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13 村裏白哥黑嫂

農諺是存在於農村、流傳於農村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類俗話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等優點,目的是為了指導或者預測莊稼長勢和收成。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我國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導致這些俗話產生的理由很多,有相應道理的也不少,但也有很多具有時代色彩。

比如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會茫然不解,下意識地認為這個五月二十六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日子,但其實這一天普普通通。

那我們就會感覺奇怪了,既然這是個普通日子,為啥會有這麼一句話呢?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和為什麼要這麼說,然後說一下有沒有道理。

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是一句存在於北方農村,靠近豫北、冀南、魯西地區的一句俗話,在這句話中,五月二十六沒有任何特殊的指向,就是為了顯得押韻和朗朗上口一些。

換句話說,這是個泛指,並不是單指這一天,而是指接近這一天的幾天,上面幾天,下面幾天。

那為啥會有這麼一句話?秋收不秋收,全看五月二十六,為什麼這幾天那麼重要?

這就要從以前農村收割小麥說起。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五月二十六說的是農曆,在我國農諺和農村俗話中,凡是牽涉到日子,用的統統都是農曆。

在豫北、冀南這些地區,每年小麥的收割季是在端午節左右,也就是五月初五左右。而在以前,一個收麥季,幾乎要持續半個月到二十天。

這半個月到二十天,天氣很熱,但是人們很害怕下雨,所以以前有搶收的說法,就是跟天搶糧食。

當漫長的半個月到二十過去,我們地裡的麥子全部收割完畢後,時間就到五月二十六左右了。

這個時候,地裡麥子收完,而秋季作物開始正式生長,比如說玉米、花生啥的,上面擋它們陽光的小麥終於被收割了,它們開始噴髮式生長,這個時候如果再下一場雨,那就更好了,正好解決了小麥收割後的旱情問題。

因為我們收割小賣時是不澆水的,持續半月到二十天沒有澆水,地已經很旱,這時候都在盼雨。

另外,在豫北這些地區,從五月下旬其實已經進入了雨水高發時間,一般情況下,我們從收割完小麥到玉米成熟,澆水的時間很少,需要澆也是在剛收割完,比如五月二十以後。

所以,以前才會有這句秋收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這樣的話,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五月二十六並不是單指這一天。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一些俗話和諺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而過時,但有一些則不會。

像是上面咱們說這句話它現在還有道理嗎?黑嫂個人認為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則認為,現在已經沒有道理了,因為現在和過去的農業勞作方式發生了變化,比如以前小麥的收割需要半月到二十天,五月初五左右開鐮,五月二十五六正好結束,正需要雨,那時候是有道理的。

但到了現在呢?五月初五開鐮,一個小時後就結束了,所以這五月二十六還有什麼意義?

話是這樣說的沒錯,這也的確是個事實,我們現在收割小麥跟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直接說明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但是,我們之所以說現在仍然還有道理,是因為你不管農業勞作方式怎麼改變,這個作物的生長季節不會改變。

比如現在小麥收割得快,可是下茬作物不會因為小麥收割快就躍過季節來成長或者成熟。還有,它們仍然是需要雨的,如果沒有雨,就只能澆水。

但凡是從五月下旬到八月下旬,如果雨水不勤的話,我們都可以稱之謂旱天,也就是相比較來說很乾旱。

所以,這個時候的雨仍然非常重要,看這個時候的天氣變化也仍然很重要。

故,我們說這句話放到現在雖然不應景,但其實還是包含一定道理的。

最後:黑嫂在上面就說了,這些話只適用於北方某些特定地方,並不是全國每個地方都適合,也不是北方每個地方都適合。不說南方作物的不同和季節性的不同,僅就北方來說,像是晉中地區,他們一般一年只種一季,他們的作物需要水則是在四月到七月份,跟這邊的收割小麥有不同需要和變化。所以,我們看這些俗話時,也要區分地方,不能一概而論。

