路線進行走轉變化。就是說,八卦掌的運動符合八卦的運動原理。
  • 道教全真派小史,尹志平是忠還是奸?為什麼全真派後來沒有掌教?
    道教全真派又名全真教,是現今還存在的一個重要的道教流派。全真派認為」識心見性「為全真,主張佛、道、儒三教合一,倡導三教平等,其教義大體上繼承鍾離權、呂洞賓的相關思想,但有所發展,強調」苦己利人「,求」全精、全氣、全神「,然後得道成仙。
  • 歷史上居然有尹志平的存在,而且是一代道教掌教
    在真實的歷史人物尹志平,在道教成就很高明昌年間(1190~1196),又受教於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三位宗師,故其先後以全真五子為師。丘處機去世後,繼為全真道掌教,居長春宮。他勤於誨人,嚴於律己。一生不慕榮利,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度。
  •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道教法印,又稱「神印」、「印篆」,是象徵天界、神仙權威的印章。是模仿古代帝王玉璽和官府印章而成。通常以金屬、玉和木鐫成。還在道教教團形成前,方土和法師已經模仿官府、軍隊、朝廷使者用印的方式創為印章,施用於治病,解除等活動中。
  • 打番天印與道教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印是道教中的法物,施用於治病、解除等法事活動,這個番天印和道教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多音觀三可來跟大家擺一擺其中緣由。元始天尊採不周山斷壁,施天道聖人之能,以天地鼎之力,將不周山煉製為一件上品先天靈寶,取名番天印。三皇治世時,元始天尊將番天印賜給掌教大弟子,廣成子。到了商紂王時,妲己誣陷正宮姜皇后謀反,挖其雙目,炮烙雙手,把姜皇后害死。姜皇后所生太子殷郊被押至刑場問斬。廣成子發慈悲心,用風將殷郊攝到了九仙山桃園洞,殷郊感激不盡,拜了廣成子為師,潛心修行。
  • 北鬥群星並非注死,也不是只有七星,北鬥掌死亦然掌生
    而六御中的南極長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鬥六星君的頂頭上司可實際上南鬥群星不單單是掌生。司命星君,司祿星君,延壽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根據六星君權柄來看,除了生,南鬥六星還管理福、祿、壽、運、救難!故南鬥群星宮司也叫延壽司亦或者福德宮亦或者掌運司。
  • 從海南道教協會會長兒子炫富被捕,說到道教的門派之分
    最近海南道教協會會長的陸文榮兒子在美國炫富被綁架的事引起了很多關注,這位道長後來在接受採訪時回應了一些問題,並說道教分正一道、全真教、金丹南派這三宗,自己所在的門派「可婚可葷」。我們今天就來大概了解一下道教的門派之分。
  • 中國最牛的家族,祖先輔佐出中原王朝,後人創立教派傳承近2千年
    不過總有一直傳承到現在,下面就來談談中國最牛的家族,傳承到如今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並且它就在我國江西省內。中國最牛的家族就是我國的張姓家族。張姓如今在我國排名十分之靠前的姓,但是放在古代卻是有點靠後了。當然,這一點也不影響它的發展了,雖然血緣關係比較相近的張姓人便會組成一個個家族,但姓張家族之中傳承最古老的,莫過於是由張天師這一脈構成的張姓家族了。
  • 走近道教:明王朝與正一道
    即位後,以道教為漢族宗教,因封張正常為全國道教教主。洪武元年(1368年),天師張正常入朝,明太祖曰:「天有師乎?」自是乃去天師號,封張正常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命掌天下道教事。為道教設道官,京師置左右道籙司二人,左右演法二人,左右至靈二人,左右元義三人,神樂觀提點一人,知觀一人,龍虎山正一真人一人。真人府設靈官一人,太和山提點一人。
  • 虎山:萬盞油燈照亮幸福路,算盤一把傳承古今文化
    在河北省保定曲陽縣,有一座黃金文化旅遊景區——虎山。史料記載,虎山採金始於元代。清康熙年間,朝廷為了保護所謂的「風水」「龍脈」,對金銀開採實行封禁政策,虎山採金活動逐漸衰落,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虎山停止了開採活動,如今,雖然虎山早已不能再開採黃金,但是千年的採金歷史不能被抹滅,一代代採金人生活的印記和太行山千年的文化遺存被鐫刻在虎山的一草一木中,留下的許多神秘傳說和採金遺址,被後人小心珍藏,成為歷史的見證。「太行金山油燈藝術陳列館」就是虎山見證虎山採金歷史的眾多場館之一。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合稱為三官大帝。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
  • 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 張道禎下月將在臺灣襲職出任道教第64代張天師
    張道禎下月將在臺灣襲職出任道教第64代張天師 2009年05月11日 17:1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何許人也,為何在道教地位如此之高
    、佛教、儒教三足鼎立,佛教為釋迦牟尼,儒教為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民間大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有一說法叫佛教道教不分家,那麼道教創立者是誰呢?相傳太上老君降臨蜀漢,「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張道陵整合當時的:黃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團體,創立道教稱正一盟威之道,亦稱正一道、天師道。也被稱作「五鬥米道」。張道陵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道教天師之子離世,掌教之位無人繼承,是誰導致如今的道教混亂
    張恩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了解道教的經典,在1924年的時候,他執掌了天師道之玉印,法劍,繼承了他父親的位置,成為了第63代天師,而那時候的他才剛剛20歲。道教內陷入尷尬狀態在張恩溥去世之後掌教的位置就一直懸空,許多人都想躍躍欲試,面對如此的高位,即便是一般修行的道士也都想要去爭取,並且在張恩溥離世的時候,並沒有指定人來接替自己的位置,他的兒子也已經早早的去世,這就讓道教之內的人一度陷入了爭奪天師之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