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有一起最引以為恥的事件:不是二戰投降,那是戰敗者理所當然,否則就亡國滅種;更不是被美國的黑船來襲,那是打開國門的好事。日本人最耿耿於懷的,是被逼把一塊土地還給了中國:「三國幹涉還遼」事件。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日本人不僅要割佔中國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還要求割佔遼東半島。
當時的清政府已在臺灣設置行省,遼東半島靠近大清帝國的京畿,李鴻章在籤訂《馬關條約》時,感嘆道:「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中國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但是沒有辦法,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了而且敗得一塌糊塗,不得不答應了日本人的割地要求。
遼東半島,又稱「旅大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面積達3萬平方公裡,是一塊寶地,尤其是旅順、大連為國際上著名的不凍港。日本如果佔領了這兩個地方無疑是軍事實力的一大截提升。
日本人覬覦這塊寶地已久,可想而知這份得意,但沒高興多久——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籤訂的當天,俄國人率先發難。不但如此,俄國還聯合德國和法國,組成了三國同盟,聯合向日本政府提出「勸告」:「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這封「勸告」備忘書,限定日本在十五日之內答覆。
本來日本是不想還的,無奈剛剛和中國打了八個月的仗,軍艦和人員都很疲憊,如果硬抗定然不是三國聯合的的對手,所以在當時日本天皇召開的御前會議上,決定同意三國的通告,放棄遼東半島。但是,同時卻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清政府得賠償一億兩白銀。
日本想我放棄遼東半島,讓清政府賠點錢總可以吧,可是沒想到這也遭到了三國的反對,賠錢可以但只能要三千萬兩白銀,於是日本接受了這個條件。
從性質上說,三國幹涉是狗咬狗,沒有哪個是誠心幫中國。但從結果上來說,終究沒讓遼東半島遭受永久「割讓」,否則像臺灣那樣淪為日本殖民地50年,後果不堪設想。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三國幹涉還遼」,「三國幹涉還遼」對於清政府來說也談不上什麼意外的驚喜,本來這個遼東半島就是中國的領土,日本侵吞不成反而向清政府要錢,足見當時日本的狼子野心。而清朝當時的財政收入根本不足以償還那些賠款,只好向外國銀行貸款,而這更一步加劇了清朝的財政負擔,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貧困不堪。
不過從法理上來講,中國能夠收復遼東半島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好處的,起碼維護了領土的完整,使遼東半島避免了成為臺灣那樣被日本侵佔長達5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