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是存在於農村、流傳於農村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類俗話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等優點,目的是為了指導或者預測莊稼長勢和收成。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我國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導致這些俗話產生的理由很多,有相應道理的也不少,但也有很多具有時代色彩。
比如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會茫然不解,下意識地認為這個五月二十六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日子,但其實這一天普普通通。
那我們就會感覺奇怪了,既然這是個普通日子,為啥會有這麼一句話呢?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和為什麼要這麼說,然後說一下有沒有道理。
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是一句存在於北方農村,靠近豫北、冀南、魯西地區的一句俗話,在這句話中,五月二十六沒有任何特殊的指向,就是為了顯得押韻和朗朗上口一些。
換句話說,這是個泛指,並不是單指這一天,而是指接近這一天的幾天,上面幾天,下面幾天。
那為啥會有這麼一句話?秋收不秋收,全看五月二十六,為什麼這幾天那麼重要?
這就要從以前農村收割小麥說起。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五月二十六說的是農曆,在我國農諺和農村俗話中,凡是牽涉到日子,用的統統都是農曆。
在豫北、冀南這些地區,每年小麥的收割季是在端午節左右,也就是五月初五左右。而在以前,一個收麥季,幾乎要持續半個月到二十天。
這半個月到二十天,天氣很熱,但是人們很害怕下雨,所以以前有搶收的說法,就是跟天搶糧食。
當漫長的半個月到二十過去,我們地裡的麥子全部收割完畢後,時間就到五月二十六左右了。
這個時候,地裡麥子收完,而秋季作物開始正式生長,比如說玉米、花生啥的,上面擋它們陽光的小麥終於被收割了,它們開始噴髮式生長,這個時候如果再下一場雨,那就更好了,正好解決了小麥收割後的旱情問題。
因為我們收割小賣時是不澆水的,持續半月到二十天沒有澆水,地已經很旱,這時候都在盼雨。
另外,在豫北這些地區,從五月下旬其實已經進入了雨水高發時間,一般情況下,我們從收割完小麥到玉米成熟,澆水的時間很少,需要澆也是在剛收割完,比如五月二十以後。
所以,以前才會有這句秋收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這樣的話,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五月二十六並不是單指這一天。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一些俗話和諺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而過時,但有一些則不會。
像是上面咱們說這句話它現在還有道理嗎?黑嫂個人認為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則認為,現在已經沒有道理了,因為現在和過去的農業勞作方式發生了變化,比如以前小麥的收割需要半月到二十天,五月初五左右開鐮,五月二十五六正好結束,正需要雨,那時候是有道理的。
但到了現在呢?五月初五開鐮,一個小時後就結束了,所以這五月二十六還有什麼意義?
話是這樣說的沒錯,這也的確是個事實,我們現在收割小麥跟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直接說明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但是,我們之所以說現在仍然還有道理,是因為你不管農業勞作方式怎麼改變,這個作物的生長季節不會改變。
比如現在小麥收割得快,可是下茬作物不會因為小麥收割快就躍過季節來成長或者成熟。還有,它們仍然是需要雨的,如果沒有雨,就只能澆水。
但凡是從五月下旬到八月下旬,如果雨水不勤的話,我們都可以稱之謂旱天,也就是相比較來說很乾旱。
所以,這個時候的雨仍然非常重要,看這個時候的天氣變化也仍然很重要。
故,我們說這句話放到現在雖然不應景,但其實還是包含一定道理的。
最後:黑嫂在上面就說了,這些話只適用於北方某些特定地方,並不是全國每個地方都適合,也不是北方每個地方都適合。不說南方作物的不同和季節性的不同,僅就北方來說,像是晉中地區,他們一般一年只種一季,他們的作物需要水則是在四月到七月份,跟這邊的收割小麥有不同需要和變化。所以,我們看這些俗話時,也要區分地方,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