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對我抱怨說,他借給別人的錢,按約定的時間過了一年多了,還未收回來。一個女孩也因購買奢侈品刷爆信用卡,無力償還而喪失信用。類似失信的人,在現實中正在增多。守信,似乎正在成為現代人的緊缺品。
古代的人就把「誠」和「信」作為立身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如果沒有誠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他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則人任焉」。孔子說:「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車子沒有輪中的關鍵一樣,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也說「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對老百姓不講誠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對老百姓講誠信,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周敦頤把「誠」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說:「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陸象山則強調「忠信」,認為「忠者何?不欺之謂也;信者何?不妄之謂也」,「人而不忠信,何以異於禽獸者乎?」從上述這些思想家的言論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誠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滅門三族。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贏得了人心,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朱家當勞工。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不但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只有守信,才能成就人生事業。周恩來小時候就很守信。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歷史上商鞅立木為信,贏得民心,使得變法成功,國勢強盛起來。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守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次見面約會,大到籤署合約協議,只要有「一諾」,應必說話算數,不可隨意更改、推諉、毀約,這樣才能取信於人。如此,「一諾」便有如「千金」般高貴,從而受到朋友,以至世人的尊重和信任。這樣,才能靠誠信贏得人心,贏得事業,贏得天下。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事業、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有信則贏得人心,言而無信則喪失人心。
讓失信者無處立足,無處遁形,讓守信成為誠信社會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