相關焦點

  • 俗語:「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但是「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俗語的理解,也是千奇百怪的。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的理解。如:「五月廿六下一陣,家家戶戶添糧囤」、「五月廿六不下雨,秋後糧囤沒有米」、「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 今日入伏,「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導讀:今日入伏,「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進入到7月份中旬了,天氣也是越來越悶熱了。而在今天(7月16日)還迎來了三伏天的第一天。而且今年還有兩個「中伏」,換句話說三伏天一共有40天,簡直就是超長待機的「燒烤模式」啊!桑拿天來臨了,農民最為關注的就是後面即將到來的秋收了,而在民間就有著「秋收不秋收,先看五月二十六」的老農諺,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
  • 農村老農民說,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說的是什麼道理?
    問:農村老農民說,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說的是什麼道理?農曆的五月二十六是小神爺陳光蕊與龍女結婚的日子,陳玄奘的父親陳光蕊被稍公劉洪打落水中後,又被龍王救起,因陳光蕊長的一表堂堂,龍王就把寶貝女兒龍女許配給他,成婚那天正是五月二十六。
  • 農民口中的「六月六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啥意思
    農民口中的「六月六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啥意思?農民,是在土地耕作,收入來源於土地,通過在土地上種植作物獲取收入,維持生活的可愛質樸的一類人。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語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在農村,很多時候長輩沒事都會去地裡頭,看看莊稼的長勢,順便預測預測收成,就比如長輩們口中的:六月六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是啥意思?
  • 農村諺語:「五月二六下大收,五月二六晴擔憂」,說的是啥意思?
    這不,雨過天晴後,鄉親們都開始忙著除草了,大伙兒在山上忙的一片熱火朝天的樣子。路過鄰居廖大爺的田邊恰巧碰見了老廖,老廖累的滿頭汗水的腦袋上卻洋溢著十足的笑容,並主動開口跟小編打招呼,「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這雨下的真給勁兒!」,「等著瞧吧,今年秋天一定會大豐收的!」,地裡的玉米剛一尺來高,對於廖大爺這麼早就對秋收情況做出了判斷,小編倒是覺得有些草率。細問之下,老廖給出了兩條諺語,道出了他的理由!
  • 俗語: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俗語: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糧食對於農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對於古代的農民更重要。小豔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農曆六月份立了秋,夏收和秋收都收貨不好。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小豔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農曆六月份就到了秋天,說明天氣冷的早。天氣冷的話,對農作物生長是有一定影響的,會造成糧食的減產,影響最後的收成。類似的俗語還有「七月立秋,顆粒無收。」
  • 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有道理嗎
    導讀: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啥意思呢距離立秋節氣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現在正值中伏階段,也被譽為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中伏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間段。農諺立了秋,涼颼颼,這句俗語有好多種的說法,因為立秋有不同的叫法,有的早立秋,晚立秋之說,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所以立秋的時間階段不同,帶來的氣溫變化也會各不相同。
  •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話是個半截話,因為每句話後面還有半句,但也不排除地方不同,所以講法不同,像是我們這邊,說的就是「男怕八月——忙斷腰;女怕臘月——不離刀」。這麼一看,意思就比較明白了,可是還是多少讓人不解。那麼這具體是啥意思呢?現在還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話「窮不走親,富不回鄉」,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的農村,有很多俗話,這些俗話大家一聽都很熟悉,很多是話糙理不糙。作者今天就和大家聊句很現實的俗話,叫「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這是農村在談論人情往來時,常說一句俗話那這句話啥意思呢?首先,咱們了解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於《增廣賢文》意思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錢道真語 無錢語不真 不信且看席中酒 杯杯先勸有錢人,人窮不走親,富不串鄰門,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 」這些都是金錢社會人際關係的真實寫照。是老百姓經歷成百上千年總結出的經驗,形容世態炎涼,很多人都嫌貧愛富!
  • 有句農村俗話叫吃飯大汗,一生白幹,這句話啥意思?現在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俗話叫「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時會曲解它的意思,不少人把這種現象歸類為什麼多汗症,或者身子虛。其實,農村俗話為什麼是俗話?就是因為它通俗易懂,用簡單的話,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這就是俗話的出發點。
  • 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
    老話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涼快了!明天是八月七日,迎來了立秋這個節氣!這標誌著炎熱夏天結束了,舒服秋天開始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就要來臨了!但是大家都說,還別高興的太早,現在三伏天還沒有過去,夏季過後更還有秋老虎,很可能更熱的日子還在後面呢!那麼今天秋後氣溫究竟如何呢?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 農村俗話說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有一類俗話是說勤儉持家的,這類俗話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當然了,這些俗話中,有的說得比較直白,有的則比較隱晦。像是這句「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就是這樣,這句話讓人冷不丁看著會覺得比較茫然,不明白說的是啥。
  • 農村老俗話說「人狂天收,狗狂人收」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那麼農村老俗話說「人狂天收,狗狂人收」是什麼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人狂天收俗話說: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要想毀滅一個人,那麼首先就是讓他陷入瘋狂。當一個人狂到一定的程度,那麼必會招來橫禍,這是有道理的。為什麼許多有才能的人喜歡低調行事?其實就是因為怕招來別人的嫉妒。狂妄是需要資本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那麼狂妄的。
  • 立秋將至,「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啥意思?6月立秋好嗎?
    導讀:立秋將至,「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啥意思?6月立秋好嗎?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在三伏中又分為頭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是最熱的一段時間。如今中伏已經到了有一段時間了,馬上就要進入8月份了。
  • 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今年是大年初七了,按照法定節假日的話,今天正是上班的時候,相信不少人都已經踏上了返城的道理了吧。不過在農村就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七不出,八不歸,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秋收不秋收,就看五月二十六」這個日子與秋收有何關係
    今天是農曆五月二十四,再過一天就是俗語說的五月二十六了。今年的五月二十六那天,正好趕上入伏,也是正式進入三伏天的第一天,三伏天在農村人眼裡即是雨季。五月二十六不在二十四節氣以內,那麼一個普通的日子,與秋收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看五月二十六?
  • 農村俗話「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流傳了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然這些俗語並沒有華麗的語言和優雅的句子,但是這些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句俗語就是「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一起來了解下吧!
  • 農村俗語:「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老話都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所得出的經驗,所以通常也反應了當時的一種真實情況。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很多俗語用到的越來越少了,所以很多年輕點的人沒有聽過這些俗語,只有上了點年紀的人偶爾還會用到它們。下面來介紹幾句俗語老話,看看你聽說過嗎。
  • 農村俗話:人過40,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古人說四十不惑,很多人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更多說的是人生的一種狀態,到了這個年齡,人應該放開一些沒必要的執著,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種時候再不是小孩子,經不起大風大浪,因為家庭的負擔都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農村人總結出了這樣的俗話:人過四十,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