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流傳著關於其他地方的既好笑又無奈的傳說,比如某省人偷井蓋,某省人吃某省人。關於福建莆田人,也衍生出了很多傳說。
一說莆田男人懶,大男子主義,不做家務。莆田雖名字裡帶田,其實沒有什麼水田,地裡都是沙,只能種些紅薯花生。靠種田是吃不飽飯的,所以莆田人才熱衷於出去闖蕩吧。女人留在家裡帶孩子種地。看起來都是女人在操持家務。
婚前老公勤快的很,小蝸居裡乾淨整齊得讓我心虛。婚後在莆田喊他做家務不肯,說別人看到會嘲笑。但是回到深圳還是該幹就幹。看來不是懶,是要面子。也並不真什麼都不做,男人招待客人之餘也會做家務。婚宴請來的主廚也都是男人。伯父年輕時是包工頭,掙了些錢,建了一座很有莆田民居風格的房子,退休了也是自己煮飯洗衣服。
二說莆田人迷信,時時拜菩薩。這個要客觀來看,福建兩廣地區靠海吃海,很注重出海安全。莆田湄洲島是媽祖林默的故鄉,千百年來也是海上女神的一種文化輸出。世界各地都建有媽祖廟。
位於莆田湄洲島的媽祖廟,被公認為媽祖廟宇的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海內外信眾趕來湄洲島參加祭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湄洲島被稱為「東方麥加」。
這與每年九月穆斯林信徒去聖城麥加朝覲是一樣的,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就誕生在麥加。莆田人對媽祖也是一種信仰。古時人們出海都要祭天問神,莆田人也保留了這一習慣。遇事愛問菩薩,出遠門也要去廟裡求個平安符帶在身邊。我婆婆總是把平安符縫進一個5釐米見方的小布包裡,人手一個,車上也掛一個。
三說莆田人精明,善於做買賣,「天下沒有莆田人辦不成的事」。這裡的「精明」,帶點貶義。2009年我帶公公去福州看病。在莆田汽車站不遠的地方被三輪車司機給騙了30元錢,忿忿不平,我外地人就算了,公公是本地人啊。老公知道後說哪裡沒有一兩個壞人?第一次去你家我們不也被計程車司機騙了?說的也是。
莆田自古地少人多,只能多找門路儘量掙錢養家,這應該是歷史根源。莆田的街頭很能看出這個城市的特點,鞋店多,金銀店多,木刻石雕多,廟宇多,莆田工藝美術城是全國最大的工藝品專業交易市場。春節期間親戚來往,喝著茶,嚼著橄欖,都談論著做什麼生意。2005年網絡購物才流行起來,莆田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做了。2008年我在莆田呆了一段時間,莆田的學生街已經特別興旺。老公的舅舅說了幾次要我跟他兒子一起開網店。我是很驚訝的,因為他們本來對網絡應該是不懂的,可是也想做這個生意。
莆田人做生意貌似喜歡扎堆,大概是親戚們溝通後看什麼好做就都去做吧。妹夫十年裡先後做了淘寶鞋、包、皮帶、衣服,金店,家具,都是跟著親戚學做的。據說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鞋業、珠寶、民營醫院、木材交易,都是莆田人掌控的。我不了解,不做評判,但是我想能把生意做大,沒有本事和膽識也是不成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自承祖籍是福建莆田,日本首富孫正義先生據說也是祖籍福建莆田。
四說莆田人重男輕女。我想不只是莆田,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弊病。生了幾個女兒還要生,直到生出兒子為止的故事各地都有所聞。莆田人過年,每家要湊錢買豬肉送到廟裡祭祖,然後按男丁人頭數分發回家,稱為「丁肉」。一家如果沒有男丁,分不到丁肉,沒有祭祖的參與感,在情感上應該是災難級別的打擊吧。
初到莆田,就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小姑子每每給我介紹誰誰的時候,都會無意中說這個那個是養女。從奶奶輩到我平輩,很多人家都有養女。小姑子自己當年也差點做了養女,到底不捨得又抱回來了。而且養女並不被隱瞞身世,甚至跟原生家庭有來往或者距離很近。也許是生了不是兒子又養不起所以送人吧。當然下一代沒有這個現象了。
五說莆田人愛蓋大房子。這個也並不是莆田特例。中國人自古有衣錦還鄉的思想,漂泊在外的靈魂安歸何處?自是老家那座大房子。莆田人管做房子叫「起厝」,是大件事,除了功成名就面子有光,我想應該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莆田人最重視的元宵活動,請菩薩至家,對房子是有要求的,必須要有一個方正的大堂。如果沒有,那就把祭品放在哪個做了房子有大堂的兄弟家一起祭拜。送菩薩的隊伍出門後,主人家要從樓上往下拋灑糖果,很多老人婦女孩子一邊看熱鬧一邊就等著撿糖果。每個人都帶著一個袋子。手腳快的,可以撿好多。這一刻也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撿了糖果藏起來偷偷吃,熱鬧又好玩。
這樣一個年年舉行的大場面,如果房矮又舊,估計主人家會覺得特別沒面子吧。所以心心念念就想做大房子。前些年每次回莆田農村都看到很多在建樓房。當然有管制,沒有拿到建房批文是不行的。侵佔耕地也是不行的。
關於莆田,我其實也只是一知半解,畢竟不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每個地方人的特點、性格,我想不會是空穴來風,總有形成的因素。不存在非黑即白,人無完人。莆田有美景,比如湄洲島、九鯉湖、南少林,美麗海灘;有美食,滷麵、興化米粉、熗肉、海蠣湯、西天尾扁食,當然莆田本土口味清淡,愛辣人士可以淺嘗輒止。還有我不能理解的黑暗料理,豆漿煮米粉。不去一座城,就無法了解那裡的人,歡迎大家去看看。