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講到包拯見到展昭帶回來的物證,非常的驚奇,這世上竟有如此歹毒的暗器,不過既然展昭回來了,包勉這個嫌犯自然業已到京城,包拯唯恐嫂娘見到包勉傷心不已,自己就先去探監,叔侄二人多年後終於相見,不是溫情脈脈卻是在冷冰冰的牢裡,物是人非吶!接著包拯告訴他,你娘親來了!包勉回說不能見她,可為啥不敢見,是不是犯下大錯了包拯質問,侄子否認是自己不忍見他如此高齡卻要遭受如此大的打擊,這人的話說的好像自己真的犯錯了一樣,所以包拯才訓斥他,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包勉否認一再強調自己是被冤枉的,而且官鹽被盜賣,雖說自己失職但並沒有監守自盜,即使彭立認定自己涉嫌重大,也提不出足夠的證據,你說一個死人能提供嗎?那彭立此刻已經遭人行刺命喪九泉了,一提到這裡包拯就懷疑包勉,包勉傷心不已,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相信自己,只怕是死路一條嘍!包拯動情了。
清廉自守勤儉持家是包家的組訓,包拯能做到自己為什麼不能?一樣的奶水一樣的教養,不可能培育出截然相反的人來,聲稱他是遭人誣陷,要包拯務必徹查,還他清白!艾虎急著回衙向包拯表明包勉清白,豈料包拯表示包勉沒有遭人行刺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包勉根本與盜賣官鹽之案完全無關,二是包勉根本就是全案的首腦,連行刺彭立都是他主導的,自然不會派人殺自己滅口,這就等於沒說一樣,因此這個推論完全不能成為此案的一句,艾虎洩氣。包拯見完包勉後壓力越發的大了,芸兒不忍,她知道這些年包拯一直都在審理別人的案子,可面對自己的侄子,包拯又抱著什麼樣的心態,這是什麼意思,不是查案嗎,咋又與心態有毛的關係,芸兒究竟想表達什麼?她靈魂拷問,在包拯的眼裡看到的是待審的嫌犯,還是自己的親人,若是嫌犯只需要像平日審案一樣,只需要管證據怎麼說,而不必考慮對方是誰,這樣的話包拯就不必那麼苦惱了,可若見到的是親人,那就是親人就是親人,即使他犯了天大的錯誤,可終究還是親人,又何必再去想罪證如何呢?包拯隨即頓悟並誇讚芸兒,芸兒表示自己以後死了也瞑目了,芸兒真是包拯的解語花呀!只是不知道會不會有結果。
之後嫂娘探視包勉,一見自己的兒子就又激動又心疼的,哭喊著要老天還兒子清白,包勉也肯定自己堂堂正正的想三叔一樣,只不過現在死無對證,提議唯有請三叔包拯辦案,或有一線生機,包拯以不在其位不願幹預,可耐不住嫂娘的乞求與芸兒的勸話,只應允借調卷宗查看疑點。這時龐太師又跳出來了,真是不放過任何可以抓包拯的痛點的機會呀。他先是將刑部的孟大人叫來誇了孟大人,談話中探得包拯要查閱相關包勉之案的文卷時,連忙是支持孟大人放心的給包拯看,及解決了孟大人因認為包拯應該避嫌而覺得為難的問題,又顯得孟大人坦坦蕩蕩執法公正啊,畢竟包拯一向大公無私的,更不會以私害公的。這話說得怎麼不對竟呢?這太師明顯是讓包拯自掘墳墓啊。怎麼說呢?接著龐太師趁機向皇上請求將包勉一案交由包拯親審,他不是一向鐵面無私有法無情嘛!此案由他審理更能顯得包拯有公無私有法無情嘛,王丞相又冒出來說清,認為包拯審理此案不合適,然後他兩個又開始爭論了,最後那皇上又採取龐太師的說法交給包拯了,事實上龐太師的做法就是想令包拯公私兩難。
之後王丞相來到開封府,任命包拯接辦包勉一案,不過也提醒他要注意龐太師,嫂娘與包勉得知這個消息後開心不已,甚至都對未來充滿信心,包拯查探,要展昭再去一趟富順,設法查出行刺彭立的兇手,艾虎呢去鹽幫查出子午斷魂釘的兇手下落。公孫策則按正常案件辦理即刻,唯公孫等人知道包拯難處,擔憂不已,因為他們知道包拯放過包勉就會讓別人認為他徇私枉法,若是他殺了自己的侄子別人就會認為他壕無人性,這也是龐太師讓他接下此案的主要原因,包勉觸